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7 禪話 話禪~【腦筋急轉彎 生命更圓滿】講座

应星洲日报之邀,马来西亚法鼓山监院,常慧法师于9月 7日在星洲日报礼堂主讲了”禅话话禅 – 脑筋急转弯,人生更美满。

当晚,开往星洲日报礼堂所有的路段都在堵,甚至开往该路段的轻快铁也发生故障。但是座谈会也在众人踊跃出席下准时开讲。

座谈会伊始,常慧法师就针对外面的堵塞情况向众与会者问道:

1.    是车顺利还是人顺利

2.    是车在塞还是心在塞

以这两句充满禅意的问语,为座谈会掀开序幕。法师也以马来西亚日益严重的治安问题让大家了解到,到底是这个世界变得我们不认识了,还是我们一直期待也希望我们周围环境事务的发生如我们所愿?

常慧法师点出佛学重要的一个境界,我们不要心随境转,但要如何做到境随心转呢?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而禅修是达到让心如如不动、让人安在当下,让生命用平常心去关照生活的方法。法师也简短的介绍了一些禅修的方式和中国的一些禅修公案。

当主持人开放交流时间时,与会者都很踊跃的提问。主持人也抛出一些凡人对禅常有的疑问,载录重要的对话如下:

1.    参阅一些禅修的书,让人得过且过的感觉,如选择不知道的话,就没有烦恼了。如外遇,许多人都选择不知道。

常慧法师言道:禅修者都是知道自己的状态和外在环境的状态,知道如何去面对、处理的人。所谓的不知道有两种层次: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选择假装不知道,就需要知道自己所要承受的后果。例如先生外遇事件,假装不知道只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滚越大。而正确的做法就是,要用智慧接受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

2.    命运靠我们去争取,还是得过且过,就以防老作为例子?

常慧法师言道:就防老而言,你将心放开,做完我们能力上能够做到的,如作息要正常、饮食要健康、运动要坚持。就要坦然接受生命的变化,因为,我们对生命已经尽力了。就生命所发生的事件而言,就要做到随缘尽份、尽份随缘。

3.    翻开报纸,充斥社会乱像,我们要如何去看待?不看报纸?

常慧法师言道:我们要用慈悲心、祝福心、祈愿心看待每一个新闻事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散发正的念,善的念。我们要转化我们的心念 ,让每一则负面的新闻,变成一股正面的能面。别小看自己的一个正能量,累积一个个正面的能量,就会凝聚成社会中一股善的力量。不要一看报纸,就在咖啡店聚集朋友一起骂,累积许多不满的情绪,就会制造更多的负面磁场。

最后,常慧法师语重心长的说,每个人尽责尽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宗教师就是要影响心灵、老师就是教导学生独立思考,社会乱像就会减少一半。自我教育,自我进修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重要。而禅修,是自我进修一个很好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心都能够沈淀下来,让自己安心,就能处变不乱。

报导:何丽敏

20120826 鄭振煌教授主講~【慈航普度生死海:生命價值與生死觀】

俗话说:「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可见观世音菩萨于佛教中占有崇高地位。观音菩萨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与娑婆众生最有缘。

在北传的佛教里,观音菩萨最为普及,又与藏传佛教最有缘。在西藏佛教里,共有二十一度母,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中白度母和绿度母最受广泛崇拜。「度母」即梵文的TARA,意思是以慈母般的悲心视一切众生为爱子,把众生从诸灾难怖畏中救度出来。

2012年8月25及26日,连续两天,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邀请了郑振煌教授为大家讲授观音法门,讲座主题为「慈航普度生死海:生命价值与生死观」,介绍观世音菩萨及其修持法门,畅谈如何修证生死轮回,参与讲座的人数约有35人。

郑振煌教授指出观音法门有很多,大致分为显教与密教两頪,修持法门有以下几种: 1.《首楞严经》耳根圆通章;2.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3. 《法华经.普门品》4. <大悲呪>;5. 六字大明呪;6. 白衣大士神呪;7. <延命十句观音经>

