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50問

RM24.30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規格:平裝/ 21x15cm / 18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6629

貨號: 9789575986629 分類:

內容簡介

參加法會如何與法相會?
50個法會要領,讓你掌握法會修行重點,拜懺消災解心結,祈福安心滿好願!

參加法會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法會在做什麼?
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會?

你想知道:
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法會有哪些基本流程?
哪些法會是入門者必參加的?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法會入門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參加法會,體驗淨土
2。參加法會有方法
3。非參加不可的法會
4。與法相會,普度眾生

幫你掌握參加法會需要知道的事,讓你歡喜與佛有約!

 


目錄

1。參加法會,體驗淨土
Q01:什麼是法會?
Q02: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Q03:法會在做什麼?
Q04:拜懺和一般法會有什麼不同?
Q05:懺法怎麼來的?
Q06:法會與廟會有何不同?
Q07:佛教的超度和民間普度不同嗎?
Q08:超度法會與清明祭祀有差別嗎?
Q09:梵唄是什麼?
Q10:為何能超度累劫六親有緣眷屬?
Q11:法會如何以法相會?
Q12:參加法會如何體驗身在淨土?

2。參加法會有方法
Q13:參加法會需先做什麼功課?
Q14:參加法會需準備哪些隨身物品?
Q15:參加法會需注意什麼?
Q16: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會?
Q17:法會有哪些基本流程?
Q18:如何聽懂法師的法會指示?
Q19:唱誦梵唄有要領嗎?
Q20:跟不上法會的唱誦速度怎麼辦?
Q21:參加法會要穿什麼服裝?
Q22:在家誦經和參加法會不同嗎?
Q23:如何做功德迴向?

3。非參加不可的法會
Q24:為何要參加觀音法會?
Q25:為何要參加藥師法會?
Q26:為何要參加盂蘭盆法會?
Q27:為何要參加大悲懺法會?
Q28:為何要參加地藏懺法會?
Q29:為何要參加淨土懺法會?
Q30:為何要參加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Q31:為何要參加梁皇寶懺法會?
Q32:為何要參加水陸法會?
Q33:為何要參加三時繫念法會?
Q34:為何要參加瑜伽焰口法會?
Q35:為何要參加新春法會?

4。與法相會,普度眾生
Q36:禪修的人要放下一切,還需要參加法會嗎?
Q37:法會只超度亡者嗎?
Q38:寫了牌位就不用參加法會嗎?
Q39: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Q40:什麼是功德主?
Q41:打齋、消災、超薦等功德項目有何不同?
Q42:為何要點光明燈?
Q43:點燈時為何要布施金錢或物資給寺院?
Q44:可以為寵物寫牌位嗎?
Q45:如何區別消災牌位和超薦牌位?
Q46:為何法會能傳達對亡者的關懷?
Q47:超度亡魂必須燒香和燒紙錢嗎?
Q48:每年都要重新寫牌位,是不是超薦無效?
Q49:雲端牌位效力和傳統牌位一樣?
Q50:網路共修也算參加法會嗎?

 


【導讀】進入諸佛海會淨土–丁敏

人生的旅途、修行的路上,總會碰到有形、無形看似跨越不過的障礙與疑惑,總會暗中冀望被光明的力量所指引、所包容、所轉化。而我發現「法會共修」正是直接了當化解困境、迎向光明的寶山祕門。

「法會共修」是以儀式的展演,結合佛法精華、修行方法,梵唄唱誦與禮佛懺悔,提供眾生走向成佛之道的「入門」典禮。入得此門宛如進入靈山妙境,沐浴在諸佛菩薩的光明大海中,憑藉佛力與共修的力量,洗心滌垢、懺悔業障、迴向功德,開啟靈犀,發菩提心,乃至直趨解脫之道。可以說「法會共修」是歷代祖師的心血結晶,是中國佛教獨特的寶山祕門,為芸芸佛子開啟妙捷易行的實修之路!

