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佛法的解脫祕密並不神祕,
學會轉念就會快樂!
現代生活緊張忙碌,無論是家庭、工作都容易產生很大的壓力,很需要透過了解自我的心念、意識作用,學習轉化表層的情緒意識(第六識)及深層的阿賴耶識(第七、第八識),適度地調節情緒煩惱。
我們要想活得快樂自在,可以從禪定止觀中,體會諸法唯識所現,用以斷除煩惱與執著;進而在生活遇到境界時,不被外境所轉,不造作惡業。
《解深密經》是唯識入門的根本經典,指引我們究竟的快樂之道,讓我們在日常中,歷境鍊心而產生智慧,活得更為幸福、更為快樂。
為引發學習唯識學的興趣,特別引用科學研究成果,以情緒坐標、四種腦區的性格分析,來對照解釋深層心識中隱密微細的作用,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內在心識的力量及潛能。
本書第一篇介紹《解深密經》的傳譯過程,並簡要說明經文的架構和內容。
第二篇說明唯識的重要教理哲學,包括一切種子心識、三自相及三無性,以及諸法唯識所現的道理。
第三篇闡述瑜伽止觀修行的重點,十八門瑜伽妙行、十地波羅蜜多。
第四篇則是心理轉識實務運用,採用腦波科學的性格分析,來調節情緒,紓解生活、工作、人際的種種壓力,幫助大家轉心念得快樂。
無論你是面臨工作緊張,還是家庭繁忙,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壓力都可能讓你感到焦慮,《轉念快樂》指出一條通向快樂自在的道路,讓我們一起踏上學習唯識學的旅程,每一天都充滿智慧和快樂。
作者簡介
釋法源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臺北,中正理工學院(現為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系統工程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獲紐約大學控制工程碩士學位。二○○三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現於臺灣大學進修博士課程,研究專長包括網路資訊、人工智能、腦波科技及心律分析等。
曾任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校技士,現任西蓮學苑執行長、雲陽寺住持、中國佛教會教育委員會主委,並為法鼓山僧伽大學和法鼓文理學院講師,除教授「印度佛教史」、「戒律學」、「阿含學」、「華嚴學」、「知識管理」、「電子佛典與大藏經」外,也參與禪定腦波及心律的相關研究專案。著有《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
目前積極以新世代自媒體的方式來弘揚佛法,網路直播《華嚴經》、《圓覺經》、《楞嚴經》、《無量壽經》、《解深密經》及「正念減壓」、「止觀禪修」等課程;並製作《科學看佛法》播客節目,希望結合佛學與科學,讓心智慧和新科技能為人們開創美好的人間淨土。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解深密經》簡介
一、《解深密經》的傳譯
(一)甚深密意
(二)宣講緣起
(三)經文翻譯
二、經文架構及內容
(一)科判架構
(二)內容概要
第二篇 唯識教理哲學
一、瑜伽唯識宗派
(一)印度瑜伽派
(二)中國法相宗
二、一切種子心識
(一)心祕密善巧
(二)依意諸識轉
三、三自相及三無性
(一)三自相
(二)三無性
四、諸法唯識所現
第三篇 瑜伽止觀修行
一、分別瑜伽妙行
(一)瑜伽止觀法門
(二)定慧修行體系
二、十地波羅蜜多
(一)菩薩十地位階
(二)十種波羅蜜多
第四篇 心念轉識的新世界
一、調節情緒的方法
(一)自律神經平衡
(二)運用情緒坐標轉念
二、腦波解讀業識的祕密
(一)由腦波知業識
(二)放鬆專注觀想
三、轉煩惱為禪悅
(一)量子轉識步驟
