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95期:家有小菩薩

RM27.00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01日
規格:平裝 / 21×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95

貨號: 1215000495 分類:

內容簡介

家有小菩薩

當家庭迎來小菩薩,父母總會在期待歡喜中帶點忐忑,生活勢必帶來衝擊,從「我」走向「我們」,世界不再相同,這也是父母重新學習與成長的起點。

「佛法的教育是從智慧的立場及態度,來推動慈悲的教化功能。」聖嚴法師強調胎教、嬰兒期的關懷、兒童期的宗教信仰建立,以及人格教育,是佛教家庭教育的實踐,也是當今社會培養具備慈悲心和智慧下一代的指引。「三寶爸」黃憲宇將家當成美好的修行道場;面對積極學佛的孩子,策展人史訥訥如何接招?大學生黃福田分享從小跟著爸媽種福田的經歷;上高中的段寬恆,在校園生活中逐漸迷失了自己,她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手抄生活智慧」〈八溢聖解脫門〉指出:禮佛、念佛、持戒、看經、坐禪、參禪、得悟、說法是學佛必修八件事,除了個人解脫,還要行六波羅蜜,自利利他。「電影不散場」導演顏蘭權歷時八年記錄兩個對土地一片至誠的性情中人,《種土》沒有「happy ending」,最終一個回到科技業,一個租田種芭樂,但天地早已記錄他們所發的光。

孩子,啟動父母的改變
【觀念篇】聖嚴法師談教養 首重人格教育
【故事篇】鳩摩羅什母子 菩提道上的親情
【分享篇】黃憲宇、史訥訥 陪伴孩子再次成長 | 黃福田、段寬恆 活在佛法中不孤單

【手抄生活智慧】修行也有必修課——〈八溢聖解脫門〉
【電影不散場】田裡的傻瓜 努力把土地種活

 


目錄

【本期專題】
家有小菩薩
孩子,啟動父母的改變 邱惠敏

【觀念篇】
聖嚴法師談教養 聖嚴法師

【故事篇】
菩提道上的親情——鳩摩羅什母子的修行之路 徐慧娟

【分享篇】
家,美好的修行場 黃憲宇
孩子讓我們重新成長一次 史訥訥
跟著爸媽種福田 黃福田
佛法幫助我找到自己 段寬恆

【禪心.禪行】
修行的真義:慈悲心與智慧心 聖嚴法師

【他山之石:漢藏交流紀實】
戒律的當代實踐與挑戰 釋演澤
BOX:文化觀察:森林疏伐也是修行 釋演澤
BOX:心得分享:修行不分性別,突破傳統的新解 釋演懷

【國際視窗】
漢傳佛教在愛爾蘭——新的腳步,心的希望(下) 釋果幸
BOX:從佛教看見希望 Emer

【花蒔間.品茶趣】
迎接曙光 初心奉茶團隊

【人生Podcast】
書寫決定生活方式——辜琮瑜、王浩一對談 編輯室

【手抄生活智慧】
修行八事應當學〈八溢聖解脫門〉 編輯室

【素食Q&A】
素食者如何補充維他命D?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電影不散場】
種土——努力把土地種活 曾偉禎

【書香人生】
大願拔苦地藏菩薩 釋寬謙

【圖解心靈環保17】
從對立到不二的心境三層次 辜琮瑜

※ 大覺智海-別冊
【為什麼要禪修?】
以慈悲心實踐六度 釋繼程

【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特色】
珍貴且唯一的「鍛禪計畫書」——培育理想禪師的鍛禪手冊《禪門鍛鍊說》(四) 釋常慧

【走讀吉美】
名為花神的菩薩——哈達遺址中的希臘諸神(一) 徐潔

【打造禪宗的祖師11】
被淡忘的南宗國師:南陽慧忠 黃庭碩

 


精采書摘

【本期專題】 孩子,啟動父母的改變

孩子的到來,或許打亂了生活的秩序,
卻也悄然啟動了覺察與修行的契機。
透過佛法的教育和實踐,
父母也在孩子的陪伴下重新認識自己。
親子互為善知識,是佛法修行中最為珍貴的助緣。

■ 文/邱惠敏

2023年年底,知名演員李連杰攜手女兒來臺宣傳新書,書中提到父女倆走過一趟心靈療癒之旅,引起大眾對李連杰親子關係的好奇。作為一名佛教徒,李連杰如何與孩子互動?女兒身為「佛二代」,是否因為父親影響而學佛?

李連杰在受訪時坦言,小女兒七歲時罹患憂鬱症,但當時他忙於慈善事業,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女兒情況惡化,李連杰感到非常無助,才意識到自己把時間給了全世界,卻忘了關心孩子。「孩子不敞開心,什麼佛法觀念都用不上。」後來他主動詢問女兒自己的不足之處,並接受了女兒對他的批評。「當時我非常難過,但後來我非常感激她。」李連杰說:「我那時根本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是她喚醒了我。」

升格為父母的挑戰

「做為父母最難的,就是如實地接受孩子的本貌;做為父母最不願意的,就是承認問題出在自己,而不是孩子身上。」《覺醒父母》一書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薩貝瑞(Dr. Shefali Tsabary)指出,孩子帶著他們獨有的問題、倔強與性情,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覺知,才能與他獨特的本性連結。如果能保持這份覺知,孩子其實是我們培養智慧與慈悲的助緣。

