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跟著普賢菩薩行願去
在佛教中,以大願和大行為成就的,當屬普賢菩薩。〈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為唐朝般若三藏所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若要成就諸佛的無量功德,必須修習十種廣大行願,包括: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以及普皆迴向。
普賢願王,是願力與行動的典範。聖嚴法師曾說,讀〈普賢行願品〉最使他感動,並多次講解普賢十大願,幫助修行者實踐「以願導行,以行踐願」。專研華嚴的陳琪瑛老師介紹〈普賢行願品〉是入華嚴玄門的下手處;此品歷來深受祖師大德所推崇,近代弘一大師、夢參老和尚也有一番心體會。新的一年,隨普賢菩薩修行,於紛擾中守護眾生,於困頓中安然前行,在人間繪出無盡光明的淨土。
「與技術長有約」AI浪潮知多少,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博士談人工智能,探索佛教弘化新契機。「留學僧活」曾是萬人校園中唯一的出家人,常鐘法師2024年秋天從美國西岸來到東岸,進入布朗大學攻讀博士,發生哪些新鮮事?跟著法師一探究竟!
學普賢行願,點亮人間
【觀念篇】聖嚴法師談十大願王 發願更要行願
【認識篇】華嚴玄門的下手處 陳琪瑛解讀〈普賢行願品〉
【大師篇】弘一法師、夢參老和尚 欲成佛道先學普賢
【與技術長有約】廣達張嘉淵談AI 永保好奇心驅動科學進步
【留學僧活】常鐘法師美東讀博士 羅德島的驚奇住宿生活
【再談民國佛教史】從「被忽視」切入 侯坤宏對佛教史的新觀察
目錄
【本期專題】
跟著普賢菩薩行願去
學普賢行願,點亮人間 釋演穩
BOX:行動的老師:普賢菩薩
【觀念篇】
聖嚴法師談十大願王 聖嚴法師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第十大願:普皆迴向
【認識篇】
入華嚴玄門的下手處 陳琪瑛
【大師篇】
普賢行願,即是我的行願 邱惠敏
【禪心.禪行】
好願在人間 聖嚴法師
【他山之石:漢藏交流紀實】
舍衛精舍的一天——體驗藏傳佛教寺院生活 釋演潔
BOX:文化觀察:拓荒者的精神 釋演吉
【與技術長有約】
永遠保持好奇心 張嘉淵
【留學僧活】
羅德島的驚奇住宿生活 釋常鐘
【花蒔間.品茶趣】
借花寓情 初心奉茶團隊
【手抄生活智慧】
修行三不足 與道相應 編輯室
【人生書摘】
不忘初心 釋繼程
【電影與人生】
女兒的女兒——直視人間的無常與無奈 李鴻文
【素食Q&A】
吃素有助減肥?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 大覺智海-別冊
【再談民國佛教史】
再寫近代中國佛教史——對佛教史研究的「一點觀察」 侯坤宏
【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特色】
鍛禪手法實例:野鴨飛過去了——當百丈懷海遇上馬祖道一(上) 釋常慧
【讀懂禪門驪珠集】
第四篇 馬祖門下 四大弟子 釋果興
【走讀吉美】
完美的阿波羅佛像——哈達遺址中的希臘諸神(三) 徐潔
【打造禪宗的祖師】
近世禪宗的另一源頭:石頭希遷 黃庭碩
精采書摘
【本期專題】學普賢行願,點亮人間
《華嚴經》的關鍵在〈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的核心在十大願王。
新年伊始,發普賢願、學普賢行,
將無盡的心願化為行動,
改變自己,便是改變世界的起點。
■ 文/釋演穩
大願,是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胸懷,著眼於如何為廣大眾生謀求幸福與平安。而這份願力,不僅是心中的想望,還必須透過具體的行動來實現。改變世界要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世界。
當前,我們正面臨著極端氣候、AI焦慮、地緣衝突、貧富懸殊等多重挑戰,這些不確定性讓人對未來感到迷惘不安,甚至失去動力。對此,法鼓山僧團在2025年特別提出「有大願力」作為對世界的祝福。當我們以願力為起點,將內心的祈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就能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重要力量。
大願.大行的典範
在佛教中,以大願和大行為成就的,當屬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大願,出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為唐朝般若三藏所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這一品正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最後一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代表著修行者從初發菩提心到契入諸佛境界的修行歷程,他的修行次第,是在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的指導之下展開,最終在普賢菩薩座下而圓滿。
