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8-0912 【佛教徒的生死觀】系列講座

生有何乐?死又有何惧?生死这堂课,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有人从书本里寻求答案,有人从亲人的身上学习,更有人用自己的生命上课。生死,是我们毕生的学习。法鼓山弘化专案召集人果慨法师主讲的《佛教徒的生死观》系列讲座于9月8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掀开序幕,其系列讲座从生命、临终、中阴、往生,带领大众认识佛教徒的生死观。


第一场讲题:《金刚经》与生命的实相

首场讲座吸引了170位信众出席。法师以亲身为俗家老菩萨的往生处理为例,分享了透过先转往生者的观念、家属接力助念、最后呈现安详往生的经验,让会众起信。随后,进而带出『唯有生者安,往者才会安』的观念。法师从《金刚经》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带出若能时时心系于『所有的众生皆得到究竟的离苦得乐』的利他心念,事后更能保有『做了就放下』离相度生的清净心,就能很快调伏自我的烦恼。法师进而阐述三坛等施的内涵与重要,在理事无碍的境界中创造生命的价值,当生命与佛法相结合时,就能建设人间净土。最后,法师殷殷叮咛会众要天天精进诵经、拜忏、持咒、把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等功课,来克服自身累世的业力。


第二场讲题:《阿弥陀经》与如何准备人生的最后

果慨法师开场时延续金刚经的内容,稍做总结让会众从复习中收摄心念。圣严师父曾以『因缘有,要努力;自性空,不执着』开示了金刚经的精要意涵,带出在开始处理临终关怀时的关键,即是要让平时惯于执着假有的往生者先”放下”;然后陪伴、聆听、同理、适度向患者说真话,让对方有时间准备及交待后事:遗产、债务和安葬的方式、立遗嘱等,让”死者无憾,生者无争”。法师也阐述往生前四大离散时的身心变化,带出临终者种种苦受后,进一步讲解决定往生的力量──随重、随习、随念、随愿,延伸出临终关怀念佛的意义。最后,以印光大师的《临终三要》总结: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二、并为助念,三、切忌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法师以可爱版的《极乐大学留学说明会》善妙地解说了《阿弥陀经》,教育会众要以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往生净土,以六度广修福德因缘来累积往生净土的资粮,以不颠倒心来念佛至一心不乱。最后强调经教不只是用来念诵,更是生活实践的依据!


第三场讲题:《地藏经》与中阴生

法师简述地藏经的内容,带出了佛陀将众生付讬给”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佛陀在说《地藏经》的法会中,十方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都来见证。佛说『善男子!善女人!一毛一尘,一沙一谛,汝以道力,拥护是人,佛法之中,一念恭敬……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纵然是一念恭敬,请地藏也要帮助人们得到解脱。

《地藏经》其中有七品所述说的都是有关临终关怀的章节。觉知力强、领悟性高、无空间障碍、无法静止不动、还有神识却无法造业等状态的中阴生,是从死到生的过度阶段。经文提到了中阴状况、病的处理、临终关怀等的种种。中阴身又名意生身,其实是没有实体,无形的悬浮在空气中,极度不稳定,能穿墙透壁,徘徊在生前最喜欢与熟悉的地方,等待下一生的因缘去处。因此,子女应积德造福、做佛事来报亲恩。为往生者诵经助念、祈福、供养十方,回向中阴身早日往生净土或投生善道。

有会众请教捐献器官或大体一事,果慨法师藉由圣严师父的话来回应:『若在生之年已发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最后一次救度众生可以吗?』并请信众反问自己可做好心理准备来捐献。最后,法师推荐了圣严教育基金会出版的《生与死的尊严》随身书和描述中阴生的电影《苏西的世界THE LOVELY BONES》,让会众继续延伸学习。