<耳根圆通章>与《心经》主要谈修证,教人如何解脱生死轮回;《法华经》与<大悲呪>则为慈悲门,让人生起大信心。郑教授于此讲座中,谈得最多的两个法门是<耳根圆通章>与《心经》。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心经的出现早于<耳根圆通章>,由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发展出来。《阿含经》谈到表相,讲无自性;而《心经》谈缘起性空,发展至<耳根圆通章>,延伸谈到心性与佛性。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心是指根本、核心,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心要。「般若」(梵文prajna),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即度、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可以解释为由生死轮回的苦海,度到解脱的彼岸。

众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外面的世界很少人关心。所以,要自我解脱就要从自我分析开始,了解这个「我」由五蕴构成,生命由心创造,心呈现出世界宇宙一切现象。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开头即说明了其修行方法,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彻见五蕴的世间法,如照X光般的,清清楚楚地观众生及众生所处的环境,一切现象都是空。空的意思是暂时地存在,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有无之间是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现象。如果能够彻底地了解世间无常的真相,一切均为五蕴造作的业果,就不会起贪瞋痴等执着,不执着的当下,就不受贪瞋痴等所带来的烦恼而苦。如此,便能不再继续地在生死流转中循环。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顚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明」是解脱生死,但不知涅槃也是空;「无智亦无得」即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也是空。《心经》的修行就是要破除人的「人我执」、「法我执」;破除修行人的「法我执」;破除缘觉修行者的「空我执」,达到「人我空」、「法我空」、「空我空」。

《首楞严经》谈自性,相较于《心经》,更进一步地超越三空,亦即「人我空」、「法我空」、「空我空」,进入莲花藏的世界。首楞严,译自梵文的Suragama(Shuragama),意即最坚固的佛心,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也称自性、真如、如来藏。是如来在大地所证得的大定,与奢摩他、三摩地、禅那的定不同,「楞严」是圆满的大定,所以成佛到最极致就是「首楞严」,指的是心识。

《首楞严经》告诉我们可以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来修行,其中意根最强,能够含盖十方三世;但是容易产生混乱。意根很不容易修,因为想像空间无穷,所以意念总是跑来跑去,容易心猿意马。其他五根,眼、耳、鼻、舌、身各有其功德与限制。其中以观世音菩萨所修持的耳根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耳根能力最强。

为什么是用耳根而不是耳识修?因为识的功能比较复杂,越复杂的东西,离开自性越远。而六根比较接近自性,只辨识存在与不存在;看到与没有看到;听到与没有听到,只是初步的污染。耳根,就好比没有添加很多调味料的食物,接近自性。以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声波存在宇宙任何一个角落;当我们以为没有听到声音,其实是耳根只能领受到固定声波范围,这就是我们能听闻的心性,即我们其实听到没有声音,而非真的没有声音。

《首楞严经》谈自性,以如来自性直证成佛。我们不需要求真,求真也是最细微妄想。佛性本就未消失,只是被无明遮敝。我们不需要刻意求,只要去掉妄想,慢慢放下,慢慢地超越,等到没有成佛的妄想,就是佛。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要从听闻心性的法开始,之后思惟心性的法是什么,再据此去修行。

信、愿、行是学佛人的不二法门,不管选择任何一项修持法门,只要能以信、愿、行之心修行,就可以蒙受利益。

报导:李云玉

20120819-0826 靈山聖會今猶在——《法華三昧懺儀》研習營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办,自8月19日至26日在怡保观音堂,为期九天的《法华三昧忏仪》研习营,终于圆满完成。本研习营特别邀请果慨法师亲自授课,并与常慧法师共同主持礼忏及禅观的修行活动。

研习营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及纽西兰三个国家的学员参与。人数将近40位。参与者必需有至少一次禅七的经验,以及足够的体力能长时间拜忏。与一般礼忏法会所不同的是,《法华三昧忏仪》的正式修法必须设有观堂、忏堂。研习营尽可能的依据经教,设有观堂进行禅观(打坐)及早课、忏堂让学员们礼忏、读经,并加设法堂作为上课及每晚写修行自知录的教室。

研习营课程的编排以教导如何礼拜《法华三昧忏仪》为主。为了让学员们更了解整部《法华三昧忏仪》,每天早午各有将近二小时的课程,由果慨法师带领着学员们追溯原典,进一步了解《法华三昧忏仪》的仪轨出处及其演变过程与修行内涵。法师以说故事方式,极为生动地介绍了智者大师及相关祖师的生平事迹。在授课过程中,法师常引用创办人 圣严师父的身教及言教来鼓励学员们,进而提振学员的道心及毅力,使其更能面对与化解在礼忏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身心考验。