然而以上這一番體悟是在學佛多年後,實際參加拜懺法會後才明白的。

法會的本源基義,溯自佛陀時代就是聽經聞法之會。我喜歡聽經聞法,每每有機緣得聞經法奧義,總有泫然欲涕的感動。除此之外,讀碩士班時,跟隨年輕剛出道的聖嚴師父打禪七,也讓我親身體驗到佛法的甘露味,奠定一生對佛法堅定的信心。但是對於具有儀軌的各式拜懺法會,則一直沒有任何興趣參加,誤認那還是一直停留在自明清以來,徒具形式的經懺佛事中。

直到有一年到印度朝聖,在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正覺大塔下,同團的陌生長輩慎重告知,她感應到我往生已久的外婆在向我要功德。由於說出了很多往事,半信半疑之際,遂答應如其指示參加三場法會迴向外婆。

參加的第一場法會是新春的「梁皇寶懺」,參加梁皇寶懺才知其內容博大精深,宛如濃縮精華版的佛學寶庫;配以梯次分明的實修之路,是名副其實的「寶懺」。為期七天的法會,不斷跟隨儀軌唱誦與禮拜,這對我是新奇的經驗。在維那法師宏亮悠遠、渾厚莊嚴的唱誦引領下,彷彿開啟了時空轉換之門,乘著歌聲的翅膀,大眾宛如進入「諸佛海會」的淨土之中,我跟隨大眾一起唱誦禮拜,專心致志妄念皆消,很快地消融在合一的音聲海中。然而在法會開始的前三天,不斷頻繁地起立與跪拜,讓我腰痠背痛身體沉重,但到了第四天,跪拜諸佛之際,身體頓然輕鬆起來,不再有勞累沉重之感。更奇妙的是,農曆七月第二次參加梁皇寶懺,身體的覺受變得無比輕鬆與莫名的喜悅。

爾後又陸續參加了慈悲三昧水懺、三時繫念、瑜伽焰口等法會。也參加了諷誦《法華經》、《金剛經》、《地藏經》等的誦經法會,深深體會到唱誦經文的聲情之美對身心的轉化之效,以及「大眾會誦」的共修力量大。也讓我感到因緣不可思議,深深感恩往生的外婆,在冥冥之中引領我進入「法會共修」的這一座寶山祕門。

《法會50問》可謂進入「法會共修」寶山祕門的導覽手冊,全書五十問分為四大單元:第一單元「參加法會,體驗淨土」,解說法會的意義與精神,分析法會與廟會的差別、拜懺超度與民間普度的區別等,提供參加法會應有的正知正見。

第二單元「參加法會有方法」,對參加法會所應注意的具體細節提出說明與叮嚀,例如從參加法會的服裝儀容到所要先做的功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會、法會的基本流程與術語、如何做功德迴向等。

第三單元「非參加不可的法會」,簡單扼要地介紹當代臺灣盛行的十來種法會如:觀音法會、地藏懺法會、梁皇寶懺法會、水陸法會等,各類法會的性質、內容與功效。

第四單元「與法相會,普度眾生」,則針對法會提供消災祈福與超薦,所進行的具體作法如寫牌位、點光明燈、打齋等進行說明。尤有特點的是提出可為寵物立牌位的佛法解說;而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腳步的則是將「雲端牌位」與「網路共修」也納入參加法會的範圍中。

此外,特別針對在家誦經和參加法會的區別進行釐清;也對禪修者是否需要參加法會進行說明,而這兩者正是往昔躲在自家小佛堂自修的我,所最需要打破的執著。

因此,《法會50問》無論是對初參法會的入門新手,乃至參加法會的老參,都可謂是深入淺出提綱挈領,卻又面面俱到的指引。

 


精采書摘

Q:什麼是法會?

談起佛教的共修活動,「法會」算是許多人認識佛教的入門磚。但是學佛新手初來法會現場,對法會內涵及儀軌還不認識,往往只能從陌生的環境中自行摸索,尤其在知客處跟著大眾寫牌位、點燈,讓不少人誤以為法會僅是為了消災延壽、超度亡者而設的佛事。那麼法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佛陀時代也有法會嗎?參加法會對我們具有什麼意義呢?