(二)紓壓快樂禪修
表目錄
表一:唯識三時教判
表二:《解深密經》四種漢譯本對照
表三:《解深密經》科判架構
表四:轉八識成四智
表五:意識層數的細分
表六:二執受的對照
表七:三自相與三無性
表八:唯識無境與三自相
表九:止觀十八要門
表十:止觀法門修學內容的知法五相
表十一:止觀法門修學次第的知義十相
表十二:十七空除遣十種相
表十三:諸經空性內容比較
表十四:十地的修行要點
圖目錄
圖一:種子與現行的關係
圖二:三種自相與有為、無為法
圖三: 定慧修行完整體系
圖四:情緒坐標
圖五:腦葉與腦色對應關係
圖六:量子轉識步驟
圖七:觀想呼吸及覺知快樂
精采書摘
(二)紓壓快樂禪修
要時時保持紓壓快樂,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起情緒時,迅速轉化心念,讓身心保持在喜悅快樂的狀態。要運用轉念、轉識、轉依等三個步驟的「量子轉識」,需將〈分別瑜伽品〉中,佛陀教導的「止禪(奢摩他)」、「觀禪(毘缽舍那)」的禪修方法,綜合加以運用。
奢摩他可以止息情緒,令心專注而不散亂。毘缽舍那透過審諦觀察,可以轉化身心的壓力。若能止禪、觀禪同時運作,達到「止觀雙運」、「定慧等持」的境地,就可以徹底斷除煩惱,得到解脫。
轉化心識紓解情緒煩惱,獲得喜悅快樂的止觀禪修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重點:
1. 以「止禪」來實行「轉念」
(1)轉念呼吸:先做轉念呼吸,讓自律神經能夠平衡,使心念快速冷靜下來。
(2)情緒定位:再運用情緒調控方法,從情緒坐標找到當下情緒的定位,從而將念頭從情緒作用中,轉移出來。
2. 以「觀禪」來達成「轉識」
(1)觀想呼吸:吸氣時想像能量進入體內,呼氣時想像情緒排出體外,消融於無形。
(2)覺知快樂:從呼吸的身體動作,覺知生滅無常,體會煩惱終將消除。覺知不生滅真常,體會快樂終將到來。
以「止禪」來實行「轉念」,能讓自己的心念快速冷靜。而「觀禪」則能達成「轉識」的效果,不斷地提昇智慧。
觀想呼吸的方法,採用「數息觀」及「隨息觀」。數息觀是將心念專注在呼吸的動作上,注意呼吸的出入息,一呼一吸數一,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數時知息長,知息短,專注而清楚。隨息觀則是單純地注意呼吸的出入息,不再數數字,讓專注力及覺知力更穩定而清楚。
從呼吸的身體動作,觀察吸氣及呼氣的換氣瞬間,吸氣滅而呼氣生,正在生滅變化中;觀照這種呼吸的生滅現象,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無常。進一步去體會煩惱也是一種無常現象,會生起,也會消失。想像情緒壓力及憂悲苦惱終將消除,就能得到紓解情緒的快樂。
另外,觀察吸氣及呼氣的相續不斷,呼吸持續地進行,正是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體會這種發生在自己身上不生不滅的真常,想像清淨快樂終將到來,就會產生無恐懼且安心的清淨快樂。
不斷地練習以「止禪」來「轉念」,以「觀禪」來「轉識」。運用唯識教理中,心意識祕密善巧的作用,以觀想的想像能力,紓緩外界情緒造成的壓力,來覺知紓壓的快樂;並紓緩內心恐懼老死的壓力,來覺知心安的快樂。不斷熏習就會形成身體記憶,遇到憂悲苦惱,就真的可以轉念及轉識;完成心識的轉化及淨化,最終達到五蘊身心的轉變-轉依,徹底獲得究竟的清淨快樂,詳如圖七(圖略)。
大家之所以感覺轉識很困難,主要是因為對唯識的原理不熟悉,並且對轉化的禪修方法不熟練,而認為很難達到「轉識成智」。
透過唯識教理的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實踐,瑜伽止觀就不再只是可望不可及的複雜理論,而是具體可行的實修。轉念做起,紓解自己的情緒煩惱,進而轉識成智,就可法喜充滿,禪悅為食。(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