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禪:打開心門的鑰匙

RM27.00

作者:釋果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5×21 cm / 18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163

貨號: 9789575989163 分類:

內容簡介

止觀,是佛教一切修行法門的根基,如何得到其修行之鑰呢?
果暉法師以多年「安般禪觀」、「止觀禪法」的研究及教學經驗,所教導的「止觀禪」不僅能應用於日常生活,找回迷失的自我,更能進階深入到默照禪、話頭禪。
試試看,從最簡單的體驗呼吸開始,層層深入禪的世界,邁向定慧等持的頓悟之門,活出覺醒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一扇極為寶貴而無可取代的心靈之門,門內有著無數價值連城的寶物。然因太久沒有開過此門,並且年久失修,甚至也忘了鑰匙放在何處。

我們的心,猶如已鏽蝕的門鎖,以致無法打開心門。如何找到開門的鑰匙呢?方法便是修習止觀。修「止」,可讓我們將生鏽的鐵屑清理乾淨;修「觀」,可讓我們很快找到這把鑰匙,將門打開,發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慈悲之寶和智慧之寶來自利利人。

進一步來說,「止」的力量,可清理我們被煩惱所鏽蝕的心,調伏種種散亂與不安,獲得心靈的安定;「觀」的力量,則讓我們找到生命的出口,解開人生的迷惑,獲得生活的智慧。

修行止觀的過程,可將不知自我為何物的散亂心,練成有自信、時時集中心念的「小我」,也有機會進一步提昇到統一心的「大我」,乃至開發出「無心」、「無我」的智慧。即使尚未成就「大我」或「無我」,當運用方法從不知自我的散亂心,練到集中心的「小我」時,便會常有自知之明,而能夠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來面對種種的外境,這對日常生活的照應已經是一大助益了。

 


作者簡介

釋果暉

1958年出生於臺灣雲林,1985年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200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農禪寺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2005年傳法法子。2018年接任法鼓山僧團第六任方丈。

1997年赴日本立正大學深造,博士論文題為「修行道之研究——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中心」,研究專長包括禪定學、安世高研究、初期漢譯禪經研究、生死學等,著有《聖嚴法師中華禪法鼓宗禪法研究》。

身為聖嚴法師接引的第一批禪修弟子、法鼓山僧團初建的第一代成員,果暉法師發願承接聖嚴法師的悲願,弘揚漢傳禪佛教,利益眾生。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止觀禪修
體驗呼吸修止觀
本來面目
多、少、一、無
呼吸,最天然的法門
以文火用功
有與無
放下什麼?提起什麼?
涓流充電

止觀、慧觀與空觀
運用緣起法修止觀
斷十二因緣「念」鎖
止觀的原理與原則
止觀與慧觀
鍊心
止觀與空觀
改變自己,影響他人

第二篇 止觀溯源
止觀的源流與開展
止觀為佛教根本修行方法
部派佛教的止觀修行
大乘唯識學系的止觀瑜伽行
天台止觀法門
漢傳禪佛教的止觀禪法
中華禪法鼓宗的止觀禪

實用易行的中華禪法鼓宗禪法
印度宗教和佛教
漢傳佛教的特色
實用易行的禪法
修學禪法、佛法四次第

第三篇 止觀默照
安般、止觀與頓悟禪法
禪修三層次
修行止觀的原理
止觀與定慧
以慧解脫原理修止觀
五停心「止」與四念處「觀」
以數息觀方便安心
定慧等持的頓悟法門

止觀與默照的會通
止觀與默照
四念處與默照
從量變到質變

圓覺與默照
浮生若夢
如夢初醒
知妄即離
離妄即覺

 


精采書摘

止觀,為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

大乘佛法的慈悲屬菩薩戒學的範圍,因此戒、定、慧三學可說是修行任何大、小乘佛法的總綱。自印度原始佛教以來,「止觀」已成為佛弟子們的根本修行方法。《雜阿含經》卷十三說:「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 (avidya)及有愛(bhava-trsna)。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 (vidya)、解脫(moksa)。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samatha)、觀(vipasyana)。」意即透過修行「止」,可讓我們離開貪著(有愛)而獲得苦的解脫;透過修行「觀」,可讓我們從沒有智慧(無明)而獲得智慧(明)。

「止觀」所開展出來的修行內涵,呈現兩大面向:

「止」,包括佛陀時代常用到的二甘露門——不淨觀及安那般那念(anapana-smrti);廣則涵蓋南傳《清淨道論》所提到的四十業處——四十種的禪定修行方法。所謂「修止得定」,修定的成果包括共世間、外道的四禪八定,乃至佛教獨有的滅受想定(滅盡定),合稱為九次第定。

「觀」,是以「四念處」來觀察苦、集、滅、道的「四聖諦」——苦、集是凡夫十二因緣生命現象的生死流轉,滅、道則為超凡入聖的還滅解脫。廣則遍及全部三十七道品,都屬於「觀」的內容;略則為觀三法印或四法印,而四法印之內容即為四聖諦——有受皆苦是「苦」諦,諸行無常是「集」諦,諸法無我是修道的態度與原則,即是「道」諦,而涅槃寂靜是證空,為「滅」諦。所謂「修觀得慧」,修慧的成果,以小乘而言,主要是賢位的「四善根」與聖位的「四果位」;大乘則為「三賢十聖」的菩薩位,三賢為十住、十行與十迴向,十聖則為十地菩薩,而成佛才是究竟的果位。

在實修方面,因行者多執五蘊的身心為常、樂、我、淨四顛倒,故在修「止」的行持,佛陀最常教導弟子們以不淨觀對治、破除對身體的貪著;復以安那般那念,又稱為安般念、入出息念或持息念,用來對治、調伏內心的散亂;到了大乘佛教的漢傳佛教,則再加上慈悲觀、念佛觀等成為五種觀法,稱為「五停心觀」。修「觀」的方法,則最常觀名色(nama-rupa)——即觀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的苦、無常、無我、空。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