法會的範疇

法會又稱為佛事、法事,指的是各種說法或供佛、供僧及布施等活動的集會,其根本精神是「以法相會,如法修行」。一般來說,寺院的朝暮課誦、定期舉行的共修,以及根據不同經典、含攝佛菩薩誓願的經懺佛事,皆屬於法會的範疇。

當代的法會,集梵唄、供養、誦經、禮拜、念佛、持咒、觀想等多種修行法門於一身,可說是漢傳佛教所獨有;佛陀時代的法會則不然,純粹是「聽法、說法的聚會」。

佛陀成道後,在恆河兩岸遊化、應機而說,開演教法多達三百餘會。當時大眾一起聆聽佛陀說法、一起受戒誦戒,或者接受國王、大富長者的布施供養等,皆可說是法會的雛型。當佛陀入滅不在人世後,說法聽法的場景不再,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集結經典, 亦透過弟子之間的口耳傳誦佛陀所說的教法, 開展出分享佛法、弘揚佛法的內涵。

誦經之外,僧俗弟子也在各地起造佛塔,每日早晚繞塔、禮拜、供養香花、歌詠讚歎佛的功德。佛的遺跡和舍利塔,不僅是大眾巡禮參拜的對象,也逐漸發展出定期的集會。每逢紀念日法會,更是盛況空前,法會的內容不再局限於說法、誦經;出於對佛的虔敬與憶念,香花、燈、伎樂供養,以及梵唄也加入法會的行列。

回歸佛陀說法的本懷

回到法會的最初,無論是佛陀說法、經典的受、持、讀、誦,或是儀式與義理並重的經懺佛事,無非是透過種種方便,幫助我們回歸佛陀說法的本懷,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法會的形式固然隨著時空環境更迭,但其根本精神仍在,領眾的法師、參加法會的信眾,是否能體會佛陀出世本懷、祖師大德創制懺儀的心念?參加法會既不是趕廟會看熱鬧,也不是把超薦佛事交給僧眾來做,就算功德圓滿。不該只是尋求消災免難、超薦亡靈一類的心靈慰藉,這些都只是世間的安心而已。

除了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開放心靈,納受法義,並如法修行,參加法會時,要從誦經過程中培養覺照力,從經文脈絡中學習佛菩薩如何去感受眾生的苦、救度眾生的苦,並將這份願心和願行延續到周遭的人,讓佛法從經文懺本中改變自己的生命、走入人群。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回歸法會「說法聽法、修行佛法、弘揚佛法」的本然。

 

Q:參加法會如何體驗身在淨土?

很多人想要知道諸佛菩薩所居住的清淨佛土,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最好的體驗方法,就是參加道場舉辦的法會,體驗淨土的生活。淨土是佛菩薩所住的國土,是由佛的願力與功德所成的世界。不同於我們生活的人間,是一個無病、無惱、無苦的美好環境。

生活在淨土

大乘經典主張,只要人的心念淨化、行為淨化,便可體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華嚴經》說:「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嚴淨。」意即佛初成佛,他所住的這個世界,對佛而言,便是淨土。《法華經》也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即使是煩惱心重的人,只要進入佛教的道場,甚至只稱一句「南無佛」,這一念心便與佛道相同,如同身在佛國。

因此,當我們參加了法會,不論煩惱有多重,只要願意學習,藉由隨眾禮佛、念佛、誦經、懺悔,慢慢清淨身心,轉貪、瞋、癡為戒、定、慧,就能體會到佛國淨土的清淨莊嚴。若能用佛法的智慧看世界, 便見無處不是淨土。

