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佛法轉念,氣候轉機
「今年的夏天可能是最涼的一年!」我們正邁入極端氣候的「未知領域」。佛法說,一切境界,出於心造,源於心受。我們該如何為全球暖化解套?
水文專家汪中和透過科學數據揭示當前的嚴峻處境,深入分析這場全球危機帶來的挑戰。而宗教在此發揮什麼作用?常濟法師以聖嚴法師提出的「心靈環保」理念,呼籲實踐四種環保,體認「我們就是地球」。辜琮瑜強調運用佛典智慧與心靈環保來轉化人心,從Ego轉向Eco,扭轉危機。我們可以怎麼做?主婦聯盟執行長吳碧霜邀請大家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實現生活轉型;DOMI綠然創辦人連庭凱則致力協助企業採取氣候行動,共同為地球帶來正面影響。
「國際視窗」果幸法師藉學術會議的因緣,追尋聖嚴法師於英國的弘法足跡,透過與當地禪眾的接觸與訪談,對漢傳佛教在英國現況有第一手觀察。「人生Podcast」麻醉科醫師「主動脈」分享他以醫師和佛教徒的雙重身分,如何擺渡人間。
氣候變遷心解方
【地球科學】汪中和:逆轉全球暖化 你我他都重要
【國際參與】釋常濟:實踐四種環保 我們就是地球
【心靈環保】辜琮瑜:從Ego到Eco 古老智慧新提點
【採取行動】主婦聯盟吳碧霜、DOMI綠然連庭凱 從小事改變世界
【國際視窗】果幸法師走訪英國 再尋聖嚴法師的弘法足跡
【人生Podcast】永遠看著遠方 麻醫「主動脈」的人間擺渡
目錄
【本期專題】
佛法轉念,氣候轉機
氣候變遷心解方 /編輯室
【地球科學】
沸騰氣候的危機與挑戰 /汪中和
【國際參與】
我們就是地球——宗教在氣候變遷中的角色 /釋常濟
【心靈環保】
發燒地球的解熱劑——心靈環保的視角轉換 /辜琮瑜
【採取行動】
吳碧霜 小事,低碳生活的起點 /邱惠敏
連庭凱 一減一加,改變世界
【禪心.禪行】
大標:步上修行之道 /聖嚴法師
【他山之石:漢藏交流紀實】
實踐菩薩道的共願 /釋常遂
BOX:文化觀察:托缽精神的現代化實踐 /釋演懷
BOX:心得分享:遇見自家寶藏 /釋演潔
【國際視窗】
漢傳佛教在英國——聖嚴法師留下的禪修足跡(上) /釋果幸
【花蒔間.品茶趣】
一期一會 /初心奉茶團隊
【世界佛教村】
弘化路之茶禪一味 /釋有暋
【人生Podcast】
永遠看著遠方——辜琮瑜、主動脈對談 /編輯室
【手抄生活智慧】
坐禪的金玉良言〈坐禪箴〉 /編輯室
【素食Q&A】
素食者該如何補充B12?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電影與人生】
巴黎,德州——一趟愛與放下的旅程 /李鴻文
※ 大覺智海-別冊
【為什麼要禪修?】
以禪波羅蜜貫通六波羅蜜 /釋繼程
【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特色】
聖嚴法師教學的「活法」——培育理想禪師的鍛禪手冊《禪門鍛鍊說》(三) /釋常慧
【讀懂禪門驪珠集】
第三篇 曹溪及其門下——承先啟後的神會與南嶽一系 /釋果興
【走讀吉美】
尋找亞歷山大——法國駐阿富汗考古隊的百年使命 /徐潔
【打造禪宗的祖師】
蜀地的重要禪支(二):創立保唐宗的無住 /黃庭碩
精采書摘
【本期專題.國際參與】我們就是地球——宗教在氣候變遷中的角色
編按:
自1995年起,《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諦約國每年舉行一次聯合國氣候大會,制定政策來限制全球升溫,進行減緩和調適以因應全球暖化,而宗教組織更是積極參與,宗教究竟能發揮什麼功用?
