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套書全三冊】

RM101.25

作者:一行禪師
譯者:何蕙儀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1日
規格:平裝 / 752頁 / 單色印刷
ISBN:4716795012727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4716795012727 分類:

內容簡介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這一刻找到,但我們卻很少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們喜歡追逐昨天的回憶和明天的夢想,而唯一去與生命重新接觸的機會,就是回到當下這一刻。只有當你重回這一刻,你才會覺醒過來,也只有在這時候,你才能夠找回真我。」──摘自:《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Ⅰ‧縛悉底篇》

擅長說故事的一行禪師,取材自二十四部巴利文、梵文以及中文佛典,以詩人的優美筆調,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尋著佛陀的足跡走過恆河流域,透過《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三部曲,述說佛陀從出生至涅槃的八十年人生。

故事從一個名叫縛悉底的牧童,年少時因緣際會巧遇菩提樹下苦修中的佛陀開始,繼而循序鋪陳出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蹟與教化。佛陀一生的傳奇,本身就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一行禪師將奧妙的法理,融入佛陀的生平故事之中,以平易近人的手法表現,讓讀者心中潛藏已久的智慧種子,不知不覺隨之萌芽、開花。

■ 組合內含三書:

一、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Ⅰ‧縛悉底篇

「縛悉底篇」描述佛陀從出生至僧團初步成型的早年事蹟,包括少年太子悉達多的宮中生活,繼而與耶輸陀羅相知相惜、結婚生子,後因尋道決心日益堅決而離家拜師尋道,最終於菩提樹下獲至證悟。接著在鹿野苑為當初棄他而去的五位比丘初轉法輪,並走訪各地說法,吸引了來自各大教團的追隨者達一千二百五十人,奠定了初期僧團的基礎。

二、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Ⅱ‧竹林篇

「竹林篇」主要內容包括佛陀證道後初期的傳法經過與重要事蹟,包括頻婆梭羅王將竹林精舍獻與佛陀、佛陀返鄉與家人重聚、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購得祇園精舍、佛陀打破社會階級首度接納賤民與女性出家為僧尼,以及感化殺人魔央掘摩羅的過程。

三、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Ⅲ‧獅子吼篇

「獅子吼篇」涵蓋了佛陀傳法後期,直至涅槃後弟子初次結集法教的事蹟,內容包括佛陀為大弟子阿難陀化解摩登伽女之難、解釋當時印度六十二派哲學理論的流弊、詳盡地闡述佛陀最重要的法教──「緣起法」與「自性空」的道理、佛陀及僧團遭提婆達多陷害的始末、感化殺父篡奪王位的阿闍世王,以及佛陀的最後一餐與涅槃。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 (1926~2022)

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越南,十六歲出家,畢生宣揚非暴力的和平理念與平和、正念的生活之道,曾於一九六七年獲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禪師曾於西貢創辦「萬行大學」(Van Hanh University)、貝葉La Bối出版社、以及「青年社會服務學院」(School of Youth for Social Service, SYSS)。因勇敢挺身在美國與歐洲呼籲和平,於一九六六年被越南驅逐出境,後於二○○五年重返越南。一九八二年在法國西南部創立了國際知名的「梅村」禪修中心(Plum Village),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醫護人員、企業人士、家庭及青年,分享正念的禪修和應用佛學(Applied Buddhism)。一行禪師長年巡迴世界各地演講,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之一。

一行禪師身兼作家、學者與詩人,著作等身,中譯本已有《觀照的奇蹟》、《你可以不生氣》、《生生基督世世佛》等。

 

譯者簡介

何蕙儀

香港出生,倫大倫敦經濟學院學士。旅居英國二十餘年,其間皈依佛教,並參予佛光山美國西來大學及倫敦佛光山的中英文翻譯工作,繼而受邀加入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Buddhist Education Foundation, UK),與淨因法師合作編寫英文佛教教科書,以供西方小學和兒童使用。現定居香港。

 


目錄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I.縛悉底篇

中文版序
作者誌
譯者序
1. 為步行而行
2. 牧牛
3. 滿滿的姑尸草
4. 受傷的天鵝
5. 一碗乳汁
6. 蒲桃樹下
7. 白象之獎
8. 寶石項鍊
9. 慈悲之路
10. 未出生的孩子
11. 月光下的笛聲
12. 金蹄
13. 開始修行
14. 渡過恆河
15. 森林苦行者
16. 耶輸陀羅睡著了嗎?
17. 畢波羅樹葉
18. 晨星出來了
19. 對橘子的專注
20. 一隻鹿
21. 蓮花池
22. 轉法輪
23. 法蜜
24. 皈依
25. 音樂的妙境
26. 水也會上升
27. 世法燃燒
28. 棕樹林
29. 緣起
中文─巴利文對照表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Ⅱ.竹林篇