研习营的作息,从早上的早坐开始,早、午、晚各拜一座《法华三昧忏仪》,安板前每位学员都必须将一整天的礼忏心得写在自己的修行自知录上。授课法师及总护法师会在当天批阅学员们的修行自知录,了解学员们的身心状况及修学进度,同时因应整体的修学氛围,随时调整作息与授课内容,让学员们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研习营的第一天,果慨法师亲自带领学员们礼拜一座《法华三昧忏仪》。所谓「一座」,意味着学员必需拜一部《法华三昧忏仪》、诵《法华经》及进行禅观(打坐)。待大家都熟悉仪程后,接下来就由学员们各自以自修的方式用功。待学员们的身心开始进入状况后,就不断的加香,在最后两天就不上课了,全程拜忏。学员们得在安板前依个人速度完成六座《法华三昧忏仪》。明显的发现,当清楚掌握方法后,他们都拜得很轻松,毫不吃力,整个忏堂的氛围非常摄受。

圆满日当天,特别播放「他的身影」最后一集「礼物」,希望参与者都能获得这份佛法的礼物,并将之带回去随时与人分享。在心得分享中,学员们大多认为,透过礼拜、忏悔等在事相、动态上着力用功,身心较能很快的放松、安定下来,在最后几天的禅观中,较易进入身心安定、平静、祥和的状态。因为这难得的修行体验与收获,大家都心怀感恩,希望下一次能有机会再参与这项活动,并发愿将持续修持这个法门,愿在灵山会上再相聚。

报导:常慧法师、常受法师

20120818-0826 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為主題參與~【海外華文書市】

今年,是法鼓山第四次参与马来西亚大众书局的年度海外华文书市。海外华文书市,堪称为本地最大型的书籍(中、英、巫)以及文具展销会。为期9天的书市假吉隆坡城中城举行,书展进行期间(8月18日至8月26日)恰逢巫族同胞的开斋节以及学校假期;许多住在别州外坡的爱书人都携儿带女的参观选购,使此书市成为年度盛事。

今年法鼓山以“心灵环保~让人心更美丽,让世界更美丽”为此次参展的主题。并再次联同佛光山、慈济以及今年刚加入的观音世界基金会,一起打造“佛教与心灵”文化区,四佛教团体于会展期间一致推广佛教教义、文化及生活,以期为读者在充满未知与疑惑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安顿安心、继续前行的法宝。 媒体协办单位星洲日报读者也各凭副刊刊登的印花到4个展位换取结缘品,法鼓山道场特此印制了圣严师父的108自在语CD也深受读者们的青睐。

书市期间,马来西亚的知名电台主持人黄国翔,昵称KK,在法鼓山的参展单位接受星洲日报访问,他极力推介圣严师父的著作 《放下的幸福》,每篇文章的段落都很分明,简单易读,其中一篇 “心存谦恭,乐当配角”让他感触蛮深,因为这篇文章的背景与他的行业接近,最能让他产生共鸣。身为电台/节目主持人,因职业责任使然,一向来都是主控全场,这样的能力让别人误会他会有慢心,所以他更要以谦虚恭正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同事与朋友。而且,他觉得书中有一个消气方法很管用,那就是:发脾气的时侯,留意自己的呼吸,提醒自己能呼吸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将要发脾气的事件搁置。

“阅读赞!”是这一届华文书市的主题。赞是非常贴近年轻人的流行网路用语,彰显主办当局立意将阅读打造如上网一般的必需贯彻奉行的生活主张。目前法鼓山圣严师父的著作都可上网阅读,更难能可贵的是法鼓山的结缘印刷品都已印有手机扫描上网的印花,更方便年轻人与法鼓山结缘,而在这次的书市,法鼓山文化的出版书籍都得到很好的回响。

每次参与书市展览,无论是前置作业、参展期间或是善后,都需要许多人力及物力的支援,而本年度福田班的义工们都非常踊跃的参与,大家欢喜分担各项工作。参展期间,见到读者提着书幸福满满的离去时,义工们也充满欢喜。

