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威大學佛學會理事傳承培訓營

双威大学佛学会于2022年12月16日至12月18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理事传承培训营,共有17位上届和新届执委参与。整体课程设计以实务运作、管理传承交流为主轴,让新任理事更加清楚了解佛学会执委所应具备的心态、观念和努力的方向。

此次营队邀请了演明法师带领两个课程:「佛法在日常生活之实践--什么是禅?」及「如何用佛法解决困难或逆境?」此外,也邀请了居士讲师分享「领袖观念」和「有效会议及行政运作」等课程主题。

首个课程「什么是禅」,法师解释「禅」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现在正在做什么,心就放在当下,不想过去、不想未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念头。法师藉此厘清许多人对于禅修的误解,以为禅修和生活是分开的,但其实禅修不局限于打坐而已,平日的行住坐卧和语默动静都可以是我们练习禅修的着力点,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稳,并得到智慧与慈悲的开发。法师也强调若没有把禅修的方法融入生活中,它将仅是一种学说而不是实用的禅法。

另外,法师也提到在生活里练习禅修要掌握的两个原则:「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和「一时一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把自己拉回到当下:说话时,知道在说什么;吃饭时,不胡思乱想、东张西望,而是细细咀嚼;每走一步路都清清楚楚,踏踏实实,知道自己步伐的轻重和所前往的方向。

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同学提问:“Why do we have to bring ourselves back to the present moment? ” 法师透过提问引导对方去思考和体验,把自己拉回到当下时,身心会有什么变化和感受?进入了宝山当然不可空手而回,法师鼓励大家可以藉由这三天两夜的时间去体验随时随地保持心念回到当下的状态,如此一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最后一天的课程演明法师简单说明打坐时该注意的事项(环境、服装、时间和打坐的用具)、辅助坐姿、坐前和坐后需要的运动、前方便及按摩。接着放松大家一同体验了十分钟的禅坐,学习让习惯向外发散的心拉回到当下。虽然是首次的打坐体验,但教室里的氛围却非常安定。

接着「如何用佛法解决困难或逆境?」环节中,法师先是以开放提问的方式切入,分享如何在筹办活动时,利用佛法的智慧自利利他,减除心理上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圣严师父的影片中提到:「情绪的反应从观念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的。若观念改变,苦的事实便不存在。」虽然观念上清楚知道,但却还是会因为外境而产生一些情绪。法师也藉此因缘分享「四它」的观念,鼓励大家遇到挫折的时候,学习心平气和地面对、接受、处理和放下,因为任何事本来都在无常变化中。法师提到可以藉念佛、诵经、唱诵和打坐等方法,让心有安置处,又或是为自己设下定课,会帮助自己比较容易觉察心念的起伏。

活动圆满前,法师带领大家一起发愿回向。也期许大家可以把正确的禅修观念带回去与家人及朋友分享。每天也可以抽一小段的时间练习,因为只有自己在佛法、禅法中受益,才有办法对三宝产生信心,也才能将佛法的好一直传承下去。

寺院的启建是为了成就大众一起来修学佛法,这几天道场充满着活力和团结凝聚的氛围,相信双威大学佛学会理事团也充电满满,为分享佛法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报导/摄影:文宣组

疫過境遷工作坊系列三:【人生有waze,生命不再waste】

【人生有waze,生命不再waste】疫过境迁第三個系列的工作坊于今年9月11日掀開序幕,並於11月13日圆满落幕了。这次的三堂线上工作坊迎来了105位菩萨一同参与学习。

2022年接近尾声,2023年也随着时间的流动缓缓而来。在年杪前通常會为新的一年做年度规划,设目标。因此系列三工作坊透过【我的需要与想要】、【人生路上心想事成】及【提放自如的自在人生】三個主题,循序渐进引导大众从内省做起,并找到人生平衡点,进而提升生命品质。

第一堂课【我的需要与想要】,课程透过让学员讨论自己现阶段的需求与想要,以及对未来日子的规划,让不同年龄层、经历与背景的学员有机会聆听他人与自己不同的选择,也因彼此的思想交流而相互理解与包容。授课法师暨监院常藻法师分享到,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设定自己该拥有什么才会快乐,以为幸福都在未来,而佛陀的教导则是安心于当下,我们将会发现幸福的元素就在眼前。