多年來,常濟法師代表美國法鼓山佛教協會參與會議,以聖嚴法師提出的心靈環保,呼籲人類應以慈悲與智慧應對氣候危機,而非依賴科技改造地球。這樣的轉變,將引導人類從自我中心的價值觀轉向珍愛生命的廣大視角,才可能化解當前的危機。
■ 文/釋常濟(法鼓山聯合國NGO規劃小組)
我們需要全球信仰領袖的道德發聲和靈性權威,來喚醒世界領袖們的良知,從他們的野心企圖中醒覺,並啟發他們去做該做的事。
——聯合國祕書長 安東尼奧.古特雷斯
2023年「全球信仰領袖峰會」阿布達比
我們正處於人類活動的規模直接影響地球運轉的時代。人類文明進展至今,無論影響是好是壞,我們已進入了全球多重危機的時期。
首先是後疫情時代的不安,COVID-19仍具傳染性,我們希望生活恢復正常,但又害怕疫情再次爆發重演,使我們處於非常緊繃的生存模式——戰鬥或逃跑,若將這種焦慮和恐懼武器化,很容易引發衝突。
其次,氣候危機已達紅色警戒,每年世界各地嚴峻的極端天氣愈發頻繁,導致土地破壞和生計損失,迫使大量人們離鄉背井,成為氣候難民。
第三,中東和東歐的戰爭持續不斷、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社會動盪紊亂,導致生活費用增加,能源和糧食安全問題普遍化,日常基本服務也更吃緊。
地球面臨多重危機
為何情況愈來愈糟?當我們面對那些無法理解和掌控的局勢時,造成很深的無力感和不安。多重危機雖是有形的外在現象,卻是更深層隱藏的根本問題的徵兆,這些根本問題呈現出三大悲劇:公域悲劇、視野悲劇及心智悲劇。這些徵兆指出我們與地球關係的破裂,並忘了我們自己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公域悲劇
指出了這樣的社會結構——使用者在享用資源時,未能對公眾利益有所節制、過度剝削濫用資源,最終導致地球生存的極限。比如,過度捕撈、過度砍伐森林、因工業化農業而過度開發土地、過度消耗農業和工業用水。根本原因的一切徵兆——源自貪婪。
視野悲劇
由於短期利益的主宰,造成不顧長遠影響的決策。我們總是追求即時滿足和快速修復,卻對當前正在侵蝕社會的活力和生存空間的趨勢置之不理。例如,關注短期利潤,而損害長期的可持續性;許多政客只關心能夠連任,而不是真誠服務選民、維護他們的福祉。
心智悲劇
我們對專業科學與知識的追求,導致對人類處境的了解是支離破碎,並造成孤立而無法看見整體,只能看見自己想看的,反而將尊重生命予以邊緣化,並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與影響視而不見,引發了我們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疏離和分離。
我們認為世界是圍繞著滿足「我、我自己和我的」需求和目標而運轉的,佛教稱這種心態為自我中心,它讓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與地球的其他生命是分開的,忽視了地球生命網絡中的相互依賴與相互連結的關係。
所有這些阻礙了我們發揮創意能力來減輕和超越當前的困境。如果我們繼續以這樣的心態來解決問題,將無法彼此合作而脫離困境。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因此,若要實現深遠且可持續的變革,我們必須深入探討這三大悲劇背後的重要根本原因。
宗教組織如何貢獻?
宗教組織和宗教領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COP)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顯示出宗教與靈性/心靈社群在應對氣候變遷、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實現《巴黎協定》的重要性。
要像九年前那樣雄心大志達成全數通過的協議似乎不易,在談判過程中,當涉及逐步淘汰或減少化石燃料的議題,經常是緊張的局面。但,切勿低估宗教領袖在全球舞台上所能發揮的力量。2023年教宗方濟各發表《請讚頌天主》Laudate Deum中表達對杜拜COP28大會的期望,呼籲大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談判,必須勇於推動徹底的變革」。此次會議首次設立了宗教信仰展館,為宗教人士提供了平台,期能影響談判進程。
氣候危機持續擴大升級:是健康、性別不平等、移民等多面向的全方位危機,已幾近影響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對宗教領袖來說,這場危機的根源就是精神危機。它不僅是化石燃料和碳排放的問題,更是身為靈性物種的我們應如何在物質現實中生活。在危機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如:短視思維、貪婪、傲慢和物質主義;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心靈層面的變革,如:長期思維、謙遜、關愛他人及其他生命,應當成為人類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
宗教團體在氣候行動上如何發揮影響力?宗教可有多方的作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組織之一,且是真正唯一能夠推動人類改變行為和思維的力量,這些正是我們能夠在地球上永續生活的關鍵。
總而言之,這些組織握有數兆美元的資本。從氣候談判的角度而言,宗教領袖能夠從道德觀點來談氣候變遷。由於他們廣泛投入全球援助,能就所知實況來發言。大多數出席COP大會參與談判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對他們而言,能夠反思自己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思考自己不僅是以政治家的身分參與討論,而是作為一個有宗教信仰、重視公眾利益的人,會將最貧困和弱勢的生命含括在談判的核心。