电影分享会

电影《多桑的待办事项》是一部日本真实的临终关怀记录片,内容描述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获知患胃癌后的态度和行动。多桑辞掉做了四十年的工作后,接受医疗和洗礼之外,也把握了此生最后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他一直以”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和身边的人道别,并安然地处理十件待办事项。全剧没有太多的悲情,家人们坦然面对、支持和主角井然有序的安排生活构成了温馨和宁静的画面,展现了老人的幽默、淡定、洒脱、生死皆自在的剧情。最后的半小时是法师透过三个问题,带领大家讨论与分享心得,将感动化为行动;并落实『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放下烦恼、惜缘等态度于生活中。

在以上四场活动中,果慨法师以幽默生动的方式为大家说明四个阶段『生→ 临终→ 往生→转生』。临终关怀时的要点必须着重于打开临终者的心结,在安宁的环境、祥和的情绪之下祛除障碍往生。净身、入殓、告别仪式、出殡及葬礼都需规划妥当,避免家属心慌人乱,安稳的陪伴往生者此生最后一程。

《佛教的生死观》系列讲座及电影观赏会场场爆满,于9月12日圆满落幕。法师从《金刚经》、《阿弥陀经》、《地藏经》等经文讲解了临终关怀、往生时的身心状态、应对方式,以事扣理。叮咛大众精进做诵经、拜忏、持咒、省思等功课,以克服自身累世的业力,在生活中『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放下烦恼,与人惜缘,并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行菩萨道,过生死皆自在的人生。

报导:郭秀花 、莫泰材,整理:赵芳莹,摄影:陈善沛

20140827【禪修與心的管理】

在商场上尔虞我诈、诡谲多变的文化,让人心生厌倦。打工上班的尚且倍感压力,日理万机、运筹帷幄的企业家老板们更不在话下。

影响着员工温饱,左右着公司的发展,企业家的一个小小决定,很可能产生大大的涟漪。肩负着如斯大的责任与压力,心的管理与放松技巧成了企业家的必修课。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八位事业有成却依然热衷学习的企业家老板登访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探索如何更有效率管理心与掌握放松技巧。

法鼓山义工,Jackie菩萨除了分享以禅修的方式提高心的管理与放松的效果之余,也带来了她的同事,一位亲子教育专家来分享她在与孩童沟通方面的经验。身为教育工作者的Jeckie菩萨更分享了她把禅修运用在教育儿童上的经验。她表示上课前带领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禅修,儿童们的专注力会明显提升。

经过理论介绍兼实际体验坐禅,立禅,行禅与卧禅后,参与的八位企业家均表示明显感觉到脑袋放松和精神的恢复。

“之前参与那麽多次课程,每个讲师都以高昂的语气,兴奋的表情带领,尝试使我们一直保持着亢奋状态。而这里却让我有特别不一样的体验,今天各位都是以柔和平静的语气来分享,让我们感到祥和,温暖与宁静,是我们真正冷静下来。”结束前,一位印裔企业家和大家分享了他的体验。

全场是以英语作出分享与交流。

报导/摄影:邹委桦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禪修與心的管理 (27.08.2014)

20140829-0901【禪三】山高氣爽好修行

金马仑,一个位于彭亨州蒂蒂汪沙山脉海拔1524米高的避暑度假胜地。由于地势高,全年气候清爽凉快,温度介于摄氏15至24度。在青翠茶园、梯田花园、新鲜蔬菜园、络绎不绝旅客的闹市中,只是一街之隔却屹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三宝万佛寺。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在2014年8月29日至9月1日于清幽的三宝万佛寺举办禅三。适逢遇上国庆日公假,54位禅众把握难得的因缘上山修行。

禅,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方式。自西元三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发展成禅宗后,再传播到其他地方,如日本、韩国、越南。许多人误会禅修就等同于打坐,其实打坐只是禅修的其中一种方法。就如此次禅三,活动丰富、环环相扣、结合动静。课程内容包括禅坐、圣严师父开示、拜佛、瑜伽运动、室内外经行、早晚课等。通过禅修,除了能达到身心平衡、精神稳定之外、更能开发智慧心及慈悲心。

禅三全程以禁语进行,希望禅众能藉此机会收摄身心、专注内观。同时配合禅三,圣严师父视频主题分为『初发心』、『菩提心』、『信心』、『大精进心』及『正确的禅修态度』,向大家开示禅修的目的、态度、趣事等。

