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半日禪】報導

2022年11月6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跨别3年,首次举办实体英文半日禅,共有18位菩萨和8位义工共聚参与,大家都非常珍惜可以在宁静庄严的大殿精进共修的难得因缘。

活动从八式动禅,也就是感受身体动作变化开始,慢慢进入到更细的觉察心念的禅坐。在经行时候,传来法师温柔坚定的声音:「be present……now」, 引领着学员放下头脑惯性思维过去和未来的杂念,只专注觉受每个当下,清楚脚下的动作。

除了禅坐,学员们也有机会体验拜佛,了解到拜佛不仅是感恩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的悲愿与用心,让我们有机会学习生活化的禅法,也能借助拜佛的每个动作,练习禅修的方法「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在活动结束之前的交流中,很多学员纷纷表示,回到实体共修比起个人在家修行的感觉很是不同,大殿中宁静的禅修氛围对自己专注和摄心很有帮助。

一些学员在打坐时,面对昏沉的情况,总护常寂法师鼓励他们可以先从调和日常生活作息开始做出改善。另一位学员坦露自己是个执念很重的人,在打坐的时候,这份执念更是清楚显现,不知该如何是好,法师欣赏该名学员有这样的觉察,鼓励他继续练习回到方法。一位年轻学员发现自己会对未事先发布打坐时间表,而感到焦虑、不安、不习惯,法师勉励他让打坐来帮助自己练习活在每个当下,与当下无关的事,都练习回到方法上。

法师表示,禅修的练习就是在不断地锻炼我们的心,回到当下,做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外境带着走,在悔恨过去与焦虑未来之间不断轮回。学员们表示在这次的共修中收获满满,期待下一次的实体共修。

最后,学员们不忘善用午斋时间,练习吃饭禅。半日禅在午斋之后就圆满结束。

报导:王书卿,摄影:方顺才

悅眾傳承共識營~在最樸實的共修中,累積修行的力量

一首《感恩》开启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为即将上任与卸任的护法会悦众所举办的【悦众传承共识营】。52位护法悦众在监院常藻法师与现任新任召委团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各自在护法的路上所扮演的角色,共同商议解决小组问题的对策及在「即时作画」的活动中,体验佛法与禅法的妙用,为承担的路上增添一份互助的动力!

疫情后,许多团体都面临义工流失的情况,监院常藻法师以1991农禅寺的行事历分享到,1989年法鼓山在创建的初期,要从一个寺院变成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时,是一件多么浩瀚的事,当时也面对了不少人员的去留。法师表示,人的去留是正常的,也只是事项上呈现的「果」,而我们更需要在「因」上努力,透过朴实的共修活动,接引更多有相同悲愿的人,共同累积修行的力量。

圣严师父在关怀悦众的一段音频中表示,师父知道大家都很辛苦,在摸索中成长,在痛苦中前进。这段话让护法会悦众们感到备受关怀,同时也明白这份辛苦让我们有机会体验什么是道心。只要有人聚在一起,一定会有摩擦、矛盾与问题,这是正常的,毕竟我们还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对这些差异时,重点是我们可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继续做成就大众的事,而非因为这些差异而退失了那份当初想要护法的初心。

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各个小组有机会聆听其他小组在营运时所面对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赫然发现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自己并不孤单,而大家也在群策群力地寻找解决方案。

贴心的召委团也让悦众们有机会体验「即时作画」的乐趣,每组在限时内轮流在其他组员的画作上作画。过程中悦众们发现:面对不可预计的因缘时,放下不必要的担忧与顾虑,做就对了;只要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就能创造出独特的景象,学会欣赏众缘和合的成就。

最后,监院法师鼓励悦众们在承担的过程中,别忘了自己也是学佛者,可多以学员的身份参与道场举办的大小共修活动,在最朴实的共修中,累积修行的力量。

报导/摄影:文宣组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2870793032504&type=3