报导:何丽敏

20120814-0819 果峻法師帶領【中英禪五】

2012年8月14日傍晚时分,35位学员陆陆续续抵达位于八打灵再也的万达镇佛教会,参加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的中英禅五。学员当中,亦包括了一位远从香港到来的女众学员。这场禅五在非常殊胜的因缘际会下,有幸邀请了圣严师父的最后一位法子,果峻法师远从新加坡前来当主七和尚。

禅五正式开始后,总监香常峪法师向学员介绍禅五的活动空间及结界的范围、分配出坡工作、介绍各种法器的讯号、讲解禅五的作息及禅堂内的出入动线。常峪法师也一一地介绍监香常受法师及每一位助理监香后,再向诸位学员介绍果峻法师的背景,随后就请果峻法师前来开示。由于其中一位禅众是受英文教育,果峻法师的开示全程以中英两种语言进行讲解。

果峻法师调查了学员的禅修背景后,提醒学员放下以往的经验,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来修行,而且要清楚参加禅五的目的与动机。闭关有三个重点,第一是回归到自己、找回自己、把心转回来。第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让身心放松,要很轻松地把身心放到方法里面。第三是让身心好好地休息,不想过去与未来,也要让妄想杂念好好地休息。主七和尚的第一场开示的内容是让学员还未开始打坐前先建立对禅修的正确观念。

禅五期间,果峻法师教导禅众调身、调息及调心的方法。调身的方法包括『深吸长叹』及『全身肌肉次第放松法』。『深吸长叹』可以减少体内的浊气,吐纳的过程亦可达到情绪的舒解及释放。『全身肌肉次第放松法』是让心一直专注于肌肉的收紧及放松,调身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调心的层次。

指导了调身的方法后,果峻法师渐进地讲解禅坐的三个阶段,从入静、止静到出静的每个细节都一一说明。果峻法师亲自示范打坐的七种正确坐姿让学员选择最稳定、舒服及持久的坐姿。止静时,禅众以主导呼吸及腹部呼吸法让呼吸的速度处于身体放松时所处的状况,也让大脑及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出静时的按摩也由法师亲自示范及讲解,当中包含了身体几个部位的穴位按摩及敲打。

主七和尚点出修行最重要的是要先打好基础,不急着学习高深的方法。修行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用方法的过程中可以更认识及了解自己,从而达到人品的改善与提升。禅修就是生活,觉悟自己的生活,清楚自己的生活,以致更懂得如何生活。

禅坐的时段由常峪法师带领,间中穿插着坐姿或立姿的瑜伽运动。除了静态的坐禅外,常峪法师亦让禅众体验动中禅,这包括了八式动禅、立禅及经行。在天气比较凉爽的时段,法师带领禅众到露天的顶楼打坐及经行。

禅五期间用斋前的供养有别于一般的唱诵或念诵,主七和尚敲了三声的大磬后把钵传给禅众,让每个人把少许的食物放到钵中,最后传回给主七和尚。主七和尚再次敲了三声的大磬后才开始用斋。主七和尚解说大磬的声音可以醒脑、清除杂想妄念。心清净了,自然会升起感恩心与布施的心。吃饭也是一种禅修。果峻法师教导禅众吃饭的五个步骤,既看、嗅、舔、咀嚼及吞。

禅坐进入到第三及第四天时,主七和尚的开示改为大堂问答环节,让禅众询问打坐时所面对的问题。透过解答禅众的提问,再深入地讲解更多正确的禅修观念。第五天的午斋后,助理监香引领禅众到小参室与主七和尚报告打坐的状况及所遇到的问题。

禅五的最后一个晚上,透过播放『大哉斯鼓』的影片让禅众更了解法鼓山的理念。影片观赏结束后,每位禅众就开始写一封信给主七和尚,告知自己内心的话。隔天一早的最后一支香结束后,主七和尚带领大众进行三皈五戒及礼祖的仪式。

在这场的禅五中,主七和尚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一盏灯,继而再以点灯的环节让每个人也成为点亮别人心中的一盏灯。禅众们围成一圈,在黑暗中,一盏明亮的烛光从主七和尚的手中传到了每个人的手中,再一盏一盏地藉由主七和尚供到佛前。

禅众们随后分成五个小组进行小组分享,与组员分享个人在禅五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大堂分享中的喜悦气氛让这场禅五进入了圆满的尾声。

