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禮水懺得清涼  馬來西亞道場疫後首辦實體法會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8月20至21日举办【法水沁凉·慈悲三昧水忏法会】,近2000人次透过线上与实体方式同时共修的信众,以虔诚恳切的心来礼拜《慈悲三昧水忏法》,在农历七月「教孝月」为先亡报恩超荐,为亲友眷属消灾祈福。这也是道场在疫情后首次开放给义工菩萨前来参与的实体法会,从场布到善后由84人次的义工菩萨护持并成就法会。

「忏悔」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忏为印度梵文的忏摩,悔即是汉语的悔过。起始于古印度时代佛陀的教法,结合了汉字,形成了承先启后的一词,「不仅要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更要发愿接下来该怎么做,这才是忏悔真正的用意。」主法常藻法师开示,进入忏文前的【前行】有多处提到普贤菩萨的行愿与功德,由于普贤菩萨恒常不断、念念相续地忏悔身、口、意三业和教修六根清净忏悔之法,因此忏悔法门皆以普贤菩萨的行仪为榜样。忏悔也是在实践创办人圣严法师所提出的心灵环保,以观照自心、效仿菩萨的精神来利益跟我们有因缘接触的人。

监香演莲法师在每一支香开始前,会先给予大众放松或动禅的引导,藉由调和急促和紧张的呼吸,让大家能以安定的身心来纳受法益。法鼓鸣起,大殿内梵音缭绕,两序大众虔诚拜忏,祈愿涓涓法水洗涤内心尘垢,开启内心光明智慧。常藻法师说明所谓的「拜忏得清凉」不是果报消失了,而是拜忏让心变得清净了,在面对果报时却不起烦恼。在修行路上难免会跌跌撞撞,「在生起烦恼时,我们要细细地去观察自己的六根对六尘所产生颠倒和虚妄的我执」,只要心可以时刻回到佛法上,我们就可以把烦恼转为修行的资粮,也就不会随意被外境所转了。

报导:罗志豪,摄影:杨培福、陈心兰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453762438072537

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參與【線上線下千人禪修】

配合马来西亚卫塞节60周年庆,鹤鸣禅寺邀请多个佛教团体于8月7、14及21日举办【线上线下千人禅修】。南、北、藏三大传承的禅修老师指导各传承的禅法,以协助社会大众在现今动荡不安的社会,学习到相应的禅法,继而用在生活上,能够心安自在。

8月7日首先启动的北传禅修,分别由鹤鸣寺住持传闻法师,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带领,并由普照寺住持继程法师结语。

传闻法师首先介绍其禅法传承自韩国崇山禅师,也就是曹溪宗的法脉,并开宗明义说明人人皆有佛性,禅法让我们体证自性清净心。法师以身舒心安法门、禅游与坐禅来引导大众身心安定。

常藻法师接续分享每个人内心都有最珍贵的宝藏,即本性清净的佛性,但我们却穷其一生都往外寻。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生活中不断的练习活在当下,才能发现如来宝藏。

法师引用了创办人圣严师父的一句话:“把生命留在现在”。只有现在才是生命的全部,法师引导大众透过动禅与坐禅收心、摄心与安心。一般人的心常常被外境拉走,把简单的事情,多加了很多念头,散乱不安的心,致使生活一片混乱。透过身心放松、清楚每一个动作,跟自己的身心在一起,就能体验到每个当下都是圆满而美好的。

最后,常藻法师与大家分享中华禅法鼓宗,是师父结合了毕生的薰习与实修。师父继承了中国禅宗的临济宗与曹洞宗,在传统的禅宗顿悟法门中,开展出人人都能学习的层次化教学。

法师提醒大家学习禅修需要踏踏实实地调身、调息、调心。调心的层次,是从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到无心。统一心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因为还有一个“我”。修行的目标是“无心” ,也就是无我的智慧,不以自我为中心, 就不会起烦恼了。

继程法师在总结开示,提出很多人以为禅没有次第、虚幻玄妙,或不需要讲理论,其实要了解中国禅宗的时代因缘与背景,就能明白禅是化繁为简。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是融合了当时候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与智慧。“一切众生自性本净”这句话看来很简单,但它涵盖了中国佛教非常完整圆融的理论体系。只有把握禅最根本的正知见,才能从修行中得到受用,保持安定而清明的心,在定慧融合一体的运作中,体验到日日是好日。

禅众梁丽芳菩萨表示,散乱的心渐渐沉淀、凝聚,也感受到法师们但愿众生身心自在的慈悲。林赛萍菩萨则深深感受到共修的力量,也更了解原来禅修没有想象中的神秘,就在生活中。义工张峰菖菩萨则学习到要老老实实地“站好”岗位,在服务中练习消融自我。

