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參禪鍛鍊為主題,重視具體實踐
〈參禪四十偈〉是臨濟宗三峰派開創者漢月法藏禪師(1573-1635)依照心目中理想的參禪次第,所列出來的修行指南。其對象包含學人與師家,以四十則詩偈的方式,依參禪過程加以提點,呈現出參禪鍛鍊之大體精要。
本書採用《嘉興藏》版本的〈參禪四十偈〉,從開始初學、如何用功、見性悟道、悟後鍛鍊,乃至住山開法成為師者,皆循序漸進地提醒,讓學人在參禪過程中有所依循。
除校註外,每則亦有白話提要,旨在協助讀者了解漢月法藏禪師對學禪者的叮嚀與指導,而能於實修上有所助益。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
▍建立學術理論與實踐之連結、輔助實修指引
▍著作以修行鍛鍊相關為主
▍提倡禪宗典籍之現代實用
首套推出《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共三冊(陸續出版)
1. 創始祖師漢月法藏:〈參禪四十偈〉
2. 第三代名僧晦山戒顯:《禪門鍛鍊說》
3. 仁山寂震:〈參禪第一步要訣〉
為何選擇三峰派?
三峰派禪師透過多元方便,循序引導僧俗弟子修證,而後直指自性。所選三部著作,是歷經千錘百鍊的漢月、戒顯、寂震三位禪師,為參禪鍛鍊所撰寫的系統化指引,且同樣都展現了重視五家綱宗、臨濟宗旨的三峰家風。
作者簡介
漢月法藏禪師 著
漢月法藏(1573-1635),晚明江蘇梁溪人,臨濟宗三峰派創始祖師。自號於密老人,世稱三峰藏公。師精通禪、律、教、密,於江南法化大開,士庶景仰、度人無數。
中華佛學研究所 編註
中華佛學研究所,由聖嚴法師創辦於1985年,主要從事佛教人才的培養、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自2009年,承繼創辦人遺願,致力推廣「漢傳佛教」研究之推動,以數位典藏、學術研究、出版刊物、國際交流四大目標為重點任務,持續為學術界貢獻微薄之力。
目錄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總序 釋果鏡
編輯說明(凡例)
《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導讀 張雅雯
漢月法藏〈參禪四十偈〉引言 蔣明親
參禪四十偈
1 大信
2 直心
3 持戒
4 發憤
5 去我
6 絕情
7 絕理
8 絕善惡
9 絕簡點
10 絕修證
11 近知識
12 受鍛鍊
13 看話頭
14 勤問話
15 莫妄答
16 便要徹
17 少打坐
18 莫習靜
19 勿墮工夫窟
20 勿立主宰
21 疑情
22 壁立萬仞
23 懸崖撒手
24 斷命根
25 莫坐前後際斷處
26 以證悟為期
27 更進一步
28 服勤
29 入鍛須深
30 遍參
31 到家
32 住山
33 出格
34 相應
35 不肯住
36 出入生死
37 重法脈
38 提振宗風
39 始終重戒
40 總頌
導讀
漢月法藏〈參禪四十偈〉引言
本書採用《嘉興藏》版本的〈參禪四十偈〉(註23),其作者漢月法藏禪師(1573-1635,以下簡稱「漢月禪師」),俗姓蘇,明神宗萬曆元年生於揚州無鍚,卒於明思宗崇禎8年,為臨濟宗三峰派之創始者,自號於密老人,世稱三峰藏公,乃臨濟宗密雲圓悟禪師(1566-1642,以下簡稱「密雲禪師」)之法嗣。
據載,漢月禪師15歲出家德慶院,19歲禮部牒下得度,28歲起外出行腳,29歲時向雲棲袾宏大師(1535-1615)乞戒,但由於自明萬曆中葉,朝廷禁止律寺開戒壇,因此只得沙彌戒。32歲時,再向雲棲禪師乞戒,可惜戒壇仍然未開,直到幾年後,才得以在金陵靈谷寺的古心如馨和尚(1541-1616)處受具足戒,那時他已37歲。隔年,始安住於海虞(今常熟)三峰禪院。40歲時,漢月禪師決定入百日不語死關,於關中頓見虛空粉碎而自悟。
