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人間即是美好淨土:聖嚴法師在現實人間的理想實踐。
★ 以應用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聖嚴法師的人文思想精神,與具體實踐行動。
「我們能把地球淨化以後,地球也未嘗不能稱為極樂世界,筆者以為,為了免除『十萬億佛土』的長途跋涉,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在人間努力,使人間成為淨土,成為佛國。」
——聖嚴法師(1957年,28歲)首次提出學佛者應該要「在人間努力,使人間成為淨土、成為佛國」的呼籲。
聖嚴法師做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人等諸位長老的傳承接續者,以倫理關懷為其思想主軸,思想性格擁有明顯的現實感,對社會趨勢與當代議題,都有貼近的觀察與掌握。
心靈的貧困,會帶給人類毀滅性的災難,遠比物質的貧窮,具有更為嚴重的威脅。如果觀念和信仰的問題不能解決,貧困地區永遠是貧困的;因為大家都沒有安全感,所以由防衛性的措施,演變成攻擊性的戰爭,而戰爭便使人類淪於飢餓貧窮;周而復始,永無了期!
聖嚴法師終其一生為建設人間淨土努力不輟,教法從早期深邃到晚近淺白,無一不在回應變動社會的倫理需求,其掌握時代的脈動性,並適時提出具體方針,為引領社會迎向「人間淨土」做了最好的示範。
林其賢教授從法鼓宗的創建、組織經營、大普化教育的建置、菩薩戒新詮與生死關懷為例,探討其思想特色與規畫實踐,從中尋繹倫理關懷之核心準則,並探究其在面對社會發展問題的具體回應。
◆ 從現實人間出發的倫理關懷
一、人間佛教思想的傳承弘揚與實踐
二、繼承與發揚: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抉擇
三、從小我到大我看法鼓宗的創建
四、從組織倫理談佛教團體的經營
五、聖嚴法師大普化教育的實踐——以聖嚴書院課程規畫為例
六、聖嚴法師的情感倫理觀——從情感向度談「提昇人的品質」
七、尋求菩薩戒的新典範
八、全面展開的生死關懷
作者簡介
林其賢
現任: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
中學時因導師啟蒙學佛,先後依李炳南、劉梅生等大德學法,並從懺雲法師、星雲法師、聖嚴法師受皈戒。曾任大學佛學社社長、大專佛學社團指導老師;歷任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師,並參與聖嚴書院之規畫與建置。
著有:《李卓吾事蹟繫年》、《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聖嚴法師年譜》。
目錄
【代序】從現實人生出發的倫理關懷
一、佛教現代化的核心:倫理重建
二、以心靈環保建設人間淨土
三、人間淨土思想的階段總結
四、人間淨土思想後續觀察
人間佛教思想的傳承弘揚與實踐
一、佛教現代化的接力運動
二、人間淨土思想的傳承與實踐
三、人間淨土思想的建設方案
四、人間淨土建設方案的價值與特色
五、小結
繼承與發揚: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抉擇
一、前言:問題與方法
二、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主軸
三、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主軸
四、聖嚴法師思想根本立場
五、小結
從小我到大我看法鼓宗的創建
一、前言
二、組織建構的難處:從小我到大我的學習轉折
三、創建法鼓宗的目的
四、目的實踐的要求與準則
五、組織實質目的的達成
六、小結
從組織倫理談佛教團體的經營
一、前言
二、組織目的達成的關鍵
三、平等與等差
四、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治
五、小我在大我中成長
六、小結
聖嚴法師大普化教育的實踐——以聖嚴書院課程規畫為例
一、前言
二、大普化教育中的聖嚴書院
三、聖嚴書院課程規畫的檢討
四、小結
聖嚴法師的情感倫理觀——從情感向度談「提昇人的品質」
一、情感向度的內涵
二、情感向度的提昇之道
三、情緒管理與關懷倫理
四、小結
尋求菩薩戒的新典範
一、前言
二、法鼓山菩薩戒的內容與特點
三、新典範的目標設定
四、典範轉移的詮釋策略
五、尚待解決的問題
六、小結
全面展開的生死關懷
一、生命意義與生命關懷
二、生命意義的新詮釋:受災受難是菩薩
三、臨終關懷
四、推動宗教交流促進世界和平
五、小結
參考文獻
精采書摘
聖嚴法師的情感倫理觀——從情感向度談「提昇人的品質」
二、情感向度的提昇之道
情感向度之所以重要,在於倫理行為的實踐,其發動處常在於道德意識的覺察與道德情感的甦醒。而傳統佛教徒的倫理實踐常是從五戒、十善等戒律做起,對道德情感的喚醒並無直接效能。必須把戒相德目轉換成戒體戒用的體會,否則戒律的持守常容易流於形式。因為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道德條目的表達,著重的是在行為層面的規範。必須能體會這行為規範(戒相)背後的制戒原理與倫理意涵(戒體),了解戒律的指點在倫理實踐上的功能與作用(戒用)在於保護自己、保護他人、利益自己、利益他人……,這樣才容易喚起相應的道德感情與實踐意願。
十善是把五戒的不妄語一分為四,再加上不貪不瞋不癡。最後三項的不貪不瞋直接關乎情感倫理,但是又太粗略了,於喚起道德情感的功能仍然不強。和道德情感關係比較直接的是菩薩戒的六度四攝,從共世間的分享、尊重、寬容、坦誠、溫情、無私……到不共世間的悲智交融的菩提心、大悲心均是。
情緒與情感是開發出慈悲的金礦,但裡面有許多雜質,必須仔細地辨認篩選。篩選的標準就是所標示的道德條目。對於這些德目,聖嚴法師如何抉擇,著重從哪些情感元素做為人品提昇的起點?怎麼提昇?