建設光明的人間淨土

如同聖嚴法師說:「倘若心地清淨、有智慧、有慈悲,淨土就會在你面前顯現;如果心裡不清淨,有許多煩惱,而且沒有慈悲,也沒有智慧,即使諸佛菩薩環繞四周,你也不知那就是佛國淨土。所以,心中無惡念、邪念,身體不做壞事,那就是淨土的象徵。」雖然我們生活的世界看來很混亂,但仍有很多人體驗到淨土的存在,生活在淨土中。聖嚴法師勉勵我們:「體驗淨土並不困難,問題是自己有沒有信心、決心?『信心』,就是要確信自己能斷煩惱,並且富有慈悲與智慧的潛能。『決心』,是念念之中,盡量不與煩惱心相應,把自己的心念和行為,與慈悲的、智慧的菩薩精神相應,這樣一念清淨就一念生淨土,二念清淨就二念見到淨土,念念清淨就念念生佛國淨土。」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只要有一人的一念心清淨,就有一人見到了一念的淨土,若有志同道同的十人、百人、千人,願意體驗一念清淨,就有十人、百人、千人見到了一念的淨土。而在法會中,即使我們不能念念清淨,但是透過大眾共修的力量,定能清淨莊嚴我們的身心世界,如同佛陀在人間成佛時,感受到人間淨土的光明希望。

 

Q: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很多人以為參加大悲懺、梁皇寶懺,就可以讓罪業清淨,或是認為只要心裡知錯就可以了;事實上,並非拜懺之後,罪就沒有了,而是在坦白認錯與承擔之後,藉著發願改過,讓心得到清淨,進而放下心裡的牽掛障礙。

懺悔的功能

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指出,佛教確切地相信懺悔的功能。「懺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

懺悔與發願

消災的原理,在於懺悔與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也會跟著轉變。拜懺「消業障」的道理也是一樣,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發露懺悔,要能深觀罪業的本性,從而了解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不是固定不變的。只不過,罪性雖空,造作惡業的因果仍在,所以並非透過空觀就能除罪,仍要在生活中如法修行,真誠懺悔,並在受報之時了解那是必然的過程,坦然以對,不再造作新業,久而久之,身心便能逐漸獲得安定。

 

Q:為何要點光明燈?

佛教的點光明燈儀式,有別於一般民間信仰「花錢消災」、「改運祈福」的觀念,其中蘊涵了甚深的法義。大致來說,供佛的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誦經禮拜時,放置在佛前燃燒的油燈,例如酥油燈;另一種是「長明燈」(又名「無盡燈」),則是不分晝夜、恆常點燃。現今佛寺所點的光明燈,就是屬於「長明燈」。

點光明燈的功德

有關點光明燈的功德,經典中多處記載著:於佛像、佛塔、經卷前燃燈,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如《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提及,過去有一位長老比丘,因年老力衰,自覺無法勝任刻苦的禪修,於是便天天托缽乞求麻油、燈燭來供養寶藏如來,由於持燈油供佛的無上功德,寶藏如來授記他將在無數阿僧祇劫後成佛,號曰燈光如來。此外,《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也談到,以油燈、燭火供佛,能獲得大福報、天眼、於善惡法得善智慧、流轉世間但常不在黑暗之處、速證涅槃等十種功德。

色光與心光

而佛教所指的光明,分為「色光」與「心光」兩種。色光又稱身光,是指佛菩薩全身所放出的光明。心光,又稱智慧光,借以譬喻佛法的智慧就像光一樣明亮,能照破眾生幽暗的煩惱。因此,點光明燈一方面可以得到諸佛菩薩放光加持、消除業障;一方面也藉由點燈提醒自己要時常聽經聞法,運用佛法的道理來修行,增長自己的福報和智慧,並累積成佛的資糧。同時,在我們替所關心的人或自己點燈當下,那一念祝福的善願,便已為自己和他人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再者,透過點燈的隨喜布施,亦能輾轉供養僧團、護持寺院,使佛法廣為弘傳,利益更多的眾生,自己也在有形、無形之中,做到了財施與法施,獲得布施的功德。

點光明燈固然能達到消災祈福的效果,然而佛法講因果、緣起,屬於個人業報的部分,若因緣未盡,該承擔的果報還是得接受,並非點了光明燈就能一勞永逸,不必受報。不過經由點光明燈的因緣,接觸佛教進而了解佛法,使內心有所寄託,從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改變不好的習性,善緣便自然聚集,災難也就漸漸消弭,這才是消災解厄、祈福轉運的方法,也是佛教點燈的真正意義。

重量 / Weight 0.26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