此外,课堂中也谈论到,佛教中常说的「少欲知足」课题,难道身为佛教徒必须舍掉一切吗?其实不然。「少欲知足」的关键在于「安于当下」,而并非执着于应该拥有得多,还是拥有得少。少欲知足并不是处于被动状态,什么都不做,而是努力为他人付出,奉献我们的体力、心力、能力与资源,同时成长自己来成就社会大众。内心的动力从满足个人欲望逐渐转化为利益众生的愿心,是我们人生的大方向。

第二堂课【人生路上心想事成】主要是探讨生命的本质。法师一开始让学员为自己的人生打分,进而引导大家思考,自己是站在什么立足点去打分的呢?不难发现,大家常会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拥有得多少或是自己的期待是否已经被满足的角度去评分,这也造就了人们经常为了得到及害怕失去而忙於起烦恼。法师形容到,生命犹如海水,波浪就像生活中遇见的人与事,缘生则有,缘灭则无。一切的如意与否都是因为与个人的利害得失挂钩。法师勉励大家要时常检查自己带心朝往的方向,避免徒增不必要的烦恼,同时也鼓励大家调整观念,以利益众生为愿,让生活更有意义及比较有方向感。

在第三堂课【提放自如的自在人生】中,进行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讨论,学员被提问到「如果你人生仅剩最后的24小时,你会想要做什么?」,这个议题间接让学员省思并发现到生命中重要的事,经常因参杂了好多的挂碍与烦恼,被不重要的事给耽误了。法师表示,佛教里常提及的「放下」,不等同于放弃、逃避及什么都不要,而是

放下那些会引发烦恼的执着,练习消融烦恼。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是源自于「无法接受」当下人事物的变化,与其对立,法师勉励大家可以透过禅修让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更包容他人,接纳未成熟的因缘,把握已成熟的因缘,活出自在人生。

最后,法师循循善诱地勉励大家,学佛也如我们的人生般需要规划,因为道心也会起起落落。法师鼓励学员们能自行安排定课,参与共修及培养每日阅读的习惯,让自己发长远心,走长远路。

报导:陈佩琪            截图:课程组

拉曼大學佛學會大寮教學體驗:素造正味,素與你

2022年11月12日下午,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迎来了一批年轻学佛青年——来自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佛学会的23位同学,他们将在法青组义工的陪同下,参与由香积组特别规划的大寮教学体验。这次参访的同学,虽然有的是佛学会的资深委员,也有的是佛学会新加入的会员,但对佛法、对法鼓山都充满好奇心。

抵达道场后,大家先到祈愿观音殿集合,聆听了法青组辅导法师演明法师的关怀开示以后,再与法青一起练习学佛行仪——礼佛。接下来在法青组组长的带领下,与同学们一起通过吃葡萄干来体验法鼓山的宝——禅修。尚未到大寮体验以前,香积组组长与大家分享彼此对于素食的认识,且不忘提醒各位同学于大寮体验的时候记得要提起方法:「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这样就可以专注于手上的工作,同时也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点活动:「大寮教学」体验啦!香积组的义工菩萨早已跟佛学会的委员们讨论好今天的菜单,大家将一起烹饪四道素食菜肴:特色味增酱沙拉、西兰花浓汤、夏威夷风味披萨以及蕃茄酱通心粉。同学们分三个小组,由法青的陪同跟随着香积组菩萨的引导,仔细且战战兢兢的完成每一道菜肴。

在忙碌了约一个小时以后,四道菜肴纷纷出炉,五观堂顿时香味四溢,让大家都饿起来了。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一起品尝各组努力的成果。与此同时,同学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轮流与法师以及香积组的菩萨们分享今日的体验心得:有的同学觉得这一顿素食意外的美味,有的同学对法鼓山建筑特色印象深刻,更有的对法青深感兴趣。

体验活动结束以前,同学们再次恭请演明法师关怀开示,法师期许同学们常来道场:不管是参与共修、法会或课程,好让自己身心得以放松,保持更好的专注力。最后大家不忘与法师、法青以及香积组的菩萨们一起合照留念,才一一道别赋归。

报导: 叶端俊
摄影: 法青組(叶端俊、 彭正浩、赖慧璇)

【I DO;YOU度~聖嚴師父指引的人生大道】

曾随行圣严师父身边12年,协助记录师父在世界各地弘法历程的《点灯》制作人——张光斗菩萨,于2022年12月4日下午,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与146位观众分享他和圣严师父的师徒因缘,还有让他深受感动的师父行谊,其生动有趣的演说彷佛将圣严师父带到现场每个人的眼前!