馬大佛學會茶禪體驗報導

茶席禅语有一句话:「逢花打花,逢月打月」是指遇见了花就好好欣赏这朵花,遇见了月就好好欣赏这轮明月。生活本身即是修行,如实接受每一次的相遇,即能好好专注并享受当下。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应邀于2022年10月21日来到马大佛学会,以「静·净·境」茶席帶领38位在籍马大生,透过品茶来体验当下的力量。此茶席的主轴是:当我们让自己拥有片刻的时间「静」下来,心才有空间享有清「净」,进而清净的「境」界自然有机会显现。

茶席布置能帮助茶主与茶客进入优雅和静的茶世界。当天的茶席主题色调为中式绿植插花、石子与郑英杰老师的墨宝等作为席垫,展现了朴实之美。大专生们进入茶席后,也拿起了手机随手拍下眼前的一幕,作为生活记录,眼前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如此新奇、美而和谐。

茶会开始前,茶主先静心沉淀。舒缓放松的氛围慢慢弥漫开来,大专生也随之闭上眼睛,享受当下的宁静。品茶是一种心境。每一个人所体会的茶汤滋味都不一样。不约而同的是大专生都感受到味蕾变得更敏锐了。因此茶席让大家学习用感官看到美、听到美、尝到美、闻到美的滋味,让生活的美好踏实体现于生活中。出席者体验到,所谓的美就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觉察感受的空间。

文山包种茶为当日的茶品,香气清幽似花香、甘醇滑润、茶汤呈亮丽的绿黄色,大家透过静心品茶,体验每一口茶都蕴含了看不见许多人的努力。大专生问茶主:「什么是茶禅?」茶主分享其实禅並不是什么特別的境界,修行就是一心一意的喝茶、一心一意的吃饭、一心一意的穿衣,投入于生活当中的一切面向,全神贯注做当下正在做的事。

行住坐卧皆是修行,踏实欣赏花朵的美好、感受月亮的清净与美、茶汤的清新与醇甜,从茶禅的体验,得以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

报导:陈佩琪            摄影:课程组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2850726367844&type=3

實體與線上禪一活動報導~全然接受當下的因緣

10月16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首次举办的实体与线上(Hybrid)禅一,活动吸引了56位实体与4位线上参与的学员。

疫情两年多来,所有的禅修活动都在线上进行;故自行动管制令开放后,此是首次以实体与线上结合(hybrid)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内容包含八式动禅、禅坐、经行、瑜伽运动、法师的开示与线上线下互动的Q&A环节。

总护演莲法师鼓励禅众以一颗度假的心情,来好好的体验一整天的流程。放松但是不放逸,以精进与安忍去体验身体感觉的变化与不断练习回到禅修的方法。

这次的活动,有一半的学员是第一次参与一整天的禅修活动。当中有位线上的学员刚好确诊新冠肺炎第三天,她不但没临时退出,还依然随着流程参与大众自行居家用功。她表示体验到“真正的放松不是靠想象的,而是去体验”很受益。

另外两位第一次参与实体禅一的学员则分享,一整天的流程里,感觉好像在往自己的极限推,训练个人的耐力与安忍的程度。

许多学员因为日常生活作息繁忙,打坐时身体的疲累频频出现而陷入昏沉的情况,法师勉励大家不要气馁,全然接受当下自己的状态,然后继续回到放松与数息的方法上,这就是不断回到方法的一个练习。

实体与线上的禅修氛围有很大的差别,赞叹学员居家线上用功的不容易。最后总护法师勉励大众,像圣严师父在影片开示时所说;“修行是细水长流的,需要时时回到初发心”。所谓的“初发心”是当初发愿想要离苦得乐的那颗精进心。当我们不断地练习而从中有所体会与感受到受用时,那股继续往前修行的信心就会产生。

最后,法师带领全体义工团队与线上线下学员们以礼佛三拜及感恩众因缘的成就来结束当天的活动。
报导:林洄如      摄影:文宣组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1155213204062&type=3

馬大佛學會理事參訪~欣賞承擔路上的風景


秉持着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 “让每个踏进法鼓山道场的人都能有所收获”的理念,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欢迎各界人士与团体的到来。10月13日上午,迎来了14位来自马大佛学会即将上任与卸任的理事,演莲法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分享只要有人实践佛法和法鼓山的理念,那里就是法鼓山。除了认识禅悦境教的硬体设施,理事们也有机会体验托水钵,并与法师进行对话交流。