在最后一天的小组讨论及大堂分享环节时,禅众皆对有机会参与禅三调整身心作息而感到非常欢喜。大家一开始遇到的难题不外乎是妄念纷飞、昏沉易打瞌睡、腰酸脚痛等。尽管部分禅众抱病上山来,但在经过法鼓山有系统化的活动编排,动静活动的交替后,大家逐步适应、循序渐进的调整身心。

在分享过程中,有者从打坐期间感受到呼吸与肺部之间的自然律动、有者则发现原来走路除了需要脚力亦需要腰力的支撑。虽然只是观察得身体的自然反应,却也是最迈向锻炼觉照力的第一步。

禅三总护常藻法师建议大家在参加密集禅修课程之前,做好『五调』的准备: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以期进入禅堂时更快适应。常藻法师指出,禅修初期身体所经历的痛楚是必经之道,它只是反应了身体原本就阻塞不通的地方。痛,只是一种身体的感受,却不一定是苦。我们可以尝试把注意力转向在禅修方法上。若实在没办法,就练习着不以对立的心来观痛,观察它的变化,从中体会无常,有变化就有希望。

三天的禅期,只足以让我们基本调心,常藻法师鼓励大家离营后在家持续练习,并参加禅五或禅七。现代生活步伐急促、瞬息万变以致人心疲劳,禅修让我们练习回到生命的根本,擦亮心眼,拥抱活在当下的美好。

报导:赵芳莹,摄影:蔡优航

20140826【楊蓓教授心靈講座】開心窗,搭心橋

禅修的练习让我们理解到心的运作,只要不带着任何的批判,不抗拒让心处在自然的状态,就是身与心同在,我们就可以”观心 “。 这么下来,心会变得越来越细,变得更慢更精准,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的觉知能力,洞察到心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关了起来,这样我们才有办法从那里把心窗打开。

资深心理咨商督导杨蓓教授是于8月26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讲”开心窗,搭心桥” 的心灵讲座会上说,打坐禅修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心。

现任圣严教育基金会执行长的杨蓓教授表示,心窗关上是很用力,那么把心窗打开也同样需要用功,她以佛法角度来说,打开心窗搭心桥是不容易,但是这还是要做的功课,这就是 “修行”。

杨蓓教授也以一个有关她最爱吃的”麻酱面”故事,告诉大家她”观心”的禅修亲身经验,惹来大家哄堂大笑。

杨蓓教授以一个故事作为这个讲座的开场,她诉说了一个女生从小到大,抱着她坚信的一个信念,只要她以”凡是努力用功正直”就可以解决她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直到父亲患上癌症及在半年后与已经在谈婚谈论嫁的男友分手后,她突然明白原来很多事情并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特别是在生命和感情上的问题。 杨蓓教授以幽默的语气告诉大家:”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杨蓓教授以上述的故事,带出人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所期望和想象。 每个人有着自己从小到大都坚信的价值观与信念,而往往我们也总是期望人生是顺利,可是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一直以来所抱着的信念,怎么样也使不上力量来。

她说,在现实的每一天生活里,的确有许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发生。生活中许多无常的事情,无论喜欢或不,都要不断地去接受,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要接纳自己。而这个接纳自己是包括接受自己的种种情绪、脾气、习气等等,更是一种考验,特别是对于讨厌自己的人来说,这更是难。

“我们的心,也在种种的无常下,变得开始自我保护和自我逃避,于是,我们的这颗心,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一层一层关闭起来。表面上,日子好像过得比较容易点,每一天做好该做的和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实际上,我们的心是变得冷漠了,却还继续被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牵着走。”

“偶尔,情绪依然会为小小事情而泛起涟漪。心,其实是无时无刻都会在我们不自觉的情况下,不停攀缘着某些事情。关闭的心,即使有着再好的社交能力,却只是表面式的,这又如何与其他人建立长远和深刻的关系呢?关闭的心,即使身边有人,却仍然是觉得孤单的。” 说到这里,杨蓓教授再一次强调,这些过程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没有觉知心的能力。