善念的牵引

1994年,转行为制作人的张光斗菩萨,开启了一档至今仍在播放的台湾公益谈话性节目《点灯》。节目以向生命中的「点灯人」致谢为初衷,牵引了他阅读大量的名人传记故事,他也从《归程》一书中,认识了这位改变他人生脚本的——圣严师父,也在几经波折下,成功邀请了奔波于世界各地弘法的圣严师父参与节目录制。

一切从「I do」开始「得度」

圣严法师在一次与媒体开会时说:「他全世界跑透透,为的就是要向世界各地的人士分享汉传佛教的禅法,但是没有人帮他做记录,不知在场的哪位菩萨可以同行,担纲记录的任务?」当下为了不让师父尴尬的张光斗菩萨奋然举手「I do」,随机承担起圣严法师海外弘法拍摄记录的工作。

锲而不舍的渡化

光斗菩萨回忆起录制圣严师父带禅修的影片时,总是会不自觉的提高声量或是因为灵感来袭,过度兴奋、忘了所处环境,而经常被师父提醒:「小声点,别打扰到禅众修行!」光斗菩萨表示,即便师父经常对他摇摇头,感叹不知要提醒他多少次,但当他录制的影片被多番评论时,师父似乎能够明白自己的不容易,而拍板决定只修改几个重要的部分;在光斗菩萨被外人质疑与妒嫉他因跟随圣严师父拍影片赚了不少而委屈时,师父也能安慰他:「有些话不要听,左耳进右耳出。」这些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陪伴与教导,让他与现场的观众都非常感动。

尽行寿,献生命

此外,光斗菩萨也分享了许多他随圣严师父到世界各地弘法时的点滴事迹,在面对各式的挑战时,师父总是把他人的利益摆在自己的前面,甚至忘了自己的辛苦。圣严法师总是抓紧在飞机上的时间写作,即便再夜也圆满每个前来接机的信众的愿,不论带领禅修的地方条件多么不好,自己需要挨冻受累等,只要有人需要,师父便会前往。他表示,在师父的身上,他看到何谓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致,看见了「尽行寿,献生命」的弘法精神。

光斗菩萨分享到,某一次到一个刚结束内战的国家弘法时,师父即便身体不适,弘法时需要等候翻译,讲堂也因挤满了比预计人数多一倍的人而格外炎热,师父也坚持撑起病弱的身躯,为当地的人们提供安心的方法。当地人们求法若渴的精神,也鼓舞着他与师父,继续做弘法这件事。

人生的脚本常会改变,特别是当我们在做有利众生的事

二十多年前,光斗菩萨曾经将自己伴随圣严师父的游历记录在《人生杂志》的〈阿斗随师游天下〉的专栏里,这次也在诸多因缘的牵引下,再次的「I do」将这些经历整理成书,也开始重游圣严师父曾经弘法的地方,拍摄《他的身影part 2》。光斗菩萨分享到,再次编写书与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挑战,但是他铭记师父常说的:「不要怕!只要是做着对众生有利的事,自然会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70岁的光斗菩萨,誓愿效仿圣严师父,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结束的那一刻。

这段真诚如实的经历分享,让信众们在聆听《他的远行》一曲时,都免不了红了眼眶,偷偷擦拭流下的泪水。即便圣严师父圆寂13年了,但是光斗菩萨与世界各地曾经被圣严师父点亮的生命,仍然在继续地将这盏灯照亮更多迷路与在黑暗的世人。

分享会结束后,张光斗菩萨也特别留下来为购买《度~圣严师父指引的33条人生大道》的读者们签书留念。

报导:文宣组,摄影:李选胜

後疫情的身心調適 · 常藻法師、黃家建分享如何轉煩惱為菩提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1月27日举办《疫过境迁,真的吗? 》座谈会系列二,以「生命真的是苦的吗?」为主题,关怀大众在后疫情时期的身心调适。座谈会的分享嘉宾分别是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和企业家黄家建菩萨。主持人李欣洁菩萨贯穿许多生活常例让两位嘉宾为现场一百余观众细说如何看待与面对生命中的五味杂陈。

佛教徒的苦

「平淡的人生中没感受到苦,是乐事吗?生活中一直提苦,是不是很悲观?」家建菩萨声称自己就是这般无知的乐观主义者,或许也是自己的福报。他表示生命原本就是苦乐参半,需要智慧来面对。常藻法师补充到,佛教不是悲观主义更不是乐观主义。佛教谈的是如实观,如实面对生活中的状况,不多加自身的想像或妄念。凡夫说的苦是针对事情、感受、现象,而佛教说的苦,指的是生命不自在亦不自由,欲望一直没办法被满足,处在跟外境对立的状态。