高中輔導老師,同時也是「三寶爸」的黃憲宇,對「家有小菩薩」這堂課深有感觸。身為佛教徒又是心理諮商專長,他自認可以接納各式各樣的學生,但有了孩子之後,才真正撞擊到他內心的硬核。當孩子越界或犯錯時,他發現自己原來如此「得理不饒人」,而練習「安忍」各種不受控的行為,也成了他的必修課。

耶魯大學宗教牧師蘇蜜.隆敦(Rev. Sumi Loundon Kim)在學生時代是一個積極且充滿熱情的佛教修行者,著有暢銷書《當牛仔褲遇見佛陀》。步入婚姻後,隨著孩子出生,她曾沮喪地說:「我根本沒有精力或時間打坐,因為每一分鐘都花在照顧新生兒身上。」

每當家庭迎來新成員,生活的秩序勢必會被打亂。新手父母除了準備迎接新的生命,還需做好心理調適,接受時間不再屬於自己、作息需要配合孩子、事業可能暫停等現實挑戰。黃憲宇回想,當他和妻子決定生育時,便已經清楚知道必須將自己的一部分「讓出去」–包括身體、時間、自由和青春,而且這一讓便是長達一、二十年的承諾。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時間』變成『我們的時間』!」走過了育兒階段,蘇蜜.隆敦分享,如果父母堅持單身時的習慣,認為只有在自己獨處時才能感到寧靜,這只會帶來更多的挫折與耗損。她以一行禪師提出的interbeing(相互依存)來轉化自己,例如,與懷中的嬰兒一起數呼吸、放鬆而清楚地看著正在公園中奔跑玩耍的孩子,「一旦放下了孤立的自我,與孩子們共度的時間便會成為修行本身,只要你有意識地與他們在一起。這需要時間,但這是值得的。」

建立信仰,身教重於言教

為什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建立信仰如此重要?「佛法的教育是從智慧的立場及態度,來推動慈悲的教化功能。」聖嚴法師在〈佛法與教育〉中提到,如果孩子從小就接觸佛菩薩形像、拜佛、誦念佛菩薩聖號,並聽聞佛教故事,這些經驗將教導他們慈悲與智慧,自然而然會懂得尊重生命,看到青蛙、蒼蠅、螞蟻也不忍心殺害。

確實,當早晚課、供養與迴向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時,這不僅營造了熏習佛法的環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孩子或許不完全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但這些行為會深深植入他們的心中。

疫情期間,策展人史訥訥參加了「萬人鈔經」祈福活動,年僅五歲的孩子在一旁看了也想加入,於是,她自製注音版的《心經》給孩子抄寫,沒想到中途加入活動的孩子,竟然完成了六、七十部呢。由於孩子特別喜愛貓狗,迴向文中還加註祝福小動物平安,這讓鈔經與孩子的生活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連結。

對於下一代的教育,一行禪師曾說:「我們需要找到讓孩子們喜悅的練習方式,這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能跟孩子們同在,那就少了點什麼。一旦讓孩子們參與修行,父母也會因此感到快樂。」

出生於佛化家庭的黃福田,目前就讀大學二年級。他回憶道,父母從來不會在家裡以「佛言佛語」的方式講大道理,取而代之的是帶著他和姊姊一起去寺院當義工,打掃廁所、整理環境。爸媽的以身作則,讓他自然而然地學習奉獻與服務的精神,尤其父親面對病苦時的泰然自若,以及父親往生後,母親堅定地走過喪偶之痛,讓黃福田切身體會佛法的力量。

當孩子有了信仰,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自然也會找得到「回家的路」。十七歲的段寬恆從小在寺院當義工、參加活動。升上中學後,為了融入同學的圈子,贏得同儕的認可,她經常和父母吵架,逐漸遠離道場,經歷了一段典型的叛逆青春期。但佛法的種子並未因此消失,反而在她遇到挫折時,自然而然想起了佛菩薩,主動回到寺院,面對自己並找到安心的方法,「信仰讓我知道,我不是孤單一人在奮鬥。」

親子互為善知識

「機器人跟阿彌陀佛,哪一個對人類比較有幫助?」在一場關於AI的座談會上,一個小朋友舉手提問,讓全場為之一驚。原來,當年跟著媽媽史訥納鈔《心經》的柯子皿,耳濡目染之下,對佛教經典充滿興趣,不僅主動要求上網聽法師開示,還會在媽媽起煩惱時,反過來提醒她。史訥納笑說:「孩子這麼積極求法,我得努力跟上才行!」

同樣地,回想起女兒的低潮期,李連杰感慨地說,當時十三歲的女兒主動表達想學佛,令他非常驚訝。因為女兒在美國念書,接觸了許多身心靈的方法,但她覺得這就像頭痛吃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因此希望透過宗教來尋求解答。李連杰說:「我不能說我幫到她,我覺得反而是她幫助我,沒想過十幾歲的孩子就會思考人生問題,我要到了三十歲才開始思考這些。」

「親子關係最主要的存在目的,就是讓父母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認真面對真實的本心。」薩貝瑞肯定地說。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是覺醒的父母。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