在大约二十分钟的问答环节,现场有听众问杨蓓教授,如果自己的心打开了,但想要与对方建立关系的人没把心打开,怎么办? 杨蓓教授很坦然地告诉大家 ,心,要不要打开,在于你自己的考虑;别人的心,是他人的考虑。

杨教授再加以解说,”冷漠”不但只是不闻不问,而是完全把心关闭起来后,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在乎的心态,让人感到不舒服,而”坦然”是依然在乎,只是不把事情捉得太紧的同时,能够接纳,让人感觉舒服。最后,杨蓓教授问大家”如果没有心窗,你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来总结她两个小时的讲座。

杨蓓教授的智慧,再加上她多年修读心理学和进行辅导的经验,其自然幽默的表达方式,让现场大约 140 位听众过了个有意义的晚上。讲座会结束后,她的签书会同样得到大家热烈的反响。

报导:谢佳君,摄影:李选全

20140824 【地藏法會】學習關閉煩惱地獄之門

华人民间习俗里的鬼月──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8月24日),也是地藏王菩萨诞。在如此殊胜的这一天,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了一场地藏法会,逾百名信众及义工参与其盛,法喜充满。

监香常藻法师在开示时说,有谁能决定我们人的因果轮回?佛法告诉我们,是自己所作之业的牵引,而非民间信仰中的阎罗王所指使。大家有因缘一起来共修,就要学习《地藏经》里头教我们如何关闭地狱之门的方法,也就是让心没有烦恼,不造贪嗔痴等恶业。此外,佛陀也透过《地藏经》表扬地藏菩萨的孝道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常藻法师也说,要学习落实地藏菩萨的精神,是不能抽离日常生活的。在生活中要能够广结善缘,也要用禅修的心态来看待每一天的生活。

聆听了监香法师的开示,与会大众都能摄心诵念《地藏经》,领受其中的法义,并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尤其是近期在天灾人祸等失去生命的众生。

适逢都监果光法师来到马来西亚,法师特别在法会结束前来关怀大众。都监法师赞叹法务组义工非常尽责地把场地布置得简单又庄严。法师表示,法鼓山虽然是观音道场,不过,当年东初老人也常诵念《地藏经》。

都监法师也提起当年圣严师父带领信众去九华山朝山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信众要学习地藏菩萨发大愿的精神,也要学习《地藏经》中地藏菩萨的行仪。果光法师也勉励大众珍惜这道场的艰辛建设过程,大家一起努力弘传汉传佛教。

报导:莫泰材,摄影:方迎璋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地藏法會】(24.08.2014)

20140823 馬來西亞道場參與【國慶日誦經和祈福法會】

我们的国家马来西亚如今面临多事之秋,接二连三的不幸事件如马航MH370和MH17空难,国内的宗教、种族与政治纠纷,无不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大家都为这片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土,感到担忧与不安。

有鉴于此,马来西亚佛教咨询理事会趁着我国国庆日将近,联同国内的南传、北传和藏传佛教团体,于8月23日晚上8点在斯里兰卡佛寺 (Sri Lanka Buddhist Temple) 举办「 国庆日诵经和祈福法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是受邀的佛教团体之一,监院常藻法师和常鉴法师代表北传佛教团体带领大众念诵《心经》与《阿弥陀佛》圣号。

当天与会者包括首相署部长丹斯里佐瑟古律、马来西亚佛教咨询理事会主席王应达和斯里兰卡佛寺住持沙拉南加拉长老 (Ven B. Sri Saranankara)。当晚,三位嘉宾在各自的致词中表示了对这个国家的祝福与期许。

丹斯里佐瑟古律认为国民应该避免对宗教和种族产生偏见,为了维护各自立场而争论不休甚至攻击他人。他希望大家依循宗教指导,促进国家的团结与和谐。王应达师兄则表示爱国之情应发自心,不应流于形式,希望大众发心为我国祈福。而沙拉南加拉长老与大家分享,和平并不是向外求就能得到,更不是求天地求国家,和平其实源自我们的意念。他期许我们维持一个平衡和谐的心灵,为国家祈福,成为促成国家和平的一分子。