适逢马大佛学会理事新旧交替的日子,后疫情时代承担理事的大专生,犹如新手一般,从以往参与的线上活动逐渐转为目前要承办的实体活动,缺乏举办实体活动经验与觉得自己是初学佛者,难免让新任理事们感到压力、紧张与害怕。

监院常藻法师非常理解理事们的不容易,用自身的经历勉力他们不要害怕自己学佛不够久、不要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愿意珍惜此因缘去成长与锻炼自己,练习在过程中觉察自己身心的状况与烦恼的起伏及如何一点一滴地用上佛法。法师表示,虽然佛教的法门众多,但是禅修却是培养觉照力的基础,也是深入体验佛法的基石。法师鼓励大家把握这份难得的承担因缘,练习将“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落实在生活中,协助在忙碌的大专生涯中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

就如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大殿中,出自《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承担的路上我们无法决定会遇到些什么突发事件,承办的活动会有多少人的参与,但是只要我们能不断地练习在处理事情时,少一些去想自己的利害得失,放下自己的喜欢与否,同时体恤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爱生气的人,只是被烦恼捆绑了。如此,必能接引相应的人,让他们继续留下来学习与成长。

在演明法师的引导与带领下,理事们也透过托水钵初步体验了禅修的要领“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过程中不断练习觉察自己身体松紧的状态,觉照自己念头纷飞的处境。具备善根的理事们,不忘法师的叮咛,回到感受自己的每一步,而非专注碗里水的多寡。这个活动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身心清楚放松。

本次的参访也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结束,期许这次的参访能为这批佛学会理事们加油打气!

摄影与报导/文宣组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0492763270307&type=3

攝影說明會~卡嚓卡嚓中的覺照力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2022年10月2日上午9点至10点30分举办【摄影说明会】。12位在幕后默默付出的摄影义工相聚一堂,共同分享摄影的重要性,讨论如何让摄影的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及如何将佛法与禅法落实在摄影的任务当中。

监院常藻法师感激所有摄影义工们这些日子的付出,拍摄了不少动人的照片,无形中也接引了许多人来认识法鼓山这个团体,来这里学习佛法与禅法。法师表示,摄影义工就像一个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承者,亦是弘法人员,其将每个活动的内涵,透过照片乃至影像的方式记录传播。就像圣严师父虽然圆寂了十余年,但是网络上,师父生前到各国弘法的影片仍在无限地传播,接引着有缘的众生来学习佛法与禅修,提升他们的生命品质。

此外,在执行摄影任务时,也是义工们练习觉照力的契机。拍摄照片时,不仅要觉照自己的身心状态,练习放松自己的身心,更是要觉照当下的整体环境,清楚活动的流程,捕捉每个值得留下的瞬间做记录。法师也补充道,义工也能够透过摄影练习放下自己的惯性、偏爱等,心中只需专注在要如何用照片记录好这个活动即可。

过程中,摄影义工也将这期间所面对的困难及困惑提出,资深义工们不吝与大家分享经验,理清每次摄影要把握的大原则,大家一来一回热烈地参与讨论,让整个说明会的内容更加充实完整。期许此次的说明会能让日后摄影的运作更加有系统,也能让摄影与学佛融为一体。

报导与摄影:文宣组

不分男女老少,生活總有煩惱~讓禪修為你解套

阔别了3年,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9月18及25日,首次在疫情后举办实体初级禅训班,授课法师为常寂法师与演奉法师,共吸引了98名学员参与,结业的有74名,跨越的年龄层非常广泛,最年长的学员是71岁,最年轻的则是13岁,可见我们不管什么年龄层,都可以經由学习禅修来疏导、面对困难。

虽然政府放宽了对应新冠病毒的SOP,但由于疫情尚未正式结束,大家都戴上口罩参与活动。两天的课程非常充实,涵盖行、住、坐、卧4种形态的禅修方法。两位法师除了教导各种禅修的姿势,更循循善诱地指导关于禅修的正确心态以及功能。

