人生498期:開山,開啟心中的寶山

RM27.00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法鼓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98

貨號: 1215000498 分類:

內容簡介

開山,開啟心中的寶山

開山,是建一座寺院,更是一顆願心的綻放,智慧與慈悲的傳承。歷代祖師踏遍千山萬水,開闢道場、安僧度眾,只為啟發眾生心中的寶山,滋養心靈的沃土。讓我們走入道安法師、智者大師、百丈禪師、太虛大師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身處動盪不安的時代,興建道場、弘法度眾,並在制度與思想上帶來革新,為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播下希望的種子。

古代祖師開山不易,現代開山又會遭遇怎樣的挑戰?法鼓山弘講師果興法師,在法鼓山一片荒蕪時,即被分發到山上協助建設,聖嚴法師提醒他:「法鼓山不是要建成傳統的寺院,是為了培養現代漢傳佛教人才,而創辦的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安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寬謙法師,從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深深體悟開山不需要擔心道場的道糧,最重要的是道心、道業的維持與把握。

「人生行旅」17歲的Nara Chen,從小鍾愛騎馬的他,將熱愛轉為奉獻,在馬術治療中心擔任義工,幫助身心障礙者,走出一條光明的人生道路。「人生書摘」攝影師李東陽的另一種觀看,「如果說義工展現了法鼓山的精神,那麼我更應該衷心感謝義工,讓我每一次舉起相機,都能看見法鼓山。」「繼程法師的禪修課」從能信與所信,談信仰的力量來自內心的轉化與淨化。

遇見心中的佛

【開山意義】 聖嚴法師:開山,是為安僧度眾
【祖師開山】 走入祖師的內心世界 亂世中不改其志
【現代開山】 世界佛教藍圖 果興法師談法法鼓山開山使命
溫柔的堅持 寬謙法師的開山記

【人生行旅】Nara Chen轉熱愛為奉獻 願為他人開路的心靈騎士
【人生書摘】法鼓山最美的風景 攝影師李東陽的另一種觀看
【繼程法師的禪修課】佛教徒信什麼? 繼程法師談信仰的力量

 


目錄

【本期專題】
開山——開啟心中的寶山
遇見心中的佛 編輯室

【開山意義】
開山,不只是開山 聖嚴法師

【祖師開山】
走入祖師的內心世界 編輯室

【現代開山】
世界佛教的藍本——果興法師談聖嚴法師的開山使命 編輯室
BOX:法鼓山的開山之路 陳玫娟
溫柔的堅持——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園區開山記 釋寬謙

【禪心.禪行】
精進與發願 聖嚴法師

【他山之石:漢藏交流紀實】
從一位比丘和十位比丘尼談起 釋演復、釋演穩
BOX:心得分享:難忘的師徒道情 釋演澤

【與技術長有約】
直面科技的挑戰 張嘉淵

【人生行旅】
Nara Chen為他人開路的心靈騎士 張演宣

【留學僧活】
「日日是好日」的羅德島生活 釋常鐘

【花蒔間.品茶趣】
古蹟裡的減法美學 初心奉茶團隊

【手抄生活智慧】
修行的根本 從敦倫盡分開始 編輯室
【人生書摘】
另一種觀看 李東陽

【素食Q&A】
你今天吃豆了嗎?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電影不散場】
隔壁的房間——穿過一個「房間」的旅行 曾偉禎

※ 大覺智海-別冊
【繼程法師的禪修課】
信心,內心的堅持 釋繼程

【再談民國佛教史】
佛教史研究的濫觴 侯坤宏

【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特色】
鍛禪手法實例:野鴨飛過去了——當百丈懷海遇上馬祖道一(下) 釋常慧

【讀懂禪門驪珠集】
第五篇 百丈門下 溈仰宗師 釋果興

【打造禪宗的祖師】
洪州宗勃興的關鍵推手:鵝湖大義 黃庭碩

 


精采書摘

【本期專題】 遇見心中的佛

「開山」不只是建造一座寺院,
更是傳遞慈悲與智慧的過程。
從創立制度到培育人才,
開山精神在歷史與當代延續,
啟發每個人探索內心的寶藏,
實踐和樂平安的生活。

▓ 文/編輯室

從古至今,無論是隱於山林、遠離塵囂的幽靜古剎,還是結合現代精神、展現佛教理念的當代道場,始終是大眾尋幽攬勝、尋找心靈依託的去處,也是信眾朝禮參訪的聖地。走入其中,您可曾想過:祖師大德們何以費盡千辛萬苦,開闢山林、創建道場?