随后,大会进行点灯仪式,由嘉宾们燃起的点点烛光象徵在场每一位与会者对我国的深切祝福。紧接着便是南、北、藏传佛教团体带领诵经,北传经文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和常鉴法师带领念诵。当晚共有接近200人出席此次诵经和祈福法会,其中包括法鼓山义工菩萨。来自不同团体的佛弟子们齐聚一堂,在虔诚的念佛声中,祈求在三宝的加被下,我国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安乐。

报导、摄影:郭紫薇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2014國慶祈福法會】(23.08.2014)

20140821【惠敏法師講座】心的秘密~慈悲禪修之宏觀與微觀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和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携手联办一场讲座,由台湾法鼓文理学院校长惠敏法师主讲『心的秘密~慈悲禅修之宏观与微观』。此讲座假吉隆坡历史悠久的鹤鸣禅寺主办,吸引了逾百位信众,该寺住持传闻法师、常住传华法师、台湾法鼓山都监果光法师、马来西亚常住法师也一并参与盛会,更积极发问。

惠敏法师自称对爱因斯坦『e=mc2』的公式特别青睐,于是把它套在心的方程式里,成为『心=脑x众生2』。法师引用了晋译和唐译的《华严经》,指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认知。至于慈悲,法师提到了《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众生心)和三大(即体大、相大、用大),说明菩萨能够生生世世舍己而为众生,实则让人难以起信。虽然如此,法师勉励大家切勿忽视微小的『脑』量,因其加上『众生』量的累积,是可以产生巨大的『心』力。因为这个推理,法师更进一步阐明慈悲禅修的宏观是可以透视大历史的演变,其微观则可以通过脑科学而开展。

从个人、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慈悲都是非常重要的;战争就是缺乏慈悲的结果,其祸害是触目惊心的。乌克兰的内战,久久不能平息,本以为涉及的只是周边的国家,殊不知马航客机因此遭殃。诸如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化解的良方莫过于以慈悲之心,化敌为友。法师略说印度的甘地和南非的曼德拉,如何以他们慈悲的智慧,感动了他们的国家民族,从而得到和平。

对脑部有所研究的惠敏法师,分析了三重脑的演化理论,分别是生命中枢的原始脑、情绪中枢的次生脑和思考中枢的新生脑。原始脑是负责生命基础的呼吸和新陈代谢的功能;次生脑的功能在于一般的情绪宣泄,新生脑则探讨生命的奥秘,了解生命是相依相存,从而知道『无我』而发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种益乐就类似修习禅定之乐,是广、大、和无量的。大脑的全方位功能,也印证了法师所说的脑科学具有慈悲禅修的观念。

法师提到中国禅宗的牧牛图颂,印度的象,历史上重要的运输动物,包括马、驴子、骆驼,这些动物都有非常大的力量。以这些动物来比喻禅修时要调伏的心,也意味着心实则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法师更以多个影片穿越时空,让大家看见人类进化的过程,试图传达大历史的宏观和人类的有限及渺小。如浪花、水泡般的生命,何不滋养自己同体大悲的心性呢?其中最为动容的就是敦煌石窟描绘释迦牟尼佛在修菩萨道时舍身喂虎的故事,透过艺术表现,传达慈悲不忍的美德。

在问答环节后,法师慈悲为大家总结:所谓的慈悲,他自己是对应『三法印』的知足常乐(解脱道)、助人快乐(菩萨道)和寂灭最乐(涅槃道)。化敌为友,凡事要能以无我欢喜心而包容怨恨,以无常警觉心而放舍爱着。这样,慈悲心悠然而生。

报导 :陈允洁,摄影:坪坪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心的秘密】(21.08.2014)

20140818【果光法師講座】修行人的領導秘方

果光法师以六道行事,即坚守原则、充分授权、尊重他人、关怀对方、主动沟通、随时检讨,分享领导与修行之间的秘方。

法师是于8月18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马佛青总会和星洲日报联办的”修行人的领导秘方”讲座会中,分享修行人如何在管理繁琐事务的同时,又能够兼顾修行。

