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96期:禪與藝術的對話

RM27.00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01日
規格:平裝 / 21×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96

庫存只剩 1

貨號: 1215000496 分類:

內容簡介

禪與藝術的對話

在不動的山上,看見湧動的能量,在流動的水中,體會靜止的力量,是禪,也是藝術。

聖嚴法師曾說,禪的藝術創作不拘於形式和技巧,而著重於精神與特質,即空與無常。因為得到禪的悟境,體驗而用生活方式表現出來,即屬於禪的藝術。若有禪修體驗,細心去品味,我們的日常生活,處處都在顯露禪機。本期邀您從藝術家楊英風、李賢文的創作中,體會超越分別,與天地共感,禪與藝術的對話。

「花蒔間.品茶趣」邀好友走入山林,在曲流環抱之間,以大地為席,青山綠水為屏,採小花草入席,汲山泉煮茶,「碧山深處茶入畫」,看山、觀水、聽風,體會人與自然合一的感動。「走讀吉美」佛教遺址發現天使的蹤跡?哈達遺址的羽翼天使,說明了佛教造像在文化交融中所孕育的創作,展現不同文明對話的智慧與美感。

聖嚴法師談禪與藝術
【禪藝探索】藝術和禪道不二 親近佛法的權巧方便
【大乘景觀】寬謙法師談楊英風大乘景觀的禪境之美
【大地關懷】訪李賢文談創作中的人文關懷 | 寬謙法師賞析〈行走的山〉、〈靜止的流水〉

【花蒔間.品茶趣】碧山深處茶入畫 觀水聽風體自然
【走讀吉美】遺落在哈達遺址 犍陀羅的羽翼天使

 


目錄

【本期專題】
禪與藝術的對話
禪與藝術 聖嚴法師

【禪藝探索】
藝術和禪道不二 釋寬謙

【大乘景觀】
大乘景觀的禪境之美——楊英風創作中的般若智慧 釋寬謙

【大地關懷】
法無法,筆墨臺灣山水——李賢文談創作中的人文關懷 編輯室
行走的山,靜止的流水 釋寬謙

【禪心.禪行】
定慧一體、定慧同時 聖嚴法師

【他山之石:漢藏交流紀實】
修行,就在此時此地 釋常藻
BOX:文化觀察:合作無間做春捲 釋演潔
BOX:心得分享:在簡樸中修行,重溫初發心 釋常遂

【花蒔間.品茶趣】
碧山深處茶入畫 初心奉茶團隊

【手抄生活智慧】
姑蘇景德寺雲法師務學十門 編輯室

【素食Q&A】
飯後喝飲料有益健康?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電影與人生】
荒野機器人——「慈悲喜捨覺」度化「貪瞋癡慢疑」 李治華

【書香人生】
佛經思想的全方位導航 釋果鏡

【圖解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四化學習式 辜琮瑜

※ 大覺智海-別冊
【為什麼要禪修?】
感恩與報恩 釋繼程

【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特色】
確立「中國禪」的內涵 釋常慧

【讀懂禪門驪珠集】
第四篇 馬祖門下——弘法四個時期之選例 釋果興

【走讀吉美】
犍陀羅的羽翼天使——哈達遺址中的希臘諸神(二) 徐潔

【打造禪宗的祖師】
近世禪宗的一大重要源頭:馬祖道一 黃庭碩

 


精采書摘

【本期專題.禪藝探索】藝術和禪道不二

致力於推廣佛教藝術的寬謙法師,
目標不在藝術,而是為了找到讓人親近佛法的權巧方便,
就藝術來說,現象上雖有美醜之分,
卻可以包容的禪心看待,善觀因緣,善解人心,
不偏於藝術或禪道,便能到達「畫中有禪,禪中有畫」的不二禪境。

■ 文/釋寬謙(大安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

我在充滿藝術氣氛的家庭裡成長,或許生來就具有文藝DNA,帶著藝術種子出世,所以出家後,自然而然地會將佛教藝術做為弘法的善巧方便。然而,當我將佛法和藝術結合為一時,很多人卻質疑我「不務正業」,認為法師就應該專心研究佛法,不應該攀緣著相,投注時間在推廣佛教藝術。

事實上,如果只要專注於研究佛法,這反而是我的「舒適圈」,何必要選艱難的路走呢?這不僅是因為與生俱來的藝術種子在呼喚著我,也是因為身為佛弟子卻不能珍惜文化法寶,透過佛教藝術來認識佛教歷史和佛法精神,豈非入寶山空手而回?面對重重的質疑聲浪,更加深了我一定要好好研究法義的決心,將來才有推動佛教藝術的力量。

親近佛法的權巧方便

生活離不開圖像藝術,我們每天醒來一睜開眼睛,就進入了圖像世界,學佛也是如此,從進入寺院大殿禮佛,到參加法會,我們都置身在佛教藝術中。如果不懂得佛教藝術,不認得佛菩薩像和經典、法器,學佛該從何學起呢?我之所以致力於推廣佛教藝術,目標其實不在藝術,而是為了找到讓人親近佛法的權巧方便,因為藝術圖像和生活完全連結在一起,容易打動人心。