聖嚴法師曾說明,之所以提出「心靈環保」的主張,就是鑑於「許多人努力於人與人爭、人與天爭,改革社會、征服自然,卻忽略了向內心的價值觀及認知面來修正改善,也忽略了欲望的節制和情緒的化解」,於是希望喚起社會大眾在物質環境方面以及精神生活層面,努力成為美化世界、淨化世界的中心。
「心靈環保」是「提昇人品」的核心概念,而由於是要「向內心的價值觀及認知面來修正改善」,於是從心靈環保的核心概念開展出「心五四」來。其中「四安」、「四它」、「四感」、「四福」是從內心的安定與安詳開始,由安心而安定身心家業乃至生活中生命中所遭遇到的一切情境;「四要」則是要「節制欲望」,分辨出:需要、想要、能要、該要。而這些都要先建立在「化解情緒」的基礎上。因此心靈環保在情感向度的提昇之道,第一步先不處理個別情感元素,而是用禪修的基本方法先整體性地安定情緒。第二步再以「心五四」做為個別情感的提昇,而特別著重於慚愧、懺悔、感恩。第三步則在促發大悲心、菩提心。
(一)以禪修安定情緒
法師指出,現代工商社會中人人忙碌,但在智能及體能深處,卻有很大的漏洞,將大量的能源無謂地漏掉。這個漏洞就是由強烈的欲望、忿恨、傲慢……等形成的情緒激動。 這種容易波動和衝動的情緒,會給自己增加煩惱,也會給他人帶來困擾。而情感和理智的不協調更是生活中困擾的來源:
純粹的理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拒絕;純粹的感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淹沒。如果時時處處講理,而又得理不饒人,步步緊逼人,當然會被人拒絕;經常情緒化的人,必然是糊塗人,也不能同情人。雖然也可能會站在自以為是的立場和觀點來愛人,卻不是以他人的角度來同情人。這種缺少理性的愛,可能會演變成佔有、控制又否定他人的自由空間。
就社會一般大眾來說,尋找穩定情緒的方法可以有欣賞音樂、運動、旅遊、聊天、傾訴、尋求心理諮商等等。聖嚴法師建議:最好的方法是宗教的靈修祈禱,在佛教來說就是「禪修」。
通常的凡人,都有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都是不能安心的原因。禪修就在於練習著將這些忽起忽落的虛妄心,隨時能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
一個坐禪而有了若干效果的人,他的身體必然是健全並且能夠忍苦耐勞的。對心理方面,我們注重人的煩躁、多疑、憂慮、恐懼、意志渙散等情緒的消除,使之建立自信、果斷、樂觀、寧靜和穩定的情操。
心靈環保的方法就是禪修的方法。而禪修的第一步則在提高自覺,而不是處理個別的情緒問題。先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有所覺察,而後用放鬆的方法來切入: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滿腔的忿恨不平、身心緊張、語無倫次、情緒激動難以控制時,內心要清楚明白,這是感性急於抬頭和力求表現的時刻,也是容易跟別人起大爭執的先兆。……
在這重要時刻,不妨告訴自己試著將頭腦放鬆,全身肌肉、小腹、神經都放鬆;若能放鬆,定可化干戈為玉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