中文版序
作者誌
譯者序
1. 竹林
2. 我會在春天回去
3. 手指非月
4. 不會褪滅的美
5. 重聚
6. 清晨的陽光
7. 蓮願
8. 新的信念
9. 啊,喜樂!
10. 等待天明
11. 黃金鋪地
12. 有誰見過我的母親?
13. 愛就是瞭解
14. 每個人的眼淚都是鹹的
15. 元素會重新組合
16. 開啟大門
17. 一把申恕波樹葉
18. 依照正法
19. 以禾蓋土
20. 大地的教化
21. 一把麥糠
22. 慧藏
23. 功德田
24. 投入此刻
25. 住於專念
26. 晨星出現
中文─巴利文對照表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Ⅲ.獅子吼篇

中文版序
作者誌
譯者序
1. 覺觀呼吸
2. 木筏非岸
3. 一把珍貴的泥土
4. 論說之網
5. 鹿子母夫人的哀傷
6. 獅子吼
7. 舍利弗之吼
8. 一直到海裡
9. 生死輪轉
10. 非滿非空
11. 四座山
12. 海洋詩人
13. 三妙門
14. 佛陀會到哪裡去?
15. 鵪鶉與白鷹
16. 調絃的藝術
17. 默默的反抗
18. 隱藏的飯糰
19. 象后的叫聲
20. 快樂的熱淚
21. 修行的果實
22. 眼裡的星斗
23. 二千僧袍
24. 檀香樹菇
25. 你們要精進!
26. 故道白雲
中文─巴利文對照表

 


精采書摘

不會褪滅的美

雨季安居結束前兩個星期,一位異常美麗的女子來拜訪佛陀,她乘著一輛由兩匹白馬拖行的白色馬車前來。陪同她一起來的,是一個大概十六歲的少年。她的衣著和舉止風度都十分高貴典雅。她請一個年輕比丘帶路前往佛陀的房舍,但他們到達時,卻發現佛陀仍在行襌,尚未歸來。於是,那年輕比丘便請他們先坐在佛陀屋外的竹椅上等候。

沒多久,佛陀便在迦鹿荼離、舍利弗和那先沙摩羅的陪同下回來了。那女子和少年都站起來恭敬地鞠躬作禮,佛陀請他們坐下來後,自己便坐在另一張竹椅上。原來這位女子就是阿摩巴離,而少年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戌博迦。

迦鹿荼離從來都沒有見過這樣美麗的女子。他才剛受比丘戒一個月,一時間不知道應否直視美人,於是他便把眼睛垂下來,望著地上,那先沙摩羅也是同樣的反應,只有佛陀和舍利弗直接看著這女子的眼睛。

舍利弗望著阿摩巴離,然後再望望著佛陀。他看到佛陀自然輕鬆的目光,臉龐就像個美麗的圓月。佛陀的眼睛清澈慈祥,舍利弗感到佛陀的從容、自在和喜悅,都在那一剎那間滲進了他的內心。

阿摩巴離也是直接望著佛陀的眼睛,而從沒有人像佛陀這樣看過她。在她的記憶中,所有的男人見到她都會感到不大自在或對她生起欲念。但佛陀看她的目光,就好像他在望著一片雲、一條河,或一朵花,她覺得佛陀似乎可以看到她心裡深處在想些什麼。於是,她合起掌來,把向每個人介紹自己和兒子。「我是阿摩巴離,這就是我學醫的兒子,戌博迦。我們已久仰各位的大名,一直都盼望著今天這與你們會面的時刻。」

佛陀問戌博迦有關他學業上和日常生活的問題,戌博迦都一一禮貌地回答。佛陀看得出他是一個善良、聰穎的少年,雖然與阿闍世太子同父異母,但他的性格顯然比太子更具深度。戌博迦對佛陀充滿敬仰與愛慕,他告訴自己,將來完成學業後,必定要定居竹林附近,以便親近佛陀。

