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面介紹彌陀信仰與淨土法門的特色與源流,
以寬廣的淨土觀,同時實現自心淨土、佛國淨土、人間淨土。
★淨土法門是遇深則深、遇淺則淺,它是非常有彈性的,這條路不能走,也可以走那條路,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優美處。
★修行的基本原則是鍊心,把雜亂的妄想心鍊成清淨的三昧心。菩提達摩祖師的禪修,即是念佛法門裡的無相念佛。
★完整修行淨土法門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
‧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
‧無相念佛:念佛禪
‧《阿彌陀經》、〈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諸佛護念,彌陀相迎】
我們多幸福、多幸運啊!只要聽到《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或誦念《阿彌陀經》,就受到一切諸佛的照顧。
常有人怨嘆:「我好可憐,都沒有人關心我。」你說:「我還有一切諸佛在護念。」你看多安全、多幸運,不僅僅是護念,而且一定能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得無上菩提心,不再退轉。
因為淨土法門是這麼簡單,反而很不容易讓人相信,但是釋迦牟尼佛還是苦口婆心,不斷地介紹阿彌陀佛。在大乘經典中,除淨土三經外,提到阿彌陀佛的就有兩百七十多部。沒有任何一種法門、一尊佛、一尊菩薩,像阿彌陀佛一樣占有那麼大的分量和篇幅。可見釋迦牟尼佛是多麼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地讚歎、介紹阿彌陀佛。
【如何念佛?】
念佛要得念佛三昧,是在行住坐臥之中,二十四小時都不離佛號。但若沒有方法則不得要領,會念得很吃力,整個心也是散亂的。
念的寫法是上「今」下「心」,今心就是現在心,每一個念頭都不離現在的心就叫作「念」。現在的心可能是雜念、邪念、惡念、妄念,但我們用淨念或正念——就是佛號,加以替換、轉化。
念佛,就像用繩子把心和佛號綁在一起,或是用佛號把心和阿彌陀佛綁在一起。
所以,心要貼著佛號,念念不離口,念念不離心,甚至用你的全身來念佛。
如何以全身來念佛呢?耳朵聽著念佛的聲音,嘴巴跟著大家一起念,心則專注在佛號上。念佛最好微微睜開眼睛,閉著念比較容易產生幻境或妄念。雖說眼睛睜開,但也不要去看任何人事物,時時保持清醒,那麼眼睛也在念佛了。
止靜時,雖然口中沒有念,可是心還是在念。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聲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不論是鳥叫、風吹、雨滴的聲音,或者是任何人、器物、機械的聲音,都要把它觀想成念佛的聲音。這樣我們的心心念念,每一剎那都與佛號在一起。
【禪淨雙修】
淨土的意思是沒有煩惱、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危險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到處都是安全的,處處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不管是所見、所聽、所接觸,無一不是莊嚴清淨的,所以叫作淨土。
中國的禪宗從宋朝之後,都主張禪淨雙修。雖用禪的工夫,同時也願能夠往生西方的淨土。如果能夠以禪修工夫大徹大悟,即現法性身,住於法性的淨土,便得處處都是實相實報的淨土。如果此生沒有大徹大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總比生於我們這個世界的煩惱穢土要好得多。
可是我們所生的娑婆世界真的這麼壞嗎?有煩惱的時候它的確是五濁惡世,但是當我們能夠在一分鐘、一秒鐘之內煩惱不顯現,這個五濁惡世就跟佛的淨土相應了。所以我們還是要以禪修的工夫來除煩惱為第一要務,同時也依彌陀本願,願生西方淨土,兩者相輔相成,叫作禪淨雙修。
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
第一章 修學佛法的基本原則:教、理、行、果
第二章 修行的真義:慈悲心與智慧心
一、修行的重點在心
二、修行的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心
第三章 修行必備的條件:發菩提心
一、菩提心即是幫助眾生解脫煩惱
二、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次第
三、菩提心的五個層次
第四章 修行的原則:解行並重
一、解行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二、知戒定慧,以身口意行六度
三、在精進修行中學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
第五章 佛法的觀念:苦、無常
一、佛法的基本觀念:苦的事實
二、無常觀
三、五蘊無常
第六章 業報
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二、涓滴惡業積累成重報:災難發生的原因
三、別業:懺悔功德減輕業報
第七章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一、往生的過程
二、決定往生的力量:隨重、隨習、隨念、隨願
三、往生時保持正念最重要
四、往生後的世界
五、往生前的準備
第八章 慚愧、懺悔、迴向
一、未盡力利益他人、成長自己就該慚愧
二、懺悔錯誤,轉變習氣
三、最有力量的迴向是讓他人同獲修行利益
第九章 感恩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一、心懷感恩能減少煩惱
二、感恩的對象:三寶、父母、國家、眾生
三、報恩的方法
【第二篇】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
第一章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阿彌陀佛的意思
二、「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彌陀本願