法师在这场约有120人出席的讲座会上说,领导者就好比带领着一群飞行的燕子群,飞在最前面的燕子所受的压力是最大的。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是要认清方向,带领大家放松身心,领导者所抱的态度是”抱愿不抱怨,有愿便有力”!后面的燕子们便跟着领导者一起飞,这样领导者与团体都会是快乐的。

法师指出,我们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然而事情的未来和结果是由诸多因缘所组成的,既然我们无法掌控,那么就随缘尽力,无所执着,不把压力放在身上。

果光法师认为无论是道场或是企业领导人,都必需清楚知道自己所领导的是什么样的团体,只有在清楚自己的团体,就能帮助这个团体,帮助他人。

果光法师以”大悲心起、人人都是领导人及修行型的组织”,推行领导人的领众理念,透过以心灵环保为核心,利他、菩提心为上首,僧俗四众一起修戒定慧,团体便能落实关怀和教育。

“无论在哪个单位领职,大家都是在修行,也在转法轮,弘扬汉传禅法, 我们要修正身口意三业行为,才能落实心灵环保。”

他说,在管理过程当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业力也不一样,所用的管理方法也不一样。而禅宗的特色也是用在领导的方法之一。禅法的化繁为简与破执着,是我们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要诀。

果光法师也分享了自己在领导学习过程中所用的禅修方法与经验。以前的他是用话头禅与念《金刚经》。在参话头的时候,不只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发现别人的问题,进而会用自己的方法对待别人,身段不够柔软。在察觉问题之后,开始用观音法门,诵《普门品》;念观音菩萨、学观音菩萨、做观音菩萨。

果光法师分享了怎么平衡慈悲与智慧,他说,把不同的方法用在修行与领导生活上。领导者以利他为先,为大众服务;放下自我,为团体的利益着想。这里面已经结合了不同的禅修方法。

“领导者在面对压力时,首先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随缘尽力,无所执着;尽力,但也随缘不要有太多的压力。遇到紧张的境界,可以提起禅修方法,把心安定下来,也可念观音菩萨。”

“放下对立的状况,慢慢的把善意散发出来。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此外,当我们领众时,也能运用默照禅的方法,时时刻刻观整体,身心放松,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用上不同的方法,把阻力化为助力,领导者所呈现的或许是慈悲示人,也或许是金刚怒目。在观照与了解对方后,才能以不同的方法帮助对方。”

他说,所谓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把禅法和生活、领导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便是修行与领导的秘方,她希望透过圣严师父提出的心灵环保观念和运动,帮助导正众人的想法,加上使用禅修的方法,人们便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处理问题,进而提升人品、人心的素质。

他指出,领众者能以心五四实践领众生活,即四要就要少欲;四福是要利他;四安必要同均;四感就是财富。

果光法师在这两小时的分享,令大家心灵满载而归。他说,若大家可以把方法用在生活或领导上,肯定受用无穷,因为修行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报导:吴演依,摄影:杨培福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果光法師分享~【修行人的領導秘方】(18.08.2014)

【修行人的领导秘方】(18.08.2014)

20140810【從心看電影心靈茶會】衝鋒陷陣Remember the Titans

『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着名、鼓舞人心的演说。他奋力为黑人争取民权,以非暴力的抗议寻求黑人民族享有平等。通过艰难的斗争与努力,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终被废除,但美国白人对黑人种种的歧视依然存在。到了70年代,美国南方白人与黑人充满纷争,黑人掀起各种抗议示威游行盼消除种族歧视,希望能争取和白人拥有同等的公民权利。而在这个混乱时期,弗吉尼亚州有一名黑人橄榄球教练却率领着混合黑人白人的球队冲锋陷阵、屡获佳绩。

法鼓山于2014年8月10日举办《从心看电影》心灵茶会中,与大众一起分享的正是以上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叙述美国历史上着名的『泰坦』球队的电影——《冲锋陷阵 Remember the Titans》。