报导:郑美强,摄影:林丽玲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422108591237922

優大佛學會傳承營  做承先啟後的輸血管

2022年7月22日至24日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佛学会19位理事前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第十八届理事传承与培训营」,特别邀请监院常藻法师担任此次营队主要讲师,在7月23日这一天带领两个课程和一个工作坊,同时也邀请了萧蕴莉居士、赖慧璇居士和杨康晖居士分享佛学会的管理和运作经验,让新任的理事们对佛法有更深的体验,对佛学会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实践佛法、弘扬佛法。

首个课程的主题是「学佛与理事承担心态」,常藻法师在课程中分享了自己最初学佛的因缘,在大学时期被学姐邀请担任佛学会主席,从一开始的抗拒到肯学习承担,法师很感恩佛菩萨引导他在这个过程中看见因缘、因果法:「现在可以承担职务,是过去众缘成就我们的,因而很珍惜为大众服务的机会」、「不是因为有能力而承担,而是因为承担而成长」。

担任课程助教,也是法青副组长的梁羽康透过「哇!悟卡」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要学佛?学佛跟我的关系?学佛之路的重要性?法师在大家的分享后,回馈提醒学佛是学习用佛的态度面对生活,把佛法视为日常用品,应用在生活中。能够把佛法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成为佛法的输血管,才能将佛法传承下去。

「你认识自己吗?」常藻法师在以「心与心的交流」为题的工作坊,带领营员们体验呼吸和引导放松,收摄身心跟自己在一起。法师说到,当我们有能力了解自己的心,就能够理解他人,生活中也容易安心。接着助教羽康再次透过不同玩法的桌游和分享讨论,带领大家认识自己和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再进一步寻找团体的大方向和价值观。过程中营员们发现自己的惯性,经常认为事情「应该」要怎样处理,但经过讨论后发现,原来很多事情没有一定要怎么样,而是随顺当下的因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团队合作中,难免遇到因为价值观不同而产生摩擦,法师也在工作坊结束前,分享觉察自己情绪感受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谈到处理情绪的方法。

在第二个课程「心灯」,常藻法师让营员们针对一整天的课程,整理思绪并写下三个学习、两个感受和一个行动,再一一进行分享。最后,法师带着营员们一起在祈愿观音面前发愿,愿把学习的内容带回佛学会,运用在理事们的承担路上。

报导/摄影:郭紫薇、赖慧璇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392209097561205&type=3

義工半日禪~當心不起煩惱,當下就是解脫

许多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都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交迭中,刚步入恢复常态的心情,面对未知的环境,确实让人不自觉的惶恐与不安,内心又难免起了一些波动。如果我们能调和自心,以禅法锻炼自我,那么也就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安定的力量了。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7月17日举办了【义工半日禅】,监院常藻法师带领45位义工,一起体验禅的自在。正忙着场布的义工叶潮新菩萨,满心喜悦的说:“感觉跟大家一起布置禅堂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共修由八式动禅开始,随后大家熟练的进入上坐前的前方便。禅坐时,法师提醒大家身体坐正,全身放松后,就不管身体的反应,只专注的用禅修方法,法师更提醒大家,修行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众生而修。经行的或慢或快,让大家练习放松身心、放下自己,只有随着大众往前走。半日禅穿插了动静两种型态,以便更能体验禅修如何在生活中用。

在经行与第二支坐香结束后,进入Q&A环节。管带娣菩萨分享因自己的健康出了状况,反而让她能在不舒服的时候用得上「四念处」的观念,既观身不净和观苦受无常,念念不忘守护着禅修的观念和方法,心才得以安定而不被疼痛影响。

法师提醒大家,要多练习当受到外境影响时,试着不与外境起对立,明了与接受它,那么心就不起烦恼。除了做到与外境不起对立,我们应当要时时练习安住身心,生活中随缘尽分、随处安心,世间人事再多变化,我们的情绪也不会轻易受波动。

定力是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当身心宁静安稳时,也能给身边的环境带来安定的力量,大家在安定的氛围中圆满了这短短的半日禅。然而禅修不是只在禅堂内和蒲团上,更应该带入日常生活中,哪怕只是当下的一念,当心不起烦恼,当下就是解脱了。

报导:陈妍杏,摄影: 杨培福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368215906627191

2022線上快樂學佛人

快乐是什么?
快乐可以是吃一餐好吃的美食,也可以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那佛教中的「快乐」和一般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学佛好像要吃素,规矩也很多,这些都是烦心事呢!这怎么会快乐呢?

