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佛教修法「般舟三昧」,需達到九十日「不睡眠」,可能嗎?但自古以來,確實有不少人如此修持。
本書作者對「三個月不睡眠」抱持疑惑:經典上真的這麼說嗎?還是後人解讀上的誤解?因此深入探討《般舟三昧經》,考察比對漢譯、藏譯、現代譯本,提出確鑿有力的見解;推薦給對「除睡眠」、「睡眠蓋」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般舟三昧經》為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其特色在於念佛見佛,強調無須神通,更不必等到來世,而是當下就能在禪定中見佛、聞法、觀空。「般舟三昧」之實踐,向來以「九十日常行、不睡眠」著稱,甚至在中國蔚成風氣、代代相承,被認為是達到「般舟三昧」的唯一途徑。
作者提到,指導教授曾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目前修持「般舟三昧」的狀況,其中提到某道場曾舉辦為期九十日的「般舟三昧」禪期。參與者在九十日當中「不眠不臥」,累了就用繩子吊著雙手,站著休息。然而,能熬到最後一天的學員只有一位,而過程中有些學員因為多日未眠而生起幻相或幻聽,乃至有一位學員因站著睡著,卻不小心倒在地上,其頭部或下巴直接撞擊地板,因傷勢過重而往生。
北宋的遵式大師(964-1032),修持九十晝夜不睡眠的「般舟三昧」,結果兩足皮裂,嘔血不已。對於指導教授的分享以及古德的經驗,作者沉思良久:是否只有「徹夜不眠」才能達到定中見佛的境界(般舟三昧)呢?這樣的修法聽起來有些「危險」,符合經義嗎?於是萌起了探究《般舟三昧經》之念頭,希望能從中釐清「般舟三昧」的正確修法。
本書對此修法的「除睡眠」提出質疑與反思。以清晰的論點,重新解析文獻資料,深入分析研究議題,徹底釐清《般舟三昧經》對於「除睡眠」的各種解釋。除保留中國祖師們對於「不睡眠」的單一解釋之外,也提供經文另一種可行的詮釋。
全書分為六章,首先介紹《般舟三昧經》的傳譯與實踐,接著是「除睡眠」詞義考,進而探討「般舟」與「頭陀」的關係,最後釐清以「不睡眠」做為「般舟三昧」行法之源流。書中亦將《般舟三昧經》的整體修法化繁為簡,繪成一張清晰易懂的禪修地圖,為讀者提供了最佳的實踐指南。
作者簡介
釋覺心
198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大學期間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深受其人間佛教思想所感動,因而發願生生世世實踐人間菩薩行。2007年於檳城法寶山開恩師父座下剃度出家。2009年於臺灣埔里正覺精舍受具足戒,2015年於法鼓文理學院就讀碩士班,2018年考入博士班。現任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師。
目錄
通序(釋聖嚴)
推薦序(釋果鏡)
自序(釋覺心)
略語表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一、「除睡眠」詞義考究
二、「不睡眠」的「般舟三昧」普及化的原因
第三節 既有文獻之探討
一、略提「除睡眠」為《般舟三昧經》之實踐特色者
二、《般舟三昧經》版本考據
三、《般舟三昧經》現代譯本
四、佛教對「睡眠」的觀點與實踐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五節 論文架構
第二章 《般舟三昧經》之傳譯與實踐
第一節《般舟三昧經》之傳譯
一、《般舟三昧經》之漢譯過程
二、現存漢譯本
三、《般舟三昧經》的傳譯系統
四、現存各種語言譯本
第二節 漢、藏《般舟三昧經》架構比對
第三節 經題之探討
一、「般舟」之意
二、「般舟三昧」之意
第四節《般舟三昧經》之實踐
一、修持「般舟三昧」的目標
二、《般舟三昧經》的整體修法
三、《般舟三昧經》之禪修地圖
四、「除睡眠」於整體修法中的定位
第三章 《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詞義考
第一節 《般舟三昧經》古今譯本之比對
一、《般舟三昧經》與「現代譯本」之比對
二、現存漢譯《般舟三昧經》異譯本之比對
三、漢、藏《般舟三昧經》之比對
第二節 「除睡眠」等詞在其他漢譯經典之義
一、「除睡眠」即「除睡眠蓋」
二、「不得臥出」、「未嘗睡眠」即「去除睡眠蓋」
三、「却睡臥」即「除睡眠蓋」
四、「睡眠」、「睡臥」、「睡眠蓋」、「惛沈睡眠」、「惛沈睡眠蓋」,名異義同
第三節「睡眠」在部派文獻之義
一、「睡眠」在阿毘達磨與注釋書之定義
二、色法、心所法與「除睡眠」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般舟三昧經》「除睡眠」與「頭陀」的關係