未見佛陀之前,阿摩巴離以為他不過就像她所見過的其他著名導師,但她現在發覺自己從未遇過像佛陀這樣的人。他的眼神充滿著難以形容的慈和,似乎全然瞭解埋藏在她內心深處的痛苦。僅僅是佛陀對她的凝望,已經把她的苦痛溶解了一大部分了。她淚光盈睫,對著佛陀說:「大師,我一向命苦。雖然我衣食無缺,錢財豐足,但一直以來,我的生命毫無意義,直至今天,才是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

阿摩巴離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歌舞家,但她並不隨便為人表演。行為態度惡劣或不合她心意的人,就算肯給她再多金錢,她也不會為他們表演。她在十六歲的時候,經歷了一次令人心碎的戀愛,之後,她遇到了當時還很年輕的頻婆娑羅太子,雙雙墜入愛河,生下了他們的兒子戌博迦。然而,宮中卻沒有一個人肯接納阿摩巴離和她的兒子,一些王族成員更揚言,戌博迦只是太子在路邊的一個大桶子旁撿回來的棄嬰。這些侮蔑大大傷害了阿摩巴離的自尊心,而因為宮中的人對她萬般嫉妒,她也只得忍辱負眾。最後,她發覺只有自己的自由才是唯一值得維護的,於是她從此便不願意住在王宮裡,也發願永遠不會再放棄她的自由。

佛陀溫和地對她說:「美麗的生和滅,正如其他現象一樣,與名和利,都完全無異。只有從襌定中得來的平和、喜悅與自由,才是真正的快樂。阿摩巴離,從今以後你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要讓自己迷失在不覺察或無意義的娛樂之中,這是十分重要的。」

佛陀告訴阿摩巴離如何重新安排她每天的生活──修習呼吸、靜坐、留心專注地工作並遵守五戒,她很高興能獲得佛陀這些寶貴的告誡。離開之前,她說:「我在城外有個芒果林,那裡十分清涼恬靜。我希望您和您的比丘能考慮到那兒一遊,那將會是我和兒子的莫大榮幸。佛陀世尊,請您考慮我的邀請吧。」

佛陀微笑接受。

阿摩巴離離開之後,迦鹿荼離稟請坐在佛陀旁邊。那先沙摩羅請舍利弗坐在另一張椅子上,他自己則站著,有幾個經過的比丘也前來加入他們的談話。舍利弗望著迦鹿荼離微笑,再望著那先沙摩羅微笑。然後,他對佛陀說道:「世尊,一個僧人應如何對待美色呢?美,尤其是女人的美,會障礙修行嗎?」

佛陀微笑,他知道舍利弗這個問題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其他的比丘而問的。他答道:「比丘們,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麗和醜陋的,美與醜都只是我們心中所創造的觀念,它們與五蘊是難分難解的。在一個藝術家的眼中,什麼都可以是美麗,什麼也都可以是醜陋的。一條河、一片雲、一片葉子、一朵花、一線陽光、或一個金黃色的下午,全都具備不同的美,我們這兒旁邊的金竹也非常美麗,但也許沒有任何美麗,會比一個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個男人動心。如果他被美色迷倒的話,便會失去道業。

「比丘們,當你們已因看透而得道,你們會看到美的依然是美,醜的也仍然是醜,但因你們都已證得解脫,便不會被繫縛於其中任何一邊。當一個解脫了的人看到美,他也同時會看到其中包含著不美的部分。這個人已經明白萬物,包括美與醜,其本質都是無常與空性,因此他不會被美所迷惑,也不會抗拒醜陋。

「唯一不會褪滅和產生苦惱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脫的心。慈悲就是無條件、無希求的愛心,已得解脫的心是不受環境和外來因素所影響的。慈悲和已得解脫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與喜悅就是真正的平和與喜悅。比丘們,精進地修行吧!如此你們便會證得真正的美。」

迦鹿荼離和其他比丘都覺得佛陀這番話對非常令人受用。

雨季終於過去了。佛陀提議迦鹿荼離和車匿先回迦毘羅衛國傳報佛陀即將回去的消息,於是迦鹿荼離和車匿便立刻準備動身。迦鹿荼離現在已是個穩重祥和的比丘了,他知道城裡的人看見他現在的模樣,一定會十分驚訝。他期待著宣布佛陀回鄉的消息,但要離開只有短暫小住的竹林,心中不免感到有些遺憾。

 

摘自:《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Ⅱ‧竹林篇》

重量 / Weight 1.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