许多人面对着心中无数的疑问,又深怕自己在犯规后会受到因果报应而焦虑,【快乐学佛人】可说是学佛入门非常重要的一门课,专门为解锁佛教中的「快乐」而设计。

除了解答人们常见的一些误解外,课程内容也包含了厘清佛教徒的定位、学佛的正确方向、寺院的运作和礼仪,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大家踏上安全的学佛旅程,让每一位学员能够有系统地为自己设计一份学佛的规划蓝图。唯有了解佛法的真正含义,我们才会更有信心地运用佛法处理生活中的烦恼和难关。当烦恼减轻了,我们的身心就会变得自在安定,越来越快乐。

由于疫情的关系,课程从实体转到线上。为了让学员们在各自的空间也能轻松快乐地上课,内容也经过了重新编排,从三次的全天课程变成五次的半天课程。另外,班上成立了技术小组为大家解决上线时出现的疑难杂症,同时也为各小组记录了珍贵的小组时光。开课前,班上的悦众及13位关怀员一起参与了线上悦众培训课程,由信众教育院的法师指导与分享,希望在线上也能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位学员。虽然没有一起在课堂上欢聚,也没有一起场布和善后,班上的气氛卻一点也不输实体,每当授课法师及主持人抛出问题时,学员们总会非常给力地提供回应,这大概就是法师、班级悦众及关怀员们的热忱与用心感染了大众的结果。

【快乐学佛人】课程的结束迎来了76位顺利结业的学员。这也意味着每一位菩萨的学佛之路正式开启。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愿我们都能够好好学习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行为,提起内心的力量,建立一个欢喜自在的人生。

报导:伍椸洁,摄影:线上快乐学佛人技术小组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226864957428954

2022悅眾課程—求同存異共同成長

时隔两年多之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护法会成员们在2022年4月16日这天回到道场参加悦众课程,大家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相聚时光。当天约有30多位悦众带着雀跃及感恩的心回来上课。

课程由一个破冰游戏揭开序幕,主持人让大家玩「当我们同在一起」的游戏,请大家以拍手来代替歌词中的关键字,在字数和节奏的变换当中挑战每个人的专注力和团队精神。

接着,悦众们观看师父的开示影片,稍后监院常藻法师也以连线的方式和大家重新厘清师父开示的重点。

师父谈到法鼓山的活动虽繁多,但目的都相同,那就是达到教育及关怀的功能,这也包括了内部成员的成长。在我们办这些活动的时候,难免会面对阻扰、困难、挫折,这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及性格,而每一个团体也都有各自的性质及风格,因此师父教导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如实的承认「我有挫折感」,并以耐心来处理。

师父也表示只要我们有心理准备,我们就不会当它是挫折,只要我们接受它,我们就会升起欢喜心,因为那代表着自我成长、成就感及增长菩提心的力量。

师父鼓励大家不要在任何困难前面投降,而是越挫越勇,绕过困难,解决困难,凝聚新的局面,让我们不断的成长。

另外,悦众们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有比较资深的悦众,也有比较资浅的悦众,如何达到一个平衡,需要大家的努力。师父吁请大家珍惜这个工作环境,尽量在同一个环境下学习并成长,并以此来提升彼此的品格。

对于比较喜欢尝试新环境的菩萨,师父勉励说不断流动可能看来比较多姿多彩,但却缺乏稳定与安定。

至于比较资深的悦众,师父则建议不要一直留恋过去,应该学习成长,并吸收新的专业知识、观念及方法,转化成帮助大家及团体成长的养分。师父强调虽然道场的理念不会改变,但是方法是可以不断求新的。

以挫折感和成长为题,悦众们进入小组并且展开热烈的讨论及脑力激荡,各组把集结到的意见在大堂分享。分享过后,由监院法师回应大家的意见。法师说道场是集体创作的空间,因此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不完美才能让我们有生命力,并继续寻找答案,往外走出自己的路,往内则是练习着调心。

监院法师表示往内观是观呼吸,而往外观是观无常及观因缘。法师以师父为例子,师父的一生便是从挫折困顿中走出来的,并曾经说过“即使环境是困难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即使身体被困着,但是我的心可以打太极拳”。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去寻找方法,然后帮助有缘的众生一起离苦得乐,如此发愿能让我们更有力量借境调心。

最后,大家以一张难得的现场大合照作为今天课程的结尾及纪念,并期许下一次的相聚。

报导:李美芳,摄影:纪月红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147568352025282