如实看待「苦」

常藻法师表示,佛教谈的「无常」和「无我」观里提到,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促成,没有真正主宰的主体。若能以第三者的角度深观,就会发现苦都是自己的造作,只因自身不懂世间的运作法则,与之对抗,才造就了苦。面对苦,不需要急于避开,只要不继续给自己的生命造作苦的因子就是佛教谈的离苦得乐。家建菩萨补充「有经历的人才能体验苦的滋味」。苦是修行的资粮,不需要逃避,只需要随顺因缘、看透因缘,即能让我们成长。

放下不是逃避

佛教谈放下执念,并非逃避问题。放下的过程从面对情绪的处理开始,不逃避,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家建菩萨藉由萨提尔理论里提及的冰山模式说明了情绪的深层有感受、期待、观念、渴望等等。人可以回到内心了解情绪的变化,就能转念。他引用圣严师父教导的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他提醒说真正的放下是没有预设事情发展的结果。

法师则表示我们需要更贴近生命,练习从每件事情中看到自己的惯性,从中跳脱其模式,才能真正放下。转念不需要用力,仅仅就是以另一种观念来看待世间一切。

面对苦的方法

家建菩萨表示,面对苦时,心法比方法更重要!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并知道自己想要的选择。法师也分享到「其实运用佛法很简单,复杂的是人本身。」人的惯性常常把苦和烦恼连接起来,就很痛苦。如果我们能怀着一颗清净心,以第三者的角度仅仅是观照,带着「此是苦,而不是我是苦」的念头,了解事情的本相,不带任何评价与批判,就不会起烦恼。家建菩萨再补充,人要懂得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才能照顾他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做到舒服地相处,可以尝试沟通彼此的真实期待。

生命真的是苦的吗?生命的体验是我们很重要的成长资粮。烦恼才能让我们成菩提。只有处理好自己的内在,我们方能真正地自在。

报导:陈俪贤,摄影:方顺才

疫後的調適 · 馬來西亞大眾探討如何活在當下

为协助大众适应后疫情时代在环境与身心上所带来的转变,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于10月30日举办《疫过境迁,真的吗? 》座谈会,旨在引领大众利用佛法来安顿身心。以「怀念过去,真的不好吗?」为系列一的主题,透过主持人陈研杏菩萨的穿针引线,分享嘉宾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马来西亚知名媒体人龙纹敏菩萨与近130位大众现场畅谈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面向对生命所产生的意义及功能。

怀念过去及展望未来

「我们会常常怀念过去的美好,或是对未来有着未知的恐惧,然后呢?」纹敏以提问方式来带领大众探讨过去与未来对我们有什么进一步意义和实用价值。法师补充说:「我们会从记忆中片段式的撷取自己想要的元素,来说服自己过去比较好,拿这些片段式的想像来抱怨、做比较,烦恼就会接踵而来。」烦恼即是心没办法自在,亦会随着环境的转变而有所起伏。当我们理解到烦恼的根源是自己的贪、瞋、痴时,透过每时每刻的练习,我们的烦恼会越来越少,「所经历的事情是充满意义的,但它可以不伴随烦恼,而发挥出一个更美好的功能。」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纹敏表示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当别人提及到我们的弱点时,「我们不会因为别人讲错你而情绪失控,反而是因为别人讲对你了。」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那一部分,与此同时,自己也会用同理心去看待其他人或状况,也不会因此去判断和标签他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要求因人而异,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选择,但是必须准备去接受和承担自己所做决定的后果。因此,法师建议大众要去探讨自己对生命的定义,并说明了不断的开展我们心灵的宽度和深度的重要性。 「在开展生命的宽度,除了自己,我们学会容纳别人,自己也因此可以少一些烦恼;有了生命的深度,在遇到挫折时,我们有机会和力量去调整自己,不至于一直处于苦中。 」

以「四它」来调适生活中的变化

在现代生活中面对重大经济压力,很多人或许选择逃避,「我们要一目了然地看,看过了,知道了,你就可以直面地面对实际状况,压力就减少一大半了。」纹敏回想起她创业时期所面对到的情景。法师应和纹敏说: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所提出的「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当中最困难的是前两个,导致许多人会想赶快跳到处理和放下。