我在法源寺的時候,曾有位居士帶了一個外國人參觀我們的禪堂、法堂,他雖然不是佛教徒,卻一看到佛像就感動不已,因這來自圖像的力量是非常直接的。這就像一進入歐洲的教堂,那種宗教氛圍會觸動人心,讓人莫名地感動,會生起宗教的情操。雖然感官意識容易入心,但是認識佛教藝術,並非為了讓人停留在法相之美,而是要回到佛教核心,學佛不能只看表相,要真正理解佛法。

比方說,願力是看不見的,但是當你來到佛教石窟,就會明白如果不是因著願力,是不可能在如此艱困的洞窟環境裡,全生命投入佛雕造像。由此可知,圖像反而能讓一些無形的思想理念具象化,從而感動我們的內心,當能進而觸動宿世的善根時,就有機會在今生重新回到了佛教信仰。

佛像帶給人的感動非常直接,中華鹿野苑藝文學會會長吳文成老師,曾說當他感到煩惱時,只要去看一看佛像的微笑,許多痛苦就煙消雲散了。然而,要體驗到這一種撫慰的力量,需要讓心沉靜下來,在安靜中才能產生感動力。

逆緣即是助緣

有人問我藝術究竟會助道或障道?如果從現象上來看,助道和障道好像是兩件事,但是從因緣法來看,則是不二的,是通兩邊的。只要自己無論是哪一邊都願意接受和轉化,甚至是超越,便能「助中有障,障中有助」。我們要在不二當中,回到生命的本質,而非一直往外追尋,一直在現象上做種種的切割、攀比,因而產生痛苦、煩惱,不斷地生死輪迴。剛開始學佛,不太容易理解性空,久而久之,會發現「中道不二」真的很好運用。

正如家父楊英風在創作過程中,面對理想和現實的考驗,雖然經歷了很多的挫折,他卻像浴火鳳凰一樣,不斷地在作品中重生。我常常一想到長輩們的辛苦,就覺得自己所受的挫折實在沒什麼,特別慶幸的是,我很幸運能用佛法去說服別人之外,也能以此說服自己,而在重重困難中持續前進,最後逆緣也成了助緣。

無我才有無限的靈感

面對藝術創作的困境,想要具有往內探索的能力,其實是要有相當的自信心。如果自信心不夠的話,就會往外攀比,一直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如何超越別人,這些都是在相上想,也正因為執著於相,才有壓力。如果能擁有足夠的自信心,就會自己去下工夫研究。很多人因忙於向外追逐種種相,所以會說自己沒時間向內沉澱,沒機會修行,其實這是走錯了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往內充實自我,就不必再浪費心力和別人攀比較勁。

大部分的創作者都是往外找靈感,真正高明的藝術家,則是靜下心來往內探索,開發心的寶藏。像家父在創作前,都有先禪坐的習慣,李賢文老師也是會透過誦經、鈔經、靜坐的方式,摒除外境的干擾,發覺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從而建立起創作的自信心。當我們透過禪修來與佛法相應時,內心才能呈現豐富的世界。培養出了這樣的自信心後,其實就不會在意外在世界的眼光如何評價了。

我剛在法源寺出家不久時,大約三十多歲,有居士上山問我說:「師父你還這麼年輕,為什麼把自己關在山上?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豐富嗎?」我告訴他說:「你不懂我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已經超越了外在世界。只要內心充實,外在物質並不重要。」我記得昭慧法師曾說過,雖然出家歷程辛苦,物質生活苦到不行,一旦深入佛法,他就覺得自己儼然億萬富翁。這種內心的充實感,是外在世界所無法提供的。想要讓心安定下來,只能往內慢慢沉澱,往外只會浮動不安。

為什麼向外追求無法安心?因為只看到現象,沒有反思自己,比方說,沒有進一步學習其他畫家的長處、思想,只是看作品表相。創作者只看表相,心是不踏實的,只有往內在開發才能充實自我。因此,大師級的藝術家,心量都很寬大、很無我,如此方能成為大師。一個人愈「有我」的時候,心量就愈小,心量愈小,成就便愈小。

佛教藝術創作者,必須要理解佛法,理解佛菩薩的精神,才不會只完成自己想像中的表相作品。因此,佛教藝術創作一定要回歸到心靈層面,回歸到修行核心。

善觀因緣得巧慧

修行的過程,可分為粗分別、細分別到根本無分別。粗分別是世間現象上的分別,屬於世間聰明的「拙慧」。細分別是思想上的觀照,要懂得善觀因緣,屬於佛法智慧的「巧慧」。至於根本無分別,其實就是不二的狀態,是超凡入聖的關鍵。

有些人誤以為佛教所說的無分別,是什麼都不要分別了,美醜好壞都是一樣的,實則並非如此。為什麼粗分別的「拙慧」,是聰明而非智慧呢?因為是在現象上的分別,會造成對立的兩邊,而爭執煩惱。知識可以利益眾生,也可以危害眾生,而一個聰明的人,不一定會善用知識來造福社會。因此,要將聰明轉為智慧,即善觀因緣而得巧慧。只要有二,就會造成對立的正反兩面,世間法都會形成正反兩面,如果懂得因緣,能夠不二,就不會造成對立。

就藝術來說,現象上的粗分別雖有美醜之分,卻可以包容的禪心看待,善觀因緣,善解人心,不偏於藝術或禪道,便能到達「畫中有禪,禪中有畫」的不二禪境。(張晴採訪整理)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