法鼓山的心靈環保
自2009年以來,美國法鼓山佛教協會(DDMBA)積極參與COP會議,致力提高大眾對氣候變遷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認知,呼籲大眾必須提昇人類意識來回應當前的動盪局勢。進行變革有70%的失敗率是有原因的,關鍵是:想要改變行為,必先轉換思維方式。法鼓山提出「心靈環保」是一個另類的價值觀框架,讓我們能夠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如何帶著覺知與之互動,透過正見來培養正確的關係。四種環保為首的「心靈環保」,能引領我們敞開胸襟接納一個全新的可能,和了解我們被制約的狀態,如何在四種環保中顯現與延續。
四種環保檢視了:(1)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心靈環保),(2)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禮儀環保),(3)自己與生活空間和社群的關係。空間可小至家庭,大至整個地球(生活環保),(4)自己與地球的關係(自然環保)。連結這四種,以更全面在更大的生態系統中看待生命。
前三種環保——心靈環保、禮儀環保和生活環保——皆以人類為中心,但這還不夠。我們認為地球應該以人類為中心,然而,我們並非地球的中心,如同我們已知地球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們只是地球眾多生命的一種形式,生命才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心靈環保」的第四種環保——自然環保,將我們的關係從人類擴展至所有眾生。
換言之,「心靈環保」重在關係管理,尤其是正確的關係管理。它從我們內在世界的微觀層面,延伸至整體人類,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宏觀生態系統,是由內而外、從人類中心轉向生態中心。從「生命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而運轉」轉變為「生命是為了所有眾生的生命繁榮而運轉」。
心靈環保的具體實踐
DDMBA的使命是將覺察、慈悲、療癒和非暴力帶入氣候議題,來保護自己、我們彼此、所有的眾生和地球。我們在全球各地舉辦「世界公民工作坊」和對話,從「心靈環保」帶出相互連結的四環,作為一種全面的、以覺察為根基來實踐氣候行動。
我們在世界公民工作坊中,透過以下方法實踐「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我們注重培養正見,使行動能立足於智慧與慈悲。無常是世間唯一不變的,我們的苦來自抗拒改變。正見讓我們深入觀察無常的事實,而不固守個人的觀點或偏好,因而有助於我們開發慈悲和減少痛苦,並轉變我們與他人、生活空間及自然界的關係。
自然環保:強調「共生」的概念,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獨立存在,一切皆相互連結。「共生」是覺知我們和地球不是分開的,我們就是地球。我們如何對待地球,就會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而我們集體的互待方式,正是我們與地球的互動模式。一位來自雨林的原住民青年行動倡議家,曾出席我們舉辦的活動中說:「我常提醒自己,不是我在保護雨林,而我是雨林的一部分,它正在保護自己。」
生活環保:我們關注重新整合孤島。氣候變遷日益凸顯了那些過去被視為獨立的問題之間的相互連結。氣候變遷涵蓋了各種議題——種族正義、資源開採、糧食安全、國家安全、經濟正義、公共衛生、人口問題、民主問題、移民問題、技術問題、性別平等、物種滅絕、地球權利等等。任何我們關心的事物都與氣候變遷和環境惡化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氣候變遷的一線希望在於,我們現在有機會將這些問題交織起來,形成整合性的覺知,從而讓我們對彼此之間的相互連結有一個全新的理解。
禮儀環保:我們提倡促進人類的團結。我們之所以持續破壞地球,是因為我們繼續貶抑彼此。因此,當我們治療並消除各種「主義」所帶來的創傷——如菁英主義、階級主義、種族主義等,我們也將修復那些讓我們與地球保持不健康關係的因素,重新將人類與自然界的其他部分連結起來。
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在這些跨政府的峰會上,專家們經常針對氣候變遷和適應需求,提出開發科技去除我們不要的,例如,用地球工程計畫來處理全球暖化的問題,試著遮擋太陽輻射,但同時,在大氣中會產生汙染物,彷彿問題是太陽而不是汙染物。這真是太諷刺了。以此類推,也讓人看到人類如何漠視自然、農民和數個世紀以來養育人類的糧食系統。
許多人將氣候問題視為大氣中的碳排放是每百萬分之多少(ppm),並未連結地球的生態系統。這些數據令人沮喪且絕望。然而,當我們轉向地球時,會發現綠葉能夠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轉化為我們的食物和氧氣,絕望變成了希望。
你可能會問:「那我可以做什麼?」我們的工作就是珍愛並保護地球。地球是有生命的,當我們停止傷害她,她可以繼續完成在漫長演化過程中的所有工作。在地球第五次大滅絕之後,她將氣溫從290°C降至13°C,並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98%降至3%,看看這個力量!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