报导:陈秀梅

20120721【在工作中發現微笑】~黃龍傑老師分享職場壓力的管理

现代人的忙碌生活无形中对身心造成了许多压力,长期找不到纾解的出口而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而忧郁症就是人类的头号心理杀手。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2012年7月21日举办「在工作中发现微笑」工作坊,有幸邀请来至台湾的黄龙杰心理治疗师来带领同学们学习职场压力的管理。此工作坊吸引了50位来至各个阶层的社会工作人士参与。

主持人郑佩仪师姐介绍了黄老师的背景后,就由黄老师正式带动工作坊的内容。活动一开始,老师让同学们分成三人一组,互相认识及了解彼此的背景,分享彼此对此工作坊的期待。从学员的分享中了解了参与此活动的目的后,老师调整了工作坊的活动内容以迎合学员们的期待。

黄老师接着诉说一位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及史学家,欧阳修的故事。生活在近千年以前的欧阳修先生也曾经患上忧郁症,他退而闲居后通过学习音乐而治愈。他也领悟到造成疾病的三种原因,亦即生物性(多疾之体)、心理性(不平之心)、和社会性(异宜之俗)。

黄老师讲解忧郁的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状况的心情不好,这是人之常情。第二个层次是适应性疾患,这是三个月内的压力造成情绪忧郁及焦虑,导致社会或职业功能无法正常运作。第三个阶段是重郁症的发作,患者持有五种以上的重郁症症状长达两周以上,症状包括食欲或体重的变化、失眠或嗜睡、疲累或失去活力、无价值感或罪恶感、思考及注意力减退、有自杀意念、失去兴趣或喜乐及行为激动或迟滞。透过观赏由杨丞琳主演的偶像剧「十七岁的冬天 ~ 下一次的微笑」后,学员们分组讨论,学习分析及研讨故事的主角处于忧郁的哪个层次。老师也让组员进行剧中故事的角色扮演,以探讨各个角色所可能出现的情绪、身体及行为反应。

以「白日梦」为主题的画画环节,让学员以色彩及图画自由地呈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一幅幅的图画完成后陈列于课室中,互相表达了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梦想。从大堂分享中得知同学的梦想包括过修行生活、与家人共筑温馨的家园、让儿女完成学业、完成事业上的目标等。

工作坊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观赏日剧「飞特族买个家」的其中几个片段。故事诉说着一位青年因不满公司的文化与制度,辞职后却在那经济不景气的社会里迟迟无法寻找到另一份工作。这起因后来竟引发母亲爆发压抑症,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青年转变了心态而开始他严峻的工作生活。观赏完毕后,组员再次分组讨论分享彼此观后的感触。

活动结束前,黄老师赠送了「安心六宝」– 信仰、运动、同伴、转移、创新及改观这六个观念让学员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借此达到身心放松、面对压力的能耐、情绪的升华及观念的转变等。主持人邀请负责此活动的常妙法师做简短的结语后,赠送结缘品给黄龙杰老师以让此工作坊画上圆满的句点。

报导:陈秀梅

20120720【揮別憂鬱迎向陽光】~黃龍傑老師分享快樂的秘訣

继杨蓓教授之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再次邀请台湾临床心理医师黄龙杰菩萨来马,进一步导正大家对忧郁症的误解。

讲座主题为“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挥别忧郁迎向阳光”。七月二十日,星洲日报礼堂坐满了近400百位对“忧郁症”或带有疑惑的听众,或期盼能够搜取到正确资讯的听众。

黄龙杰心理师首先引用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的词以心理学角度,加以解读她患上忧郁的程度到底是处在F1的事出有因,纯粹心情欠佳?还是B1的适应疾患——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几方面同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压力?这一层次的情况是连续三个月都因外在问题导致心情忧郁卒。不过,这种状态是属于短暂性的,并不是真正的忧郁症病患。

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忧郁症”的状态一定要符合其九项条件。黄教授解释说:“必须附有生理、心理和行为九项条目中起码达到五项,并连续两周都不能跳脱这些状态,方可称为忧郁症。”如以李清照的诗词来解析,以往的学者专家都有不同的答案。

