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大字版)

RM35.1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6×19 cm / 280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8289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8289 分類:

內容簡介

默照禪,為身處世間紛擾的大眾,提供了一個究竟的出路。
初學或對默照禪法有興趣者,這是最完整的讀本。
已有禪修經驗的讀者,時時重溫祖師語錄和法師精妙的講解,更能在解惑與陪伴中,引領您精進修行。
願讀者得到清朗與寧靜,直至本地風光。

【默照禪法】——聖嚴法師

默照禪法是最容易用的修行方法,不需要像修次第禪觀那樣,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但是,默照禪法的功能是涵蓋著次第禪觀的。

其內容非常直接,用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只要掌握著不把自我意識的執著心放進去,說:「我好討厭、我好喜歡,這個真麻煩、那個真有趣⋯⋯。」不要有這些分別執著心,只是在運作、在活動,知道正在發生什麼狀況,並且恰如其分地正在處理這些狀況。

不做瞻前顧後的妄想思索,當下是什麼便是什麼,那就跟本來面目相應了,這就是默照禪。

心中無事,不受干擾——很多人都生活在夢裡

默,是不要將一切現象,當成與你有關係,所以任何現象不會干擾到你,這就是「放捨諸相」。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行住坐臥,都還是有的,不是什麼事都不必做了,而是心中沒有什麼事可以讓自己牽掛的,所以默照,是承認一切都有,如果忽略現象的有,那就沒有照了。

禪法是心法,主要的意思是心中不會受到任何事情干擾。一般人總是思前想後,不斷回憶著過去,總覺得許多機會沒有好好把握,或念著曾經做過的事、發過的財、出過的鋒頭;這一生不是在悔恨,就是在陶醉之中度過。要不然就是憂慮擔心著未來會發生什麼狀況,或者事情未到,就提前高興著美夢成真。

夢,在想像之中總是太過美好了,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夢裡,但是,一些空洞的夢想,對心理是負擔,對時間則是浪費。所以要「放捨諸相,休息萬事」,讓我們在用方法時只有「當下,當下……」,有了任何經驗就是「放下,放下……」,同時不斷地繼續用方法。

這個方法練好的話,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不論是夫妻吵架,或者跟長官、同事之間有衝突,都是清清楚楚,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心不會產生痛苦、怨恨、混亂、煩惱。(摘錄)

【解構時代的重新建構之道】——楊蓓 推薦序

這不是一個安靜的時代,紛亂歧異、亢奮低迷……,太多的衝擊,讓現代人壓力叢生。默照禪法,為這個亂世提供一個究竟的出路。本書除了介紹默照禪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師父用各種角度的說明、譬喻,來協助禪眾掌握修習默照禪的態度,而這種態度的本身,即是默照、即是空觀。

例如:「不除妄想,不求真」;一旦有了「除」或「求」的念頭,都與默照不相應,於是修行,不求開悟,也不害怕開悟。修行的時候,就只剩下單單純純的「默」與「照」,矛與盾都放下了,只剩下方法;到頭來,連方法也不見了。這讓我想起師父對空觀的闡釋:「不偏左,不偏右,也不執中。」這種態度,正是默照的處世智慧,也是現代人自心困頓的解脫之道。

有人會說,這樣的處世智慧太難了,要何時才能修成?師父用幽默的譬喻告訴眾人:動物因為沒有前念、後念,所以對「當下」最敏銳,因此,常能預知災難的來臨。所以連「太難了」這一念都是妄念。不論修行或日常生活,如能法住法位,何來「偏」與「執」呢?(摘錄)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 默照禪的修行方法與階段、關鍵與問題
# 禪修之真實情境的回應
# 日常生活中的默照
# 長蘆宗賾〈坐禪儀〉講要
#《宏智禪師廣錄》、〈坐禪箴〉講要

 


目錄

【目次】

編者誌
推薦序 楊蓓

【第一篇 默照禪法】

壹、默照禪的旨趣──照見本來面目,體現本地風光
一、什麼是「本來面目」?
二、何謂「本地風光」?

貳、修行默照禪法
一、方法
二、態度
三、要領
四、默照禪與次第禪觀的同異

參、步上修行之道
一、基本觀念
二、增上(四種基礎條件)
三、保任(四種輔助法門)
四、長養

【第二篇 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第一天晚上〈報到日〉: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一、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二、保持新鮮的感覺
三、只在當下

第二天早上: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一、觀念與方法並行
二、何謂默照?
三、以五停心、四念住為基礎
四、體驗呼吸,珍惜生命

第二天晚上: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一、不受影響,隨時回到方法
二、不思善,不思惡
三、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四、念念繫在方上法

第三天早上: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一、改變偏差即是修行
二、只管打坐
三、隨息觀

第三天晚上: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一、選佛場
二、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第四天早上: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一、無所求的態度
二、放下執著,放下煩惱
三、好好把握現在
四、身心都在打坐

第四天晚上: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一、天地萬物皆在說法
二、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三、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五天早上:開悟與默照禪法
一、何謂開悟?
二、「無我」的觀念最重要

第五天晚上: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一、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二、統一心的三種境界
三、放捨一切,便是悟境現前

第六天早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心中無事,不受干擾
二、止於一念不是無心
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六天晚上: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一、以慚愧、懺悔禮拜來安心
二、用心法練心
三、不動是默,清楚是照
四、歷歷妙存,靈靈獨照