三、淨土法門的殊勝
第二章 修行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
一、信
二、願
三、行
第三章 如何修行念佛法門
一、念佛的基本原則:繫念一心
二、念佛的基本方法
三、精進修行期間的念佛
四、如何保持正念、淨念
第四章 往生西方的條件:「淨土三經」的融攝
一、《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
二、《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
三、《觀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
四、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五、修行淨土法門的正確心態
第五章 淨土釋疑
一、何謂三身四土
二、釋疑
第六章 念佛法門的難行道:禪觀法門
一、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二、現生即得念佛三昧而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第三篇】無相念佛——念佛禪
第一章 何謂念佛禪
一、念佛即禪的法門
二、念佛禪與佛七的差異
第二章 念佛禪的基本觀念
一、念佛修成念佛三昧
二、修行從有相開始
三、有相到無相念佛的過程與方法
第三章 念佛禪的修行方法:念佛禪的三種文獻
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
二、《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
三、《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行三昧
第四章 念佛的功能:同時完成三種淨土
一、建立寬廣的淨土觀
二、念佛的功能
三、修行從自心淨土開始
【第四篇】《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經文內容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附錄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前言
一、阿彌陀佛的弘願
二、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
至心發願
佛光慈攝
彌陀本願
眾罪消滅
意不顛倒
彌陀相迎
菩提滿願
後記
〈慈雲懺主淨土文〉
精采書摘
修行從自心淨土開始
修念佛法門,若能修成念佛三昧,就能親證自心淨土。所以,如果不能完成念佛三昧的工夫,淨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在他方佛國淨土;但是如果念佛三昧修成功的話,西方就在自心中,你的心就與西方極樂世界在一起。不要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十方一切佛國淨土,都在你的心中,與你的心是相應的。
所謂千佛萬佛,佛佛同道,你只要與一佛相應,與所有的佛都相應,因此當你修成念佛三昧的時候,你的心是與佛的悲智相應、與佛的法身相應,那等於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就已經在佛國淨土之中。所以自心淨土能夠修成的話,是最好的、最有用的。因此,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希望能夠修成自心淨土。
人間淨土的推廣、實現,要從自心淨土著力,在《維摩經》裡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是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心不清淨,這個世界就是不清淨了。因此用念佛、打坐、懺悔、誦經等方法,可以使我們的內心從平安、寧靜到清淨。平常一般人只是到神廟或佛寺裡求籤、問卜、燒香、拜佛,心是沒有辦法寧靜,也沒有辦法清淨的,因為對於自己的心是不清楚的。
(一) 人心的真相
心像什麼?曾有人形容,凡夫的心就像風口裡的蠟燭,燭火隨著風不斷地晃動,忽暗忽明;又像是海裡的波浪,所謂「無風三尺浪」,表面上風平浪靜,海裡卻是波濤洶湧。而西藏的寂天菩薩,在其《入菩薩行論》中,則形容我們的心像一隻喝醉酒的狂象,比喻我們的心力大無窮,沒有人能調伏它。
曾有人放狂象準備要害釋迦牟尼佛,可是醉酒狂象到了釋迦牟尼佛面前,就醒了。我們凡夫現在也遇不到佛,該如何降伏像狂象的心呢?就用禪修的方法,包括念佛、打坐、誦經、拜佛,都算是。只有用禪修的方法,才能把那一個力大無窮、像狂象的心綁起來,等漸漸馴服了之後,就能幫我們做工,要它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調伏之後,這個心就變成了善心、好心,也就是與佛相應的心。
狂心不與佛相應,狂心稍微遇到一點刺激就會暴跳如雷,不管那個刺激是否合理,都會生氣。有修養的人是生悶氣,不過這樣很容易害病,因為氣發不出來,悶著、悶著,結果積了一肚子的怨氣。可是如果發洩出來,不僅自害,也害人。那個氣就像是地獄裡的火,不斷在燒你的心,身體的細胞會因此死很多,老得就會更快一些,距離死亡又更進一步了。
其實普通人如果出生之後,都是平平靜靜、和和樂樂、歡歡喜喜、輕輕鬆鬆地過日子,活到八百歲也沒問題;如果動不動就生悶氣、動不動就暴跳如雷、動不動就痛苦掙扎,自心淨土沒有了,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地獄,環境裡都是牛頭馬面、夜叉、羅剎。其實生氣的時候,最好照一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面孔是像天人呢?菩薩呢?還是魔鬼?人的壽命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耗損了。因此,我們要隨時隨地反觀自己內心的狀況,隨時隨地念阿彌陀佛。生氣了,念阿彌陀佛;人家生氣了,也念阿彌陀佛;覺得很難過、不舒服,都念阿彌陀佛。
若平常沒有養成念佛的習慣,臨時要念佛,很難。你會辯解:「為什麼不叫他念佛,要叫我念佛?是他有問題,是他煩惱重,他應該要念佛。」這樣究竟是誰對誰錯呢?