【大菩提心】繼程法師內部關懷講座

从2020年3月18日行动管制令至今,许多义工菩萨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没回到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了。疫情改变了大家的生活常态,需要花更多时间照顾工作、家庭、健康、经济来源等,当初护持道场活动的热忱,渐渐淡了;在道场处理事务时,因遇到困难而起了退心。这些的起起伏伏要如何面对呢?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很荣幸地邀请了刚获颁法鼓山文理学院荣誉宗教博士学位的道场顾问继程法师,在4月8日晚上8点,以法鼓山2022的年度主题【大菩提心】为题,来关怀义工菩萨们。当晚,线上共有180位义工菩萨聆听这场内部关怀讲座会,其中包括80位来自新加坡护法会的法师及义工菩萨;现场也有60位义工菩萨出席实体讲座。

继程法师说我们非常的幸福,每年的春节都可以收到圣严师父的年度主题祝福语和教诲。接着法师从「发菩提心容易,发长远心难」契入,表示有些人发了菩提心或成佛的心,可是一段时间后却忘了;也有一些人发了菩提心,开始用功一段时间后,发现用功修行太难了,慢慢的菩提心被消磨掉了,然后起了退失心。

经典和禅宗常提到「不忘初心」。所谓的初心,就是我们起的第一个念,很想要做某事情的心。发菩提心,则是发【四弘誓愿】的信愿 ,也是大乘佛教普遍的一种愿力。如果我们发的菩提心是初心,也不理解【四弘誓愿】,便没有后续的力量;虽然每天唱诵,可是,慢慢的这唱诵也变成了例行公事。这样不表示没有用处,只是它的力量不够,没有后续的作用。

法师鼓励我们要常提醒自己 :「佛法这么好,我学佛好不好?我有没有把佛学好?」我们常觉得力量不够,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佛学好。我们的发心应该要往内扎根。法师以进一步讲解如何缘【四圣谛】发【四弘誓愿】。因为我们知道和感受了苦,即是内心的不安和烦恼,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因为我们知道众生和自己一样都有不安和烦恼,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要怎样不让这些不安和烦恼延续下去,如何帮助众生及分享佛法给他们?我们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要断烦恼,离苦得乐,我们要修学【八正道】,因此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最后法师表示,2022年度主题【大菩提心】在这后疫情时代是非常贴切的。在疫情期间,我们知道和感受了内心的不安和烦恼。这是一个让我们很好的检视自己是否有学习和受用于佛法的好之契机,从而发【大菩提心】,让更多人可以得到佛法的受用。

报导:符祥伦,摄影:陈心兰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147367535378697

【轉危機為轉機——漢傳禪法之妙用】繼程法師講座會

「禅没有教我们做什么,而是让我们的心知道要做什么。」4月9日下午两点,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很荣幸邀请到继程法师,以「转危机为转机——汉传禅法之妙用」为题,为大众开示。线上吸引了421人聆听这场讲座,现场也有大约50位义工菩萨共沾法益。

面对这后疫情的时代,我们要如何从无常变化的过程里将生活中遇到的危机化为转机?法师表示,疫情训练了我们如何把很多事情简化,时间在流动的过程所不断经历的变化,不管是大小,都会为人们带来一些改变。大的变化让我们产生警觉的心;小的变化,乃至于潜在所看不到的因缘也一样的存在。用功的人会明白这些无常变化是正常的,因为那即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法则,因此修行人在一切现象中不为所动。而这些因缘生灭是环环相扣,流动不已的。

禅修不能改变外在的环境,但能转化我们的心。法师提醒大众,疫情虽让我们被动的随顺和适应外在的变化,但我们能转被动为主动,比如把被动的闭关转为主动的让自己调身、调心。自在来自于心能够自主,禅修的方法能让我们提起心力,扩大心灵的空间。

随后法师也说明,我们共住的世间是在四个维度里,也就是三度的空间加上时间。心灵的修养到什么层次,我们就会与哪一个维度相应。透过修行,我们了解到心灵的空间越大,层次越不一样,我们的烦恼就会越少。因为从进入初禅到三禅的离喜妙乐,已经没有了负面的心所法。一切唯心造,因此我们心的状态是怎样的境界,所显现出来的世界就会不一样。我们会感觉到世间的不平,是因为我们没有处在更广阔的空间来看待此世间的变化,倘若我们能有像佛心那样的角度来面对现在的处境时,我们心灵的空间也会因此而开阔。

法师最后总结,禅是定慧一体,是我们的心本然性具足的功能。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透过禅修的方法逐步清理内在的负能量,空间多了,心安定、清明了,我们就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去面对与处理世间的变化,最后把它放下。