接着要探究的诗人,为楚国屈原的辞赋。黄教授引用了他投江前与一位渔人的对话,分析屈原患上忧郁症的程度,也借此带出女性患忧郁症几率比男性高。因女性有除了有先天的生理因素之外,还有后天社会给予的压力,所以此系引发忧郁症的导火线。教授进一步解释到:“忧郁症并不是女性必然会罹患的病症。要避免被忧郁症缠上的话,只要能够一直保持心情开朗、多到外头走走逛逛就行了。

教授最后引入了唐代诗仙李白的诗,带出躁郁症的症状。逐一探讨李白写诗的灵感,到底是来自本具的创造力?还是心情的轻躁?抑是酒精的影响?借此教授举出了躁郁症的八项症状,解述要符合此病症必须达至三项,及这种状态持续一个星期,便称为躁郁症。

短短一小时三十分钟的讲座,黄教授从忧郁的三个层次、忧郁病患的状态到躁郁症的征兆,他不仅以古代诗人的诗词逐一分析,还加插了幽默、轻松的演讲本事,导正与会者轻便携带“忧郁症讯息”回家。

报导:茹常自

20120715 林艾霖分享【禪修如何改變健康】

2012年7月15日,马来西亚法鼓山道场举办了一场讲座会,主题为禅与健康,由林艾霖主讲。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也不懂得如何处理和舒解,常年累月下来,身心就产生了各种疾病,尤其是精神和心理上的病。主讲者提到有禅修习惯的病患进入病房,比起一般人心脏比较安定,情绪安稳。禅与健康到底有甚么关系?我们为甚么要学禅呢?

禅是什么?禅等于打坐?是否我们可以长时间地盘腿,坐在那里不动,就是禅?这是个错误的观念。禅修并不是坐在一个地方,安静地不动。禅修是指我们在生活里能够专注在每一个当下,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当下刻怎么做就怎么做,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不处理,生活照常地过,慢慢事情就去了。

日常生活里,我们是否有检视过自己的每一天是怎样过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是否清础地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还是不清不础地随着环境转动?

人往往因为在每一个当下无法掌握自己的起心动念,说出或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举动;事后再来后悔和奥恼。就因为我们每天都活在追悔过去和烦恼未来,这些无法离开的经验与感受,随着时间地的流转,不断地累积,形成无法舒解的压力,这也是为甚么现代人患优郁症的比例越来越高。

主讲人提到在接触的个案中,发现有的人很懒隋,期望别人有神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照顾好身心是自己的责任,不是靠他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心。别人无法替我们把问题搬开或移走,顶多只能从旁协助与支持。

那么要怎样保持身心的健康,活得快乐?简单地来说,就是时时刻刻地放松、专注、保持正念,就能活得快乐,身心健康,这就是禅。

报导:李云玉

20120706-0708【讓快樂的細胞活起來】~ 楊蓓教授分享快樂的秘訣

七月六日至八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连续主办了两晚的讲座和一天的工作坊都是由远道而来的杨蓓老师带领,其地点为星洲日报礼堂、法鼓山禅堂和鹤鸣禅寺。三场活动都反应热烈,两场讲座各有约500人出席,工作坊也有130人参加。

第一场的题目是“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自在沟通 人生自在”,第二场则是进阶的“禅式工作学——八风吹不动的工作禅”,而第三天的“亲密与孤独工作坊”老师以禅修加插心理辅导的方法,让学员们亲身体会亲密带给我们的快乐,及独处时的安定与喜悦。

以上的三个题目都是依循一个主题来命名——“让快乐的细胞活起来”。所以第一晚,老师就为大家讲解了“快乐”的定义。她先从外在物资、名利和人我关系的追求切入,还引用了雷同话头的修行方法带领观众认识自己。惟有从自己的心出发,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外感受和好好跟自己的心做朋友,才会有所谓的“快乐”可言。而这种快乐是必须回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过后,再真诚、用心的将自己的感受传达出去。就如老师所言:“我们要去创造每个刹那之间的小小的快乐,真诚的与人相遇。但在真诚与人相遇之前,必须要很真诚的遇见自己。”这就是禅的修行方法了,教授接着说:“与自己相处这回事儿,要透过禅修来正面的面对自己,才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