明神宗萬曆42年(1614),他曾自述:「我以天目為印心,清涼為印法,真師則臨濟也。」(註24)並將三峰禪院命名為清涼院。由此可知,漢月禪師自己遙嗣臨濟宗法脈。隨後,漢月禪師雖已收受弟子,但由於並無正式師承,因此他不正席也不陞座。
到了52歲,漢月禪師參謁密雲禪師,那時密雲禪師早已聽聞過漢月禪師,還曾對侍者說:「此人聰明不亞博山。」(註25)因此,對漢月禪師的到來極為禮遇,並手書承嗣源流,不過漢月禪師並未接受。一直到明熹宗天啟7年(1627),據〈三峰和尚年譜〉云:「金粟悟和尚專使送僧伽黎至,手書云:『老僧年邁,不能領眾說法了也,舊衣一頂,惠與代勞耳。』」這一年,漢月禪師55歲,才正式成為密雲禪師之法嗣。
由於漢月禪師乃是以自力參破而開悟,見解較為獨立,因此師徒間對於臨濟宗旨的看法有不同見解,而現代學界對此之研究重點,多著墨於漢月禪師所著之《於密禪師提智證傳》以及《五宗原》上。《於密禪師提智證傳》著於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五宗原》則完成於明熹宗天啟5年(1625)。而〈參禪四十偈〉及〈禪病偈〉則又更早,著於萬曆47年(1619),屬於漢月禪師早期之著作,其中〈參禪四十偈〉乃漢月禪師依照心目中理想的參禪次第,所列出來的修行指南。以上作品,皆是完成於漢月禪師嗣法密雲禪師之前。
由上可知,師徒二人間的見解雖存在差異,但並非本文所討論之重點,也不影響〈參禪四十偈〉所欲闡明之內容。我們所要了解的是,作為三峰派開創者的漢月禪師,對於學習禪修者有何種叮嚀與指導,這才是本書所欲呈現之重點,也期許讀者透過本書而能於實修上有所助益。(註26)
蔣明親
【註釋】
註23:本書的〈參禪四十偈〉乃採用《嘉興藏》版本,收錄於明.弘儲記,《三峰藏和尚語錄》卷12(臺北:新文豐,1987年)。另有一版本為〈於密滲參禪諸偈〉,原藏於上海圖書館,收錄在黃繹勳編,《漢月法藏珍稀文獻選輯(一)》(高雄:佛光文化,2019年),頁235-249中。兩種版本只有少數不同用字,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註24:天目,乃指宋僧高峰原妙禪師(1238-1296),為雪巖祖欽禪師法嗣。清涼,指的是宋僧清涼惠洪禪師(1071-1128),也稱惠洪覺範、寂音尊者等,為真淨克文禪師(1025-1102)法嗣。至於臨濟,則是指唐僧臨濟義玄禪師(767-866),為黃檗希運禪師(751-850)法嗣。
註25:博山,指明代曹洞宗的無異元來禪師(1576-1630),為無明慧經禪師(1548-1618)法嗣。此句可參見漢月禪師的師兄木陳道忞禪師(1596-1674)之記載。(《天童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3,《嘉興藏》冊26,第B180號,頁295上19-21)
註26:以上有關漢月禪師生平簡歷之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他的弟子繼起弘儲禪師(1605-1672),為其編寫的〈三峰和尚年譜〉,收錄在《三峰藏和尚語錄》卷16,《嘉興藏》冊34,第B299號,頁203下1-頁212上20。以及徒孫仁山寂震禪師(1631-1697)為其撰寫的〈漢月藏禪師傳〉,收錄於《三峰清涼寺志》卷12,頁373~377。
至於現代著作則可參見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第1輯第1冊,頁18;連瑞枝,〈漢月法藏與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6年7月),頁167-208;釋見一,《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0年;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一)》,高雄:佛光文化,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