第七天早上: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一、佛法的基本原則──「三法印」
二、佛法的變遷
三、佛教的傳播

第七天晚上:解脫樂、護法神
一、解脫樂勝於世間樂、定樂
二、不期待護法神
三、踏實用方法

第八天早上:直觀與空觀
一、不分內外
二、不起對立
三、直觀與空觀

第八天晚上: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一、攬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名其無
二、以恆常心修行
三、悟不等於解脫

第九天早上: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一、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共的觀念
二、出離心與菩薩道

第九天晚上: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一、感恩心
二、分享修行利益就是迴向

第十天早上〈圓滿日〉: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一、將方法帶回日常生活中
二、發菩提心

【第三篇 英國威爾斯默照禪七開示】

壹、什麼是默照禪

貳、宏智正覺禪師默照禪
一、〈坐禪箴〉
二、《宏智禪師廣錄》

【第四篇〈坐禪儀〉講要】

一、坐禪須發心
二、善調諸事
三、安樂法門
四、禪定是急務
附錄 〈坐禪儀〉 長蘆宗賾

 


序/後記

【推薦序】解構時代的重新建構之道 楊蓓

這不是一個安靜的時代。紛亂、歧異、虛擬、亢奮、低迷……,太多的衝擊,讓現代人壓力叢生,心神始終不知何處安置,對於自心的澄澈、清朗、寧靜,往往於追逐中益形緣木求魚。由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現代人需要的不只是養生、練氣或心理治療,而是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和處世哲學。

默照禪法,為這個亂世提供了一個究竟的出路。否則聖嚴師父不必以高齡之身仍然風塵僕僕地於世界各地帶領禪七,遍灑默照禪的種子,也不會所到之處,毫無東方文化背景的禪眾,如此迫切地渴望師父的教導。

有幸參與過十來次師父帶領的默照七、默照十、默照十四,也有幸率先閱讀了這本由默照禪修開示所彙整出來的《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邊讀邊回味,腦海中還不時憶起禪堂中師父開示時的領會、開懷、羞慚與感恩。縱然,有些內容已經一聽再聽,但是仍然如醍醐灌頂,如夜路明燈,讓心再次回到明靜。

其中最精妙之處,莫過於師父總在開示中讓人不論在修行過程,或生活歷練的夾縫中,指出一條明路。

其實,修行過程中,困頓常來自於自相矛盾,例如:「想要」精進,卻妄念不斷;「想要」開悟見性,卻又留戀執著;「想要」綿密用功,卻又落於緊抓或者放逸;「想要」放捨,卻又貪著坐一炷好香。日常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常常想要的太多,而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於是追逐了半天,尚且不知自己在兜圈子,原地打轉,久而久之,焦慮、憂鬱一一現形。

書中,除了介紹默照禪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師父用各種角度的說明、譬喻,來協助禪眾掌握修習默照禪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本身即是默照、即是空觀,這正是師父為現代人指出的這條明路。

例如:不「除」妄想,不「求」真;一旦有了「除」或「求」的念頭,都與默照不相應,於是修行,不求開悟,也不害怕開悟;又如: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到無心,是修習過程中,「心」的變化階段,但這些階段是自然發生的,不是刻意進行的,甚至默照修行方法的次第,都不是作意的,那麼修行的時候,就只剩下單單純純的「默」與「照」,於是「矛」與「盾」都放下了,只剩下方法,到頭來,連方法也不見了。這讓我想起師父對「空觀」的闡釋:「不偏左,不偏右,也不執中。」這種態度,正是默照的處世智慧,也是現代人自心困頓的解脫之道。

有人會說,這樣的處世智慧太難了,要何時才能修成?師父用幽默的譬喻告訴眾人:動物因為沒有前念、後念,所以對「當下」最敏銳,因此,常能預知災難的來臨。所以連「太難了」這一念都是妄念。不論修行或日常生活,如能法住法位,何來「偏」與「執」呢?

而在禪堂中,師父總是擁有如神通般的敏銳,對禪眾做出適時切中的開示,來解惑、引導,所以本書中所呈現的各種主題順序,其實都是按當時禪眾的修行歷程而顯現。若以象岡默照禪十為例,讀者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禪修經驗,當能體會出經驗豐富的明師,如何在默照中體察出百多位禪眾的心路歷程:有時解惑,有時陪伴,有時提點,有時引領,有時警惕;這是何等深廣的明與知。所以,默照中,不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什麼都恰如其分地有了。

本書中涵蓋三大部分,讀者可能會發現:〈坐禪儀〉是最精簡的提要,〈默照禪法〉十分實用,而〈象岡默照禪十開示〉卻善巧地與禪修歷程融合。這三部分目標一致,卻有不同的風貌,以便引導不同需求的禪修者,這是編者的用心良苦,希望所有的人均能受益。

有人說,這是一個什麼都在解構的時代,也是一個什麼都需要重新建構的時代。就如同師父在開示中,為現代人所關心的「愛」與「快樂」理出脈絡時,師父將古老的佛法與現代人的生活,又有層次地扣在一起了。每每坐在禪堂中聆聽師父開示時,默思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心中不免生起一些憧憬:當人人的心中建構起默照的清流時,這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

多說無益,打七去吧!

(作者現為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重量 / Weight 0.6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