開山建寺,安僧度眾

二十多年前,當聖嚴法師帶領僧俗弟子朝禮禪宗祖庭時曾說:「為了個人,出家人是可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行住坐臥,處處是道場。但是為了安僧接眾,成熟眾生,莊嚴國土,培養僧才,淨化人間,還是需要建立寺院,興辦弘化事業。」可見,一座道場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因應時代需求、社會文化變遷,以及祖師大德的生命經歷與思想願力所成就。

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僧眾人數增加,雖然成立了僧團,但制度並不完備,加上源自印度的戒律條文與漢地的風俗文化大相逕庭,包括捨親出家、不拜君王、不事生產等,引發諸多爭議與佛教在地化的需求。因此,魏晉南北朝時,道安法師首先制定僧尼軌範,提出行香、上講之法、六時行道、布薩悔過法等,使僧團組織化、制度化,樹立了清淨的道風。

而早期的中國禪者,多是獨自修行或四處雲遊,過著隨遇而安、木食澗飲的生活。然而,缺乏固定的道場,不僅難以接引大眾,也無法培育禪修人才。直到四祖道信開創共住共修的模式,才奠定禪宗教團化的基礎。其後,百丈禪師觀察時局,認為佛教若要長治久安,則必須自給自足,因而制定叢林清規,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此舉不僅使百丈山的僧眾安然度過了唐武宗的滅佛運動,這一開創性與適應性的禪林生活,最終成為漢傳寺院的運作基礎,延續到了今天。

傳承柔韌的開山精神

除了開闢道場、建立軌範制度,讓大眾有所依止,祖師大德的一個理念、一個願心,往往影響深遠。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有感於漢傳佛教的衰頹不振,提出「人生佛教」,並致力推動僧教育與佛教改革,雖未能完全實現願景,但其思想理念由當代的東初老人、星雲法師、聖嚴法師等人承繼發揚,開啟了漢傳佛教人間化、現代化的新篇章。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出生於戰亂時代的聖嚴法師,發現當時的佛教已與現實生活脫節,便發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經說法,讓現代人能認識佛教、親近佛法。法師更進一步承繼太虛大師的遺志,積極推動佛教高等教育,培育弘化人才,使佛法得以普及社會,並發揮關懷與教育的功能。這些教育事業,也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啟用後逐步實現。

然而,開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鼓山園區歷經十六年才得以完工,期間,聖嚴法師經常勉勵弟子:「我的法鼓山已經建設好了,你們的呢?」提醒大眾,心靈工程比硬體建設更為重要。

對此,近年創建「覺風佛教藝術園區」的寬謙法師深有同感。面對重重挑戰與困境,法師堅定地說:「開山不需要擔心道場的道糧,最重要的是道心、道業的維持與把握。」他相信,只要心懷使命感,就能產生正向的開創力,實踐使命感的過程中,隨順因緣體會並實踐佛法,同時也鍛鍊出「溫柔的堅持」,因為唯有溫柔,才能讓願力恆常久遠。

自我開發的生命工程

今年是法鼓山園區落成開山二十週年,當年聖嚴法師曾揭櫫「開山」的意義是:「每個人開自己心中的寶山,就是如何成就智慧,成就慈悲心,來共同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世界,提供和諧、平安、快樂、健康。這個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只要一天有人出生,就有人心中的山要開,因此這個山是無盡藏,是一個開不完的寶山。」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歷代祖師透過建設道場與弘法接眾,幫助我們喚醒內在的慈悲與智慧。只要我們發起自覺覺他的菩提心,學佛修行,終將成佛。因此,開山不僅是祖師大德的事業,更是一場自我開發的生命工程。

下一次走入寺院,除了感受寧靜莊嚴的氛圍,也可試著體會祖師大德度眾、化眾、安眾的慈悲願力。開山的精神,不僅限於山三門內;當我們選擇以柔忍面對困難,以智慧處理問題,以願心幫助他人,便是在開啟心中的無盡藏。如此,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現代的開山者,在生活的道場中,續佛慧命。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