报导:林洄如、摄影:杨培福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082620475186737

【心轉、念轉、世界轉】線上工作坊圓滿——探討心不隨境轉的智慧

在疫情时代,我们往往希望生活里只有幸福,没有痛苦;只要平顺,不要坎坷。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如此。既然痛苦已经莅临我们的生命里,就让我们好好地面对它。

我们无法完全改变事件的发生,却能改变事情对我们内在的影响。因此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2022年1月至3月开办了【心转、念转、世界转】线上活动。一共有149位菩萨参与此为期三堂课的线上工作坊,学习自我觉察与安顿。三堂课分别以「觉察的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身处变化中的我」为题。

除了法师在授课中引导学员如何以佛法的观念来看待,点出我们经常落入的盲点,如何成为烦恼不断轮回的模式,每堂课也都有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将学习到的观念落实到生活中。学员透过彼此分享实践过程的经验,以及从小组互动交流中,得到了抒发与疗愈。

不顺心的经历让我们的内在有许多的情绪。有些情绪会让我们不舒服,而我们可能选择不去看它。但负向情绪的产生反而需要我们去关注和理解。因为情绪有助于我们去生存、适应和成长。因此自我觉察就是人生改变的起点。第一堂课引导学员如实的清楚觉照当下,从中体会到念头与情绪的本质都是生灭的,也就是不长久的。任何感受生起,只要看着,一切都会过去。

修炼最困难的是日常,而觉察练习最好的机会也是日常。学员从工作坊中学习到,当我们允许自己看见情绪的存在,才能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创造一个与过去不同的生活模式。情绪犹如小孩哭闹,不花力气去解决它,而是关注与陪伴并拥抱它。当情绪被看见了,它就会依着自己的步调离开。唯有接纳,才能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情绪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觉察情绪背后的念头。我们往往对于情绪带给我们的讯息不感好奇,而只想解决情绪。第二堂课探讨在我们接触外境而有起心动念之前,是否有选择权?课程中谈到心不随境转的方法,从无明触转为明触。头脑的想法多来自于我们人生过往的经历,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因此聚焦在事项上会促使我们落入评断,修行则让我们学习把焦点放在内心的运作,从觉察中安定身心。

第三堂课从八风吹不动来探讨我们的心,如何受环境影响。身心变化的来来去去,不必把它当成「我」。学员在课程中互相分享如何看着自己的身心反应,而不要习惯性起反应。虽然不容易做到,但从互相分享中也有了互相鼓励和扶持的力量。

课程中不断的强调:生命就在当下。人最可贵的地方是观照和反思我们可以为每一个当下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为生命做出一个新的诠释。人生的可贵并不在于完美,而在于体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活在当下不是毫无念头,而是清楚觉知,不被念头带着乱跑;活在当下不是毫无情绪,而是清楚生灭,有能力与它们共处。这就是生活中的禅修,不是打压、争持,而是清楚觉知,练习拥抱与转化,在人生路上在每个当下做出增长慈悲与智慧的选择。

报导:陈佩琪,摄影:课程组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053842418064543

2022學佛五講開課——帶您進入深廣實修的學佛之旅

创办人圣严师父曾说:「佛法那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法的正见,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继续线上开办【学佛五讲】课程,并于3月10日开课。疫情期间虽然无法进行实体课程,可是却创造了不一样的因缘让其他州属和海外的学员共同在线上学习。

常施法师在第一堂课向114名新生和复课生介绍了【学佛五讲】的课程架构以及内容,并说明课程的编排是由广到深,再到生活和实修的层面,帮助学员实践解行并重的学习。法师说,【学佛五讲】的课程犹如一张学习地图,只要我们看熟了,在学习路上就不容易迷路。对于复课生,法师也鼓励大家要经常对照及确认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初衷。如果是正确的,应提起学习的信心;反之,就要找出原因并作出调整。

课程班长颜秀佩菩萨指出,这是第一次上【学佛五讲】课程,希望透过课程和大家共同学习,并请同学们多多指教。江燕婷菩萨和13岁及11岁的孩子一起上课,以课程作为凝聚一家人的亲子活动。

最后常施法师以圣严师父的学习经历和信念,鼓励大家在24堂课里锲而不舍地努力,走上信佛、学佛的生命之旅。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将在明日3月17日进行【学佛五讲】第二堂课,现在仍然开放报名至下周四3月24日,欢迎前往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的网站 www.ddmmy.org了解活动详情和报名参与。

报导:赖慧璇,摄影:课程组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5008480402600745

1 ... 12 13 14 15 16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