1971年,因族群融合的政策实施下,美国弗吉尼亚州一间黑人学校被迫与一间白人学校合拼,于是这两家学校的橄榄球队必须组成史无前例的黑人白人混合球队。而原本为主教练的白人比尔,更因为这次的合拼转而为黑人教练布恩的副手。虽然这个混合球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大力反对,两位背景差距悬殊的教练,一班互不了解、年轻气盛的学生还是一起踏入集中训练营为比赛作准备。

因长期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嫌隙,让集中训练营里弥漫着对他族的冷漠,继而到来的更是许许多多的摩擦。在达到共识的两位教练坚持及悉心训练下,这一群学生逐渐跨过种族隔阂开始并肩作战。他们在球场上屡屡打破纪录冲出困境,成了球场上的常胜将军。这支在黑白教练率领下组成的混合球队,以坚毅的团结精神以及胜利的果实逐一感动市民。对橄榄球的共同热爱,让因种族歧视而分裂的城市开始重新展现融合气息。

近两小时的电影结束后,现场分成三组进行小组讨论及大堂分享,互相交流电影的观后感及当中所获得的启发。其中一位男众与大家分享,在他那有如联合国、有着不同种族外劳的公司里,因国家文化、环境不同的员工常引发不少问题。秉着『学佛就是学会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的心,他真诚关怀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让彼此建立信任,安住对方离乡背井的心,从而提升工作素质。他希望社会能如电影中的教练与球员,从个人身教做起以生命影响生命,减少种族之间的误解及促进社会和谐。

这部电影除了带出种族冲突的问题之外,更着墨团结精神的可贵。在活动结束以前,常鉴法师希望大家藉着电影所带出的讯息,抛开对所有人的刻板印象。将遇到的每一个人包括亲友在内,把大家当成初次相识的人,如婴儿清澈纯真的眼光重新练习了解、练习尊重每一个生命。如同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让每一个呼吸都是崭新的,一起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超越每一个障碍用心生活。

2014年的《从心看电影。心灵茶会》告一段落,感谢所有成就此活动的义工及菩萨。

报导:赵芳莹

20140809【佛教徒的財富觀】座談會

佛教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总是生活简朴,是钱财如粪土。甚至有的人会认为佛教徒不应赚大钱,而应该过些清贫的生活。也因此导致一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不鼓励在自己的事业上进取。然而,佛教徒真的不能赚钱吗?佛教真的是消极的,不鼓励信徒赚钱,花钱的吗?

二零一四年八月九日傍晚7七点三十分,马来西亚博大佛学会、博大佛学校友会与Nalanda佛学会,在沙登Nalanda佛学会会所联办了一场取名为『佛教财富观』的座谈会。席间邀请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以及曾任马佛青署理总会长的拿督洪祖丰居士成为座谈会的两位主讲人,并邀请了曾任理工佛学会主席的陈永净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邀请常藻法师带领出席者起立合掌唱诵三宝歌后,便直接抛出大众对佛教财富观的问题与迷思,让常藻法师率先解答。对于佛教徒是否努力赚钱,法师与洪祖丰居士的观点一致,都认为在家居士如果有能力的话,是可以以正当的手法赚取钱财的。

其中法师强调佛教徒应时刻保持着觉照,避免自己为了得到钱财而落入贪的陷阱,更期勉在家居士以自己的能力与需求来考量,不需要苦苦执着、与他人作比较。法师更为此引用了圣严法师的自在语”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谈到花钱的方式,法师建议大众时时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目的,让钱财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正面效果。总结而论,佛教徒应把钱视为善法的工具,不应该做钱的奴隶,而导致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

洪居士则提出了佛陀其实认为在家居士应该努力以正道赚钱和花钱,并认为佛教徒赚钱应该以利益大众为前提,而不应该只为一己的奢华享受。就用钱一事,洪居士认为身为佛教徒的消费者不应该去剥削他人的利益,不应占他人的便宜。消费时,就要付适当的价钱,让商家也能够欢喜得利。从中,洪居士带出了过分讨价还价的弊病。

约晚上十点,座谈会即以法师带领大众回向和大合照而圆满结束。

报导、摄影 : 邹委桦

1 ... 48 49 50 51 52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