所以,人間淨土的建立是從自心淨土著力,我們為建設人間淨土,推動了許多心靈環保的方法,以下列舉「四感」和「四福」來說明。
(二) 以「四感」調柔內心
法鼓山心五四運動裡有一個「四感」,即感恩、感謝、感化、感動。感恩,我們要隨時感恩,感恩所有讓我們成長的順逆因緣,凡使我們成長的都要感恩。譬如來參加禪七、佛七,除了感恩師父的教導、義工菩薩的護持,還要感恩家人的成就,以及讓你們來參加修行的種種因緣。譬如有的人是為了超度過世的親人,或是替親人消災、延壽,這都是要感恩的對象。
感謝,感謝給我成長機會的人,即使那是打擊、是批評,甚至那個批評也不正確,但對你依然有幫助。任何逆緣或者任何要你去服務、奉獻的機會都應該感謝,它能讓你修行菩薩道,修行布施、忍辱、精進,所以無論別人給你怎樣的機會,都應該感謝。
譬如蚊子要咬你,你捨不得讓牠吃,念阿彌陀佛趕走牠,那你要感謝牠讓你多念了幾句阿彌陀佛;或是你讓牠吃,那也應該感謝牠給你機會和牠結緣。
過去有一位法師,講經說法沒人聽,後來遇到一位高僧指點,說他因為過去世沒有結眾生緣,所以度不到弟子,要他現在多與眾生結緣。他是個出家人,一無所有,想來想去不知道該拿什麼東西結緣,突然想到山上草叢裡蚊子很多,因此晚上都坐在草叢裡打坐,每天身上都被蛟子咬得一塊紅一塊紫。後來年紀大了以後,他說法時聽眾特別多,而且都是年輕人。原來這些年輕人就是當時咬他的蚊子。
因為他發願要度眾生、結眾生緣,生起慈悲心讓蚊子吃他的血,他的慈悲心感化了這些蚊子,蚊子死了以後轉生成人,就變成他的弟子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是,如果你以慈悲心布施眾生,那個眾生就能得度。得度之後,下一生就成了你的弟子,跟你學佛。這是你度人、度眾生的機會,所以應該感謝。
再來是感化,即用佛法來感化自己,讓自己心裡面的煩惱化解,讓自己的種種習氣減少、消除,這就是感化自己。感化自己之後,你的心就與慈悲心相應,不會動不動就懷疑、動不動就嫉妒,或動不動就與人爭長論短、忿忿不平。
最後是感動,主要是用我們的行為感動他人。要用語言感動人並不容易,一方面很容易流於說教,另一方面是效用很慢,即便對方接受了你的說法,但並不一定會照著去做。像我現在講了那麼多,你們不一定會照著做。但是如果我直接在做,你們會隨著我一起做。
不過,也有的人冥頑不靈,不管你怎麼做,他都覺得是你自己活該,是你自己吃飽了沒事做,要做你自己去做,他是絕對不會做的。像這種人,就沒有辦法完全感動他。但是沒有關係,不要失望,只要一百個人之中感動了兩個人,就算是成功的,因為這兩個人還會去感動一百個人,如果各自再感動兩個人,就增加四位了。
因此,不要妄想一出手,大家就會跟著走。這只是你自己在想,怎樣做可以感動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受你感動。你也不要今天感動了一個,覺得很有成就感,就很努力做,結果明天做了一天,沒有感動半個人,就放棄不做了。一定要持續地做。
所以,感動可說是「四感」當中最難的。不過感化也不太容易,我們可以捫心自問,自己被佛法感化了嗎?每次打七之後,自己有改變嗎?對家人、鄰居、朋友、同事、同學,所有有關係的人,你的態度、想法有改變嗎?如果你的態度改變了,別人會很驚訝:這個人過去明明是那樣,怎麼現在完全變了一個人呢?對方一好奇,就可以順勢接引他學佛了。這才是真的感動人。
其實修行的確有這種好處,譬如我們傳菩薩戒,很多人受菩薩戒之後,他的想法、態度改變,家人對他的看法多半也會改變,相處的關係也會跟著改變。所以我建議,當你們覺得心裡頭毛毛的,常常有一些煩惱,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很糟糕、很混亂,這時最好回來參加修行,你會找到改變的力量。
(三) 以「四福」轉化心念
四福也是心五四運動之一,包含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知福,是知道自己還有一口氣,就有無限的希望,這就是有福報的。還有,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麼如果真地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時,到底是如意還是不如意呢?所謂如意是意料中的事發生了,既然人生正常狀況是,十件事之中有八件或九件不如意,那麼發生不如意的事時,不就是如了你的意嗎?能這樣想,就叫作知福。這不是自討苦吃,而是當遇到困擾的時候,你還是要歡喜,不要痛苦、不要難過、不要忿忿不平,那你真是有福的人。
怎樣才是有福的人?煩惱少就是有福的人。 (節錄自:第四章)




-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