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十八般武藝

RM32.40

作者:釋惠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15*21cm / 21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181
ISBN:9789575988517

貨號: 9789575988517 分類:

內容簡介

人生擂台比武過招,
最大敵手就是自己!
惠敏校長傳授獨家「博雅武藝」,
讓你能在滾滾紅塵裡,不斷超越自我,
練就一身智慧好本領!

生活處處都是競技擂台,
惠敏校長提出全方位學習概念,
以實踐博雅教育為理念,終身學習、身心健康為方向,
提供有效的自我修練與管理生活方法。

告訴我們如何在心識層面,轉動腦內愉悅羅盤,善用創意心流;
在生命長流,調整晝夜作息,增益睡眠品質,生死自在無礙;
在學校教育,全方位深廣學習,落實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
並以社會為人生淨土,成就眾生。

你可以像惠敏校長一樣,
打破慣性思惟,重新設定自己的心智導航系統,
開發出無窮的心識潛力,
鍛鍊出不可限量的十八般武藝!

 


作者簡介

釋惠敏

1954年出生於臺南,1975年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於1979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

1985年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結業後,1986年留學日本,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碩士(1989)與文學博士(1992)。現為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西蓮淨苑住持及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教務長、共同學科主任、學務長,法鼓佛教學院校長等。

著作多種,包括:《蓮風小語》系列、《禪定與生活》(由西蓮淨苑出版),《心與大腦的相對論》、《當牛頓遇上佛陀》、《戒律與禪法》、《校長的午後牧歌》、《校長的三笑因緣》、《校長的番茄時鐘》、《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由法鼓文化出版)等。

 


目錄

前言:十八般博雅「武藝」與四重「擂台」

1。心識擂台

愉悅羅盤:苦樂、善惡、上內
淨信之腦內藥方與外在訊息
禪定、心流與創意
從禪修、腦科學談身心調和五事
孔雀與鴻雁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
「唯知、唯憶念」與「唯識」

2。生命擂台

死亡品質指數與存在的苦惱
善終準備:人生會議與人生期末考
晝夜作息與生死自在
睡眠四階段與四禪
《流浪者之歌》與睡夢
《科學的靈魂》觀後感:後物質主義科學之反思
萬別千差一掃空:禪法與唯識觀

3。校園擂台

法鼓文理學院校慶的感恩與展望
法鼓文理學院新景點:圓通海印.海印三昧
梵語詩律與中國文化
韓國佛教之禮佛法門
飲食教育:供養、感恩、禪悅
佛教禮儀的「問訊」是問什麼?
儀軌深廣化、生活儀軌化
手帕、環保與心靈情誼
學習佛學研究的範例
全方位學習與「戒定慧」三學

4。社會擂台

佛教與當代社會的對話
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
2017 星馬法緣散記
助聽喇叭與「調」聲救苦
2017 波羅的海三國演講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照千一隅,此則國寶
心靈環保與社區之社會營銷方案
雙A 時代的挑戰與雙B的因應

代結語:社會價值、腦神經科學與AI

 


精采書摘

善終準備:人生會議與人生期末考

拙文〈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人生》316期,2009年12月)曾提到,宋代慈雲遵式法師所撰的迴向發願文︰「……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是佛教徒的生死規畫願景。為了實踐此理想,除了念佛、清淨身口意業之外,養成終身學習與身心健康習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活形態。

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到「病人自主權利法」

此外,拙文〈死亡品質指數與存在的苦惱〉(《人生》雜誌2018年1月)曾介紹臺灣於2000年實施《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02年修訂),賦予人民可以預立意願書,表達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讓末期病人可避免「無效醫療」的痛苦,例如:「心肺復甦術」(CPR)或「延命措施」(葉克膜、升壓藥物、血管輸液、鼻胃管等),也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2019年1月6日,臺灣正式實施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更進一步讓我們對於病情、醫療等各選項之可能成效與風險預後,有知情之權利,以及對於醫師提供之醫療選項有選擇與決定之權利。

民眾只要年滿20歲、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可至相關服務的醫療院所,由醫師、護理師、心理師或諮商師等人協助,提供當事人與至少一名二等親內親屬,或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d Care Planning, 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d Decision, AD),並註記於健保卡。

簽署人未來若符合1.末期病人(原《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適用),更擴大範圍至2.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3.永久植物人、4.極重度失智或5.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重症等狀況時,就能依照自訂的醫療決定,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分,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人生會議

日本雖然還沒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但對於「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積極推廣。在2018年8月公開募集暱稱,有1073件參選,經過相關領域專家們評審,於11月30日公布「人生會議」為暱稱,希望民眾能多認識此議題,以日常會話、餐桌、家庭會議等各種方式,反覆與家族、醫護人員協商,以便知情、選擇與決定。

人生期末考

在臺灣,安寧療護專業醫師朱為民出版的《人生的最後期末考—生命自主,為自己預立醫療決定》,以各種實例提出如下的題目:

第1題:無法由口進食的時候,你會做什麼選擇?
第2題:得到重病的時候,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
第3題:到了生命的盡頭,會想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嗎?
第4題:什麼樣的情況出現,讓你覺得生命已走到了盡頭?
第5題:心中對生命盡頭的醫療有什麼想法?
第6題:如果已經做好了預立醫療決定,會告訴誰?
第7題:需要長期照顧時,想住在哪裡?
第8題:想找誰做醫療委任代理人?
第9題:希望後事如何安排?採用何種儀式?如何安葬?
最終考題:有沒有哪些人生尚未完成的心願?最想跟親愛的家人說些什麼?

幫助我們解說人生最後可能會面臨的考題,做好「預立醫療決定」(AD)。

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案例

在書中,朱醫師敘述失智又中風的沈爺爺會自拔鼻胃管,因而雙手被保護手套與棉繩固定於病床欄杆,但還是會乘機自拔。有次,朱醫師為他重插管,病人抗拒,因而管子刺激鼻腔和咽喉,引發咳嗽反射,咳到眼淚直流,眼神憤怒瞪著醫師。奶奶看到她先生這樣,也忍不住掉眼淚,跟旁邊的女兒說:「我們不要放了好不好,他以前就很不喜歡鼻胃管,他好辛苦、好辛苦……」女兒挽著媽媽的手,看起來也很難過。

但是,兒子則大聲地斥責奶奶:「說這什麼話!不放管子怎麼吃東西!怎麼會有營養!醫師,你不要聽她的。」朱醫師無奈只能繼續重插管,但病人不斷扭頭拒絕配合,兒女只好合力固定病人頭部,好讓醫師插管,如此奮戰90分鐘才完成。

病情告知之「人生考題」

朱醫師提到:根據調查,九成以上的民眾希望在罹癌的時候被告知病情。臺灣每年將近10萬人被診斷出癌症,但常見隱瞞病人真實病情。問原因,大多回答:「哎呀,醫師你不知道,爸爸很脆弱,萬一被他知道了,會崩潰!」或是「唉呦,醫生,媽年紀這麼大了,平常腦筋就迷迷糊糊的,說也沒有用啦!跟我說就好,我來處理。」

但「隱瞞病情」會有三大問題:
1. 難與病人討論身後事,例如財產規畫、後事交代……未來可能是家族的紛爭來源。
2. 不敢問病人最後的醫療決定,如插管、電擊、壓胸……若等病人昏迷,家屬們如何做適當的決定?
3. 病人無法善用有限時間,完成一些未了心願,以及向家人道謝、道歉、道愛和道別。

因此,我們應適時進行「人生會議」(ACP)與「人生期末考」(AD),減少無效醫療,改善醫病與家族關係,做好善終準備,自利利人。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