「佛教所讲的空性,就是没有一件事情或状况只有负面的,空性让我们知道一切都有无限可能。」唯有直接、坦然、踏实地去面对现在因缘所成就的事,善于利用现有的资粮,每一段路一定能走过去的。

活在当下
「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是活在当下的第一步,这会让我们体验到所有人事物的本来面貌,从中体验到从散乱心到集中心的变化。法师表示,当我们的心不再散乱以后,就会理解原来一切是众缘所成的,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随顺着当下的因缘,如实面对并尽力去做能够做的,就不会落入空,这反而是积极的。怀念过去,真的不好吗?这开放式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所谓好或不好,只是过程中怎么样让自己此刻的生命没有浪费掉,活在当下、欣赏当下的自己、尽力做好自己。由于每一个当下是全新,所以当下是圆满的,也是没有遗憾的。

报导:罗志豪,摄影:李梓铭

【英文半日禪】報導

2022年11月6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跨别3年,首次举办实体英文半日禅,共有18位菩萨和8位义工共聚参与,大家都非常珍惜可以在宁静庄严的大殿精进共修的难得因缘。

活动从八式动禅,也就是感受身体动作变化开始,慢慢进入到更细的觉察心念的禅坐。在经行时候,传来法师温柔坚定的声音:「be present……now」, 引领着学员放下头脑惯性思维过去和未来的杂念,只专注觉受每个当下,清楚脚下的动作。

除了禅坐,学员们也有机会体验拜佛,了解到拜佛不仅是感恩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的悲愿与用心,让我们有机会学习生活化的禅法,也能借助拜佛的每个动作,练习禅修的方法「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在活动结束之前的交流中,很多学员纷纷表示,回到实体共修比起个人在家修行的感觉很是不同,大殿中宁静的禅修氛围对自己专注和摄心很有帮助。

一些学员在打坐时,面对昏沉的情况,总护常寂法师鼓励他们可以先从调和日常生活作息开始做出改善。另一位学员坦露自己是个执念很重的人,在打坐的时候,这份执念更是清楚显现,不知该如何是好,法师欣赏该名学员有这样的觉察,鼓励他继续练习回到方法。一位年轻学员发现自己会对未事先发布打坐时间表,而感到焦虑、不安、不习惯,法师勉励他让打坐来帮助自己练习活在每个当下,与当下无关的事,都练习回到方法上。

法师表示,禅修的练习就是在不断地锻炼我们的心,回到当下,做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外境带着走,在悔恨过去与焦虑未来之间不断轮回。学员们表示在这次的共修中收获满满,期待下一次的实体共修。

最后,学员们不忘善用午斋时间,练习吃饭禅。半日禅在午斋之后就圆满结束。

报导:王书卿,摄影:方顺才

悅眾傳承共識營~在最樸實的共修中,累積修行的力量

一首《感恩》开启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为即将上任与卸任的护法会悦众所举办的【悦众传承共识营】。52位护法悦众在监院常藻法师与现任新任召委团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各自在护法的路上所扮演的角色,共同商议解决小组问题的对策及在「即时作画」的活动中,体验佛法与禅法的妙用,为承担的路上增添一份互助的动力!

疫情后,许多团体都面临义工流失的情况,监院常藻法师以1991农禅寺的行事历分享到,1989年法鼓山在创建的初期,要从一个寺院变成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时,是一件多么浩瀚的事,当时也面对了不少人员的去留。法师表示,人的去留是正常的,也只是事项上呈现的「果」,而我们更需要在「因」上努力,透过朴实的共修活动,接引更多有相同悲愿的人,共同累积修行的力量。

圣严师父在关怀悦众的一段音频中表示,师父知道大家都很辛苦,在摸索中成长,在痛苦中前进。这段话让护法会悦众们感到备受关怀,同时也明白这份辛苦让我们有机会体验什么是道心。只要有人聚在一起,一定会有摩擦、矛盾与问题,这是正常的,毕竟我们还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对这些差异时,重点是我们可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继续做成就大众的事,而非因为这些差异而退失了那份当初想要护法的初心。

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各个小组有机会聆听其他小组在营运时所面对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赫然发现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自己并不孤单,而大家也在群策群力地寻找解决方案。

贴心的召委团也让悦众们有机会体验「即时作画」的乐趣,每组在限时内轮流在其他组员的画作上作画。过程中悦众们发现:面对不可预计的因缘时,放下不必要的担忧与顾虑,做就对了;只要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就能创造出独特的景象,学会欣赏众缘和合的成就。

