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維摩詰,是佛教徒最敬重的居士典範,
他與我們同樣過著入世的生活,
卻讓所有紅塵修行者,看見人間淨土的曙光。
本書介紹維摩詰居士如何以入世的生活型態,
過得自由自在的人生觀。
《維摩經》是大乘經典中非常殊勝的一部,將人提昇到佛的層次,眾生(人)和佛在環境中並存。它是一部總攝大小五乘的大乘經典,也是一部優美的文學作品,像小說,也像戲劇。自古深受許多文學家所喜愛,唐朝的田園詩人王維,以摩詰為字,即是以維摩詰居士自許的意思。這部經的特色是不用說教式及思辨性的方式表達,而是用文藝性、對話式的演出,因此讓人感到親切而樂於接受。
舞臺是在印度當時六大名城之一的毘耶離城中。圍繞著這個中心演出的人員,包括釋迦世尊的諸大羅漢聲聞弟子,舍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以及彌勒、光嚴童子、持世、文殊等諸大菩薩。在第七〈觀眾生品〉中,演出一場非常精彩的天女散花,捉弄舍利弗尊者。這場法會的導演和主持人,便是釋迦牟尼世尊。主角是示現疾病相的維摩詰長者。
聖嚴法師說:「我不能算是《維摩經》的專家學者,但是我很喜愛《維摩經》的思想。所以我不是它的研究者,而是試著成為它的實踐者。」
為了因應現代一般人的需要,使《維摩經》實用於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聖嚴法師以現代一般人都能聽懂的用語,配以生活中俯拾可得的經驗為例子,為心靈空虛及苦悶彷徨的現代人,介紹維摩詰居士如何以入世的生活型態,活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人生觀。
對於所有在滾滾紅塵中行走的「現代維摩詰」,本書是入世慈悲、出世自在的最佳菩薩道指南。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維摩經》與社會關懷
第二講 《維摩經》與福慧雙修
第三講 《維摩經》與淨化人生
第四講 《維摩經》與心靈環保
第五講 《維摩經》與慈悲喜捨
第六講 《維摩經》與人間淨土
精采書摘
無盡心燈
現在有很多地方都在傳播「無盡燈」的觀念,這無盡燈的典故即出自《維摩經》。
「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菩薩品〉第四
這是說,當某一個人的心理有了智慧和慈悲的光明,便應把自己擁有的這種光明,輾轉地傳播出去,傳給一切的人,可以稱之為弘法,禪宗便依《維摩經》叫作「傳燈」,一般法師以語言弘法稱為「說法」,禪宗以心傳心名為「傳燈」,是傳智慧與慈悲的心燈。
今天諸位在此聽講《維摩經》,得到了一些智慧和慈悲的消息,是否也點亮了你們的心燈?我不知道我的心燈有多亮,至少是在借著諸佛的明燈來為眾生放光,請諸位向佛法點燈,點亮各人自己的心燈。人人心中點亮了智慧和慈悲的光明燈,人格便能提昇,人間的淨土就能出現了。
一個人關懷千百人,人人關懷千百人,我們的心燈無盡,我們的社會也就普遍地溫暖和淨化了,這是我對提倡人間淨土有非常堅定信心的原因,為什麼?因為《維摩經》講,人人都可以成為無盡的燈。我們這個世界,只要有人弘揚佛法,只要有人提倡淨化社會,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淨化。
入鄉隨俗,關懷隨緣
我們都知道「入鄉隨俗」這句話,菩薩度眾生也是應該如此。《維摩經》的〈香積佛品〉,介紹此娑婆世界的上方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佛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國依正,一切皆香,有九百萬菩薩都想來此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到維摩詰等諸菩薩眾。當時的香積佛即囑彼諸菩薩言:
「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香積佛品〉第十
本經〈香積佛品〉,介紹此娑婆世界的上方過四十二恆河沙數的佛土,有一佛土,名眾香國,佛名香積,在此佛土中的正報大眾都是菩薩,依報環境全都清淨莊嚴,而其特色,一切都是芳香的,超出十方諸佛世界的天人之香。共有九百萬的菩薩希望到這個娑婆世界來親近供養釋迦世尊並與維摩詰等菩薩會面。
香積佛便告訴這九百萬菩薩們說:「你們可以去娑婆世界,但要把自己身上的香氣收攝起來,否則會對娑婆世界的眾生產生惑亂作用,令他們心生煩惱;同時也要把雄偉高大的莊嚴身相縮小,以免給娑婆世界求菩薩道的眾生,見了自慚形穢,此界人類身相矮小,而且身有體味而顯得醜陋,相形之下,可能會自失求學菩薩道法的信心。」因此香積佛希望這些菩薩們把自己的眾香莊嚴相收攝起來,再到娑婆世界來,免得娑婆眾生聞香見形而感到自卑和羞恥,自覺醜陋而感到慚愧沒有信心,故稱為「鄙恥」。此外香積佛還告訴這些菩薩們,到了娑婆世界也不可以生起看不起此界眾生的心。
這就是說,菩薩到任何一個社會和環境中去,都會為了容易被眾生接受,而以方便力適應那個環境,他們會收起他們的福報莊嚴智慧相,以非常平凡的身分和形態出現,先將自己同於他,漸漸地讓眾生接受自己和追隨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