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若要成就諸佛的無量功德,必須修習十種廣大行願,包括: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與普皆迴向。也就是說,修學這十個大願,就是在實踐成佛之道!因此,這十大願又被譽為「普賢願王」,可說是願力與行動的典範。
聖嚴法師在《菩薩行願》中指出,普賢行願是「以願導行,以行踐願」,普賢菩薩除了以其願力,還以他的大行而聞名;當別人可能還在發願時,他已經在實踐所發的願了,大乘佛教徒實踐菩薩行,應當弘揚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
超越自我的限制
〈普賢行願品〉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無盡」與「無間」。經文提到,修行十大行願,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每一個願皆以「四無盡」為修法要領,即「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都無有窮盡,而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意味著我們的修行應貫穿於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同時以全副身心來投入與實踐。
「這就是〈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因為即使願文中有數目,但這些數目全都是在導向『無量』的智慧,比如說『如海的』–如海的佛、如海的眾生、如海的教法等等,都是在打破我們既定的想法與限制。」多次來臺灣講說〈普賢行願品〉的宗薩欽哲仁波切曾開示,我們常擔心自己的體力和時間,相當有限;然而,當我們學習普賢菩薩,發起利益眾生的廣大願行,哪怕是一個簡單的祈願就能影響他人,甚至改變社會的氛圍。
「我們學普賢行,就得有普賢的知見,普賢的知見非常廣大,甚深勝解是如理智慧,稱法界理體的智慧,拿這個智慧做為我們的現前知見。」畢生修持〈普賢行願品〉的夢參老和尚鼓勵信眾,雖然我們還沒達到普賢菩薩的境界,但可以試著將自己的心量擴大,以普賢菩薩的勝解心來行十大願,從禮敬諸佛開始,天天練習,堅持不懈,一禮一拜之間,就是放下自我,「沒有我,這個我就遍了,就融入普賢願海了。」
落實十大願於生活
大願廣行並非遙不可及,弘一大師在泉州承天寺講說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時,曾提到,如果依《華嚴經》所記載佛陀的種種神通妙用,絕非我們一般人所能隨學的,但從律典對佛陀日常生活的描述來看,則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學習並實踐的。
例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住在逝多林時,看到地面髒亂便主動打掃,並帶動弟子加入整理園林的行列;《十誦律》和《四分律》也提到佛陀親自修繕房舍門楣、照顧生病的比丘、為年長或失明的弟子縫補衣物,甚至請弟子舉出自己的過失。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蘊藏著培養耐心、悲心與去除驕慢心的深刻修行。
弘一大師自身便是以〈普賢行願品〉為定課,不僅每日誦讀,還將其精神融入生活。他對任何人,無論男女老少或社會身分,都以恭敬態度相待;他隱惡揚善,不把他人的過失放在心上,更不會隨意評說,真正活出了經文的精神。
在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中,「請轉法輪」與「請佛住世」似乎難以實踐,但《華嚴經》卻告訴我們,見佛並不困難。「佛就在我們的一念心中,在一切處、一切時,念念之間都有佛在成佛道。」夢參老和尚在《普賢行願品講述》中提到,我們的妄念也是重重無盡,若能以一念迴光返照,反觀自性,就能見到無量諸佛。不過,這一念也很快就消失了,因此平常生活中,更應把握當下的每一念,提醒自己,每一個念頭都是新的開始。如此,便能在念念之間不斷用功,念念都是光明,念念不忘眾生。
聖嚴法師經常勉勵弟子要發起「四種大心」:大信心、大願心、大悲心、大精進心,特別是「大願心」,法師認為:「從時間向未來看,是無盡的;只要時間存在,自己的修行是永遠要做,永無止盡的。從空間上看,是無限的;沒有一定的範圍,既有無量的眾生,就是無量的福田。」
願力是有限生命中的無限可能。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誦持〈普賢行願品〉,學習普賢菩薩的精神,將願力化為行動,從改變自己開始,點亮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