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的共識

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法鼓山的精神-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

法鼓山的方针-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法鼓山的使命-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弘揚漢傳禪佛教;透過三大教育,達到世界淨化。

法鼓山的共識_1

 

心靈環保

“心灵环保”是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在1992年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希望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品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处理问题。只要有了心灵的防御措施,处身在任何状况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静、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对自己、对周遭环境中的人事物,存有一份关心,存有一份对未来的关怀和希望。

 

四種環保

四种环保,是以心灵环保为核心,全面推广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成为四环运动,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以促进人间社会的平安快乐。

心灵环保 保持我们心灵的平静与明净, 法鼓山行动总纲,主要在于保持心灵纯净与安定。

礼仪环保 保护人类社会的尊严与谦和,以心仪、口仪、身仪的净化,促进人我和谐。

生活环保 保障我们生活的整洁与俭朴,少欲知足、简朴自然,落实禅宗“修行在行住坐卧间”的观念。

自然环保 保全地球生态的共存与共荣,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保护自然环境免受污染、破坏。

 

心五四

心五四运动,是为实践四种环保而陆续提倡推动的心法,基本精神是把佛法普遍地运用在生活中,以实用为先,是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法,不只是法鼓山的行动方针,更是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主张。总计五大项,每一大项有四种“心”的观念和方法,因此称为“心”五四。

 

四安─提升人品的主张

安心:在心灵中少欲知足。

安身:在生活上勤劳简朴。

安家:在家庭中相爱相助。

安业:在身、口、意上清净精进。

 

法鼓山的共識_2

四要─自在人生的主张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四它─解决困境的主张

面对它:正视困难存在,不自欺欺人。

接受它:接受困难事实,不怨天尤人。

处理它:用智慧处理事情,用慈悲对待他人。

放下它:尽心尽力就好,不计成败得失。

 

四感─与人相处的主张

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一切顺逆因缘。

感谢:给我们奉献、服务的机会。

感化:用佛法感化自己,知惭愧、常忏悔,以佛法的悲智感化自己。

感动:用行为感动他人,从自己做起,以学佛的悲智行愿感动他人。

 

四福─增进福祉的主张

知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惜福:珍惜拥有、感恩图报。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种福:成长自己、广种福田、人人有福。

 

心六倫

心六伦,就是诚心诚意地用心实践伦理的观念和道德,于2007年由圣严法师所发起,将传统的五伦观念,延伸为家庭、生活、校园、自然、职场和族群等“心六伦”,可说是对当前台湾社会及国际情势的回应与契应。透过这项新伦理运动,期许帮助社会与人心能够净化,学习以服务奉献的精神,以利益他人来成长自己,从贯彻伦理价值之中,找到人生的真义。

家庭伦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庭中的每一成员,不论辈分,都应该思考如何为家人奉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长辈感恩孝敬,对平辈及晚辈关心照顾。

生活伦理

法鼓山的共識_3生活伦理的落实,除了人人从自己开始,珍惜善用生活中各种资源,对环境也要给予爱护与尊重,除了自己方便,同时也能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权益。

校园伦理

学生、老师与家长是校园伦理的三大主体,学生与家长要能尊敬、感恩老师,老师要能尊重家长、关爱学生,彼此能够互敬、支持与和谐互动,就是健康温馨的校园伦理。

自然伦理

关怀自然生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资源与环境,就是自然伦理,对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块石头,都跟人类的生存有关,除了直接保护,也包括间接保持各资源之间的永续平衡。

职场伦理

凡是有人际互动的工作环境,就存在着职场伦理,在职场上应守分尽责,热心为工作、同事、上级、下属,以及工作单位奉献,不论职位高低,都应以平等心态视彼此为生命共同体,互相成就。

族群伦理

面对多元各种的族群现况,应能敞开胸怀去接触、认识,相互尊重与包容,相互学习与奉献,才能展现多元社会的丰富与可贵的价值。

 

【三大教育

法鼓山以具体实践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完成“推动全面教育”的使命,透过三大教育,从学术研究、海内外禅修、弘法,到针对安顿人心所设计的各项教育、文化与关怀工作,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指导启蒙心灵的方法,接引大众在学佛路上欢喜同行。

大学院教育

培养建设人间净土的高级专业人才。以务实、奉献为本怀,透过正规教 育的养成,培养在研究、教学、弘法、服务领域里,引导大众、启迪观念的各种专门人才。

大普化教育

推广各项提升人类品德的活动。以法鼓山僧团为核心,引领大众从自心清净做起,传播净化人心的理念,提供现代人实用可行的安心之道。

大关怀教育

普及各项温暖人间环境的服务。圆满每个人生命各个阶段的需求,可说是法鼓山入世化世、菩萨愿行的具体实践。

 

【命名·山徽

法鼓山的共識_4“法鼓”一词,佛典中有多处提及。如《妙法莲华经》云:“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所谓“击大法鼓”,就是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由于法鼓山的地理形貌,正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

法鼓山山徽整幅图形的构思,系出自佛陀转法轮时的手印,名为“说法印”。佛陀以说法为众生解开心中烦恼,而以此一手印,示意诸般缠缚已获消解;法鼓山山徽所寄寓的,便是以佛法的精神,传达对世间的关怀。再者,山徽左侧看似山形,代表法鼓山,右侧似一僧人打坐,面壁沉思,宁静摄受;三个山尖的另一个意涵,也象征着佛法僧三宝,带给人间智慧的启迪,慈悲的护佑。

 

【宗風

同时承继曹洞与临济两大禅宗法脉的圣严法师,于曹洞宗师承东初老人,法名慧空,法号圣严,为禅法传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宗风为“放松身心,活在当下”;临济宗法脉传自灵源老和尚,法名知刚,法号惟柔,禅法传承第67代,临济正宗第57代,宗风为“随时提起,随时放下”。

圣严法师以个人的创见与诠释,不但复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禅,更将临济宗的话头禅内涵实质化,知见与实证并重,开创出独特而现代的禅风,是为“中华禅”;又因继承两宗法脉合流,故名“法鼓宗”。

中华禅法鼓宗,承接印度佛教根本思想,肯定藏传佛教优良面,但以汉传佛教为立足点,具消融性、包容性、适应性、人间的普及性、以及社会接纳性等符合时代需求之特性;亦即将印度佛教(包括巴利语系)乃至藏传佛教,引为源头活水,滋润、助成汉传佛教发扬光大于现今及未来的世界。

圣严法师提出“法鼓宗”的目的,是为期勉法鼓山僧俗四众,以复兴“汉传禅佛教”为己任,担负起承先启后的使命和责任,以利益普世的人间大众。

 

【四眾佛子共勉語

圣严法师于1990年提出“四众佛子共勉语”,不仅是法鼓山信众学佛与修行的指南,更被誉为普世和平共修的方法,如能熟读共二十句的共勉语,并了解其中涵义,不但可自勉自励,也可勉励他人,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法鼓山的共識_5

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