第二晚教授以轻松的交谈方式跟听众们分享了自己跟法鼓山、师父和禅修结下的缘。老师的真诚分享有如一位好朋友跟我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从中老师还提及父亲。面对年纪尚轻喜爱吃喝玩乐的女儿,父亲一直耳提面命的提醒“要做个有用的人”。对于这句话老师将它名为“父亲的咒语”。

因为要给僧团法师讲课,所以才有机会认识法鼓山和认识师父。师父对老师讲过的话:“外境动,心不动”,接引了好奇心兼备热诚心重的老师参加精英禅三。在往后的日子,老师更借由禅修的体验与当义工的付出感受逐渐填补多年以来在辅导领域里的疑惑:如何能把自己的文化跟辅导融合。例如“放松”的禅修方法,老师把亲身的体验“放松念头”套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以根治病人的烦恼。讲座尾声老师做了个小结,在禅修过程中认清方向后从不改变;该做的事情就去做,只要对自己制定的方向坚持,以及用“外境动,心不动”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慈悲心念来承担所有责任,就可以达到八风吹不动的禅修境界。

第三天的工作坊,老师则以体验的方式带领学员学习如何从个体的孤独感认识自己,再将其感受有信心的发挥出来,让身边所接触的人都能领会到这种诚心诚意的真心交流。老师先从感觉身体的动态——走路来让学员们觉知身体的感受和认识内心的反应。接着就要大家抽离这种孤独感,试把刚读到的心声搁下以后,再用目光和肢体跟周遭的人接触,透过接触来观照自己内心的反应。老师说:“当内心安定和开放时,触感就会灵敏。”这种亲密与孤独的感觉,其实只出现在一瞬间,犹如老师说的:“要选择一个人或跟人在一起,亲密与孤独是同时并存的。发现自己的孤独感,给自己留一点孤独的空间。最重要把从小就建设好的心墙(习气)慢慢溶化后,不仅能让自己走出去,还能让别人走入我们的世界。”

整个活动都以交流、分享和体验方式进行。最后的环节,老师又重复使用早上的互动方式——让我们体会由群体回到个体,再由个体接触群体的感觉去观察、核对自己与他人的变化,再把这一核对的结果搁下来渐渐地回到独自一人的时候。

报导:茹丽真

20120603【佛法中的安寧療護】二日工作坊

生死皆自在,轻安见如来。为了让公众对安宁疗护有所认识和了解,法鼓山生命教育小组在常妙法师的带领下于2012年6月2日至3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佛法中的安宁疗护“工作坊。为了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及探讨,此工作坊釆取小班制,总共有24人参加,分2天进行。

这次工作坊邀请到李荷琴医生与大家分享她对安宁疗护的心得与心声。李荷琴医生在居家疗护,照顾临终病人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开始,李医师讲解安宁疗护的缘起,因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也只能减轻患者身理上的不适,无法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病痛,安宁疗护就是填补这方面的需求,目的就是陪伴每个生命有尊严,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陪伴的过程中,陪伴者要学习感同身受病人的需要,病人的种种反应,都要学习去接受。 

课程中李医师也分享他个人行医经验,让大家深深的体会到病人受病痛所折磨时的痛苦。如何在病苦中仍然能勇敢面对人生,她勉励大家要“以苦为师,以病为师”把每一个病人当作佛菩萨的示现,他们教会我们从痛苦中体悟人生,从死亡中看到生命的价值,生命是短暂的,慧命是永远的,学佛是要了生死,脱轮回,要生死两相安。李医师比喻死亡就像毛毛虫变蝴蝶,缘生缘灭。就好比有些花只开放几天,每个人都赞赏它们,喜爱它们,把它们当作春天和希望的象征,然后它们就凋谢了,因为他们已经做完它们该做的事。所以在死神面前,我们要学习放手,要让风筝自在飞翔。“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叶”更要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 

第二天,是小组讨论。早上时时段以《欢喜看生死》这本书作为讨论,下午时分则讨论李医师的案例。学员互相分享彼此的看法,同时也学习尊重彼此想法的不同,通过分享中让学员获益良多,也对安宁疗护有更深的了解。 

短短两天的课程中,学员们听了很多生命故事分享,每个故事都让人省思,大家都深深觉得只有勇敢去面对死亡,才会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认真的活好每一天,生死就无惧,生命也将会更有活力!

报导:李云玉

1 ...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