第一節 當機眾Bhadrapāla與「頭陀」的關係
一、Bhadrapāla之不同譯名
二、跋陀和之「頭陀」功德
三、從「人生分期」(āśrama)看跋陀和之「頭陀」行
第二節《般舟三昧經》諸譯本與「頭陀」關係
一、三卷本《般舟三昧經》(T.418)
二、一卷本《般舟三昧經》(T.417)
三、《拔陂菩薩經》(T.419)
四、《賢護經》(T.416)
五、只有比丘菩薩受持「頭陀」
六、「頭陀」在漢譯諸本的定位
第三節 由「頭陀」檢視「除睡眠」之實踐
第四節 超出「頭陀苦行」之「不睡眠」
一、二十億耳:「竟夜」經行、不眠
二、阿那律:因「不睡眠」而眼壞
三、惡比丘尼:以「不睡眠」戲弄客人
四、「不睡眠」之效,在「一心」之後
五、借鑑當代之禪法,融攝「不睡眠」之般舟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以「不睡眠」做為「般舟三昧」行法之源流考
第一節 修持「般舟三昧」的姿勢
一、念佛見佛的「三種姿勢」
二、古德採用的「般舟」姿勢
三、「見佛」的關鍵因素
第二節 「般舟三昧」與「常行三昧」關係之演變
一、中國古德的看法
二、「常行三昧」與《般舟三昧經》行法之比較
三、「常行三昧」與「般舟三昧」之差異
第三節 智者大師對於「除睡眠」的觀點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引用文獻
序/後記
自序
稽首歸依大導師 十方三世諸如來
廣大甚深微妙法 一切菩薩賢聖僧
為顯般舟真實義 今集諸經撰此論
一切助緣悉感恩 所有功德皆迴向
打從出家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能夠深入菩薩法門,可惜馬來西亞仍以上座部佛教居多,要學習大乘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運的是,在法鼓文理學院三年的碩士生涯中,讓我對菩薩法門有了更寬闊的視野及更深入的體會。碩二那年,我和初期大乘時期集出的《般舟三昧經》結下不解之緣。此經伴我度過了兩年的研究生涯,不但讓我順利畢業,也促成本書的出版。
本書的完成,實由多方因緣的助成,我一一銘記於心。首先,我由衷地感恩聖嚴師父、法鼓山僧團及十方信施的護持,讓我能夠安心地在這麼殊勝美麗的環境中深入法海。感恩文理學院提供豐富的資源,以及所有老師給予的細心教導與栽培,讓我在短短的的三年碩士生涯中,學識與涵養大幅度提昇。老師們的身教與言教,讓我一生受益無窮。
其中,我要特別感恩指導教授果鏡法師。此論文的問題意識,其實是我在2016年上老師的「淨土專題」時產生的。果鏡法師在我撰寫此論文的時候,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和教導,同時也給我很多自由思考與寫作的空間,讓我能夠在輕鬆、無壓力的氛圍下逐步完成此論文。果鏡法師溫和、謙卑與隨緣自在的態度,是我學習的典範。
此外,我亦非常感恩果暉法師、陳英善老師以及諸位評審者給予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並指出此文思考不周、撰寫不圓滿之處,讓我能夠精益求精。感恩高明道老師在本研究的最初階段,給予我各方面的指導、建議與鼓勵,特別是讓我懂得論文寫作的正確技巧與態度。同時,非常感恩惠敏校長在其主持的三學研究會會議中,傳授我們做學問的正確觀念與方法:「論文基本功非常重要,一、二手文獻要反覆閱讀,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最後,我深深感恩剃度恩師—開恩師父,送我到法鼓文理學院學習,並從各方面給予支持,讓我能在此安心辦道。永遠記得師父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早日學成歸來(馬來西亞),弘法利生!」我想自己不會辜負師父的期望,未來將會把在此所學的一切,帶回馬來西亞,分享給當地的眾生,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佛法的熏陶,進而提昇生命的品質,離苦得樂。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收穫最多的莫過於自己。我從中對於「菩薩法門」與「般舟三昧」的實踐,有了更深入及更全面的了解,可以成為自己日後修行的指南。但願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所集一切功德迴向累世父母眷屬、師長同學、護法龍天……乃至一切眾生,願他們皆能離苦得樂,早證無上菩提。
釋覺心
2019年7月14日序於DILA禪悅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