其中吃饭禅让许多学员印象深刻。“从没试过吃饭吃得这么慢,原来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味道!”更有人表示,吃饭禅让他发现自己贪念很强,口中的食物还没吞下,就不由自主地去夹更多的食物往嘴里送。

演奉法师开示生活中禅修的4个原则:1.身心放松、2.身心合一、3.心口一致、4.四它。法师以被老板骂为例子,教导大家不要对抗,要放松自己,观察自己紧绷的地方,如果还有能够做得更好的地方就去处理,把心思专注在处理的工作上,而不是情绪。心口一致并非冲动脱口而出,而是先想想所说的和当下的主题是否有关,能否利益大家才说出来。最后的四它: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面对了问题,不要用情绪去对抗,接受这个被骂的事实,配合老板的要求,尽自己的能力处理它后就要放下了。

常寂法师在结语中,以圣严师父的比喻 “像每天将衣服熨得整整齐齐的再穿出门一样,我们每天都要定时打坐,调和自己的身心” 来劝勉大家在回家后要不断地练习方法, 因为方法不是特效药,而是细水长流地,宁愿短,不要断,逐渐地帮助自己减轻烦恼。

报导:张峰菖,摄影:叶丽芹、李锦成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
1.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6663283653255&type=3
2.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7936783525905&type=3

導覽培訓~實踐佛法,接引眾生

因应MCO之后道场重新开放,越来越多民众的参访需要,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秉承圣严师父的叮咛:「入宝山莫空手而回」,举办疫后的第一场导览培训。2022年9月11日,来自不同组别的28位菩萨出席了长达2个半小时的培训。

监院法师勉励学员带着归零的心态来学习,借着导览的职务,重新省思生命的意义、修行的目的,并从圣严师父提出的大方向中,重新思维身为弟子的我们可以如何体现法鼓山的教法与精神意涵;体验及重新思索法鼓山的道风和种种做法,如何协助我们在修学的路上体验法义。

圣严师父说过,踏入法鼓山的每个人都是接受教育者,也同时成为教育传播者。师父希望到法鼓山道场参访的过程会是一个薰习佛法的过程,因此导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参访者介绍法鼓山,更重要的是接引大众来修行。导览员透过把佛法用在自己生命当中,而成为佛法法义内涵的输血管。监院法师也勉励,在练习成为导览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压力,但只要尽心尽力,压力反而能让佛法内化,促使个人的成长,此时法义的内涵就自然流露了。

负责培训的常施法师也鼓励身为第一线接引民众来学佛的导览员,不要把导览过程当成一个工作;而是透过自身的身口意威仪来传递法鼓山的理念和圣严师父的教法。导览的职务结合了个人平日修行与善巧地因应大众需求的方法,在面对导览过程中各种因缘的变化,导览员如何妥善地照顾好参访者,并且呈现出法鼓家风,这都是让导览员体验与练习消融自我的最佳途径!只要有足够的练习,法师坚信导览员们可以在错误中发现学习的因缘,在同理与明白众生之间的差异时,不忘与众生结缘,在学佛路上快速的成长。


报导:王书卿,摄影:方顺才

疫過境遷系列二總報導

疫过境迁”系列二工作坊——【心的距离,决定新的距离】线上工作坊于8月14日结业啦!共有128位菩萨参与了此系列的学习。

系列 二《心的距离,决定新的距离》共有四堂课,本系列围绕着人际关系,主题分别为“从我到我们”、“超越天秤的平衡 ”、“有同有异之进退”、“心与心的零距离” ,协助学员们循序渐进地从觉察自己、照顾好自己,进而在人我互动中不存对立心、懂得尊重他人,最后做到无我的关怀。

从四月到八月,大家近每月一次在云端相见,经由与组员、关怀员的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许多学员也善用“课后321”的工具,整理自己的学习,并在生活中落实行动。

工作坊中,通过常藻法师的主题分享,学员们有机会去思考自己如何看待人际关系,从中觉察自己的惯性与期待。冲突、不满和痛苦,究竟是对方给的?还是自己的内心上演的“独角戏”呢?法师也提到,其实每个人都有慈悲和智慧,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给”的。

而在最后一堂课——【心与心的零距离】中,学员们除了学习如何关怀他人,也更了解自己自己希望如何被关怀。常藻法师分享到,关怀,不是一件因为责任或者他人在做,所以我也做的事;更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修养与内涵。一颗真心、活在当下的心,能够给予他人所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就是关怀。通过关怀他人,渐渐学习放下自我。因此, “关怀”是众生成就我们放下自我中心,也就是无我的修炼。

法师也分享如何以“默照”来经营人际关系。默,即个人不起反应、不因他人外在因素,而让内心受影响;而“照”,则是自我觉照。接受自己也有需求,但是学会分辨,这是自己的需求还是他人的需求?否则,在关系互动之中,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而不是真正来自他人的声音。透过清楚而不带着个人需求的觉察,心就不会随着外境而起起伏伏。

除了法师的分享,学员们也通过小组游戏,互相猜猜彼此最喜爱的关怀方式,从中看见原来自己想要的与他人不同,他人看见的与自己所以为的也不一样。我们往往因为与亲人过于熟悉,而忘记对方也是一个会随着因缘变化的个体,需求也会随之改变。最后,主持人也请学员和亲近的人一同进行这个“爱的功课”,让彼此可以有机会更了解彼此,达到“心与心的零距离”。

报导:王静涵,截图:技术组

吉隆坡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學佛班參訪馬來西亞道場

2022年8月27日吉隆坡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佛班在讲师的陪同下前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参访。26位参访者前来的目的各不相同,有者想接触不同体系的佛教;有者想了解法鼓山的理念与精神;有者纯粹好奇法鼓山是什么样的一个道场。

常寂法师致欢迎词之际介绍了法鼓山的理念及名字的含义。理念即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学佛未必需要把整部经读懂,只要懂一句,就能少一些烦恼,甚至受用一生。法鼓山为此把佛法深入浅出地化成日常用语,让更多人能落实在生活并达到身心平安、健康以及快乐,而分享佛法犹如敲响佛法的鼓,让听到法音的人受惠。

导览菩萨接着带领同学们参观及介绍道场的境教和设计理念,让同学们对法鼓山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体验法鼓山的宝”环节中,每个人分得四颗葡萄干。主持人边发问边引导大家体验整个享用葡萄干的过程。我们很常会用惯性去咀嚼,而无法觉察到食物的变化,如触觉、大小、味道。甚至有时用同样的方式去吃,变化和体验也会不一样。

佛曲分享环节,法青们分享了《眼前当下》与《和心在一起》这两首创作佛曲。聆听的过程中,主持人鼓励大家多留意歌词的含义。大家都在轻松音乐的环绕下,专注的熏习佛法。

最后,监院常藻法师也在总结开示叮咛大家不只在法鼓山挖宝,而是在佛法僧中挖宝,毕竟我们都是向三宝学习。另外,佛法主要存在的目的是助人解决苦跟烦恼,还有成佛。成佛就是有能力让自己成为没有烦恼的人,进而帮助每个人没有烦恼。法师也分享每个当下都是由很多变化组成的,所以是无常的。因为无常,生命才更有希望。

罗泓杨菩萨对此开示印象深刻,也很认同佛法离开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周依琳菩萨对于 “无常”的体悟是世界瞬息万变,如果把心停留在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痛苦,这也是一种执着。只要时时刻刻感恩每一个当下,便是自在。符诗绮则最喜欢 “念观音、求观音、学观音、做观音”。她感受观音菩萨慈悲力量无边,心里觉得很喜悦安乐。周佩圻透过《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解到生活中若因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心”就“住”在里面。因为耿耿于怀,心无法与当下的时间并行,这也是烦恼的源头。因此不应太在意别人的恶语。

最后大家以大合照、赠送结缘品及享用午斋结束了此次参访。

报导:庄伟铭,摄影:法青组

欲查看更多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475737902541657&type=3

1 ... 11 12 13 14 15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