最后,监院法师鼓励悦众们在承担的过程中,别忘了自己也是学佛者,可多以学员的身份参与道场举办的大小共修活动,在最朴实的共修中,累积修行的力量。

报导/摄影:文宣组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2870793032504&type=3

馬大佛學會茶禪體驗報導

茶席禅语有一句话:「逢花打花,逢月打月」是指遇见了花就好好欣赏这朵花,遇见了月就好好欣赏这轮明月。生活本身即是修行,如实接受每一次的相遇,即能好好专注并享受当下。

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应邀于2022年10月21日来到马大佛学会,以「静·净·境」茶席帶领38位在籍马大生,透过品茶来体验当下的力量。此茶席的主轴是:当我们让自己拥有片刻的时间「静」下来,心才有空间享有清「净」,进而清净的「境」界自然有机会显现。

茶席布置能帮助茶主与茶客进入优雅和静的茶世界。当天的茶席主题色调为中式绿植插花、石子与郑英杰老师的墨宝等作为席垫,展现了朴实之美。大专生们进入茶席后,也拿起了手机随手拍下眼前的一幕,作为生活记录,眼前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如此新奇、美而和谐。

茶会开始前,茶主先静心沉淀。舒缓放松的氛围慢慢弥漫开来,大专生也随之闭上眼睛,享受当下的宁静。品茶是一种心境。每一个人所体会的茶汤滋味都不一样。不约而同的是大专生都感受到味蕾变得更敏锐了。因此茶席让大家学习用感官看到美、听到美、尝到美、闻到美的滋味,让生活的美好踏实体现于生活中。出席者体验到,所谓的美就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觉察感受的空间。

文山包种茶为当日的茶品,香气清幽似花香、甘醇滑润、茶汤呈亮丽的绿黄色,大家透过静心品茶,体验每一口茶都蕴含了看不见许多人的努力。大专生问茶主:「什么是茶禅?」茶主分享其实禅並不是什么特別的境界,修行就是一心一意的喝茶、一心一意的吃饭、一心一意的穿衣,投入于生活当中的一切面向,全神贯注做当下正在做的事。

行住坐卧皆是修行,踏实欣赏花朵的美好、感受月亮的清净与美、茶汤的清新与醇甜,从茶禅的体验,得以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

报导:陈佩琪            摄影:课程组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2850726367844&type=3

實體與線上禪一活動報導~全然接受當下的因緣

10月16日——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首次举办的实体与线上(Hybrid)禅一,活动吸引了56位实体与4位线上参与的学员。

疫情两年多来,所有的禅修活动都在线上进行;故自行动管制令开放后,此是首次以实体与线上结合(hybrid)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内容包含八式动禅、禅坐、经行、瑜伽运动、法师的开示与线上线下互动的Q&A环节。

总护演莲法师鼓励禅众以一颗度假的心情,来好好的体验一整天的流程。放松但是不放逸,以精进与安忍去体验身体感觉的变化与不断练习回到禅修的方法。

这次的活动,有一半的学员是第一次参与一整天的禅修活动。当中有位线上的学员刚好确诊新冠肺炎第三天,她不但没临时退出,还依然随着流程参与大众自行居家用功。她表示体验到“真正的放松不是靠想象的,而是去体验”很受益。

另外两位第一次参与实体禅一的学员则分享,一整天的流程里,感觉好像在往自己的极限推,训练个人的耐力与安忍的程度。

许多学员因为日常生活作息繁忙,打坐时身体的疲累频频出现而陷入昏沉的情况,法师勉励大家不要气馁,全然接受当下自己的状态,然后继续回到放松与数息的方法上,这就是不断回到方法的一个练习。

实体与线上的禅修氛围有很大的差别,赞叹学员居家线上用功的不容易。最后总护法师勉励大众,像圣严师父在影片开示时所说;“修行是细水长流的,需要时时回到初发心”。所谓的“初发心”是当初发愿想要离苦得乐的那颗精进心。当我们不断地练习而从中有所体会与感受到受用时,那股继续往前修行的信心就会产生。

最后,法师带领全体义工团队与线上线下学员们以礼佛三拜及感恩众因缘的成就来结束当天的活动。
报导:林洄如      摄影:文宣组

欲浏览更多的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1155213204062&type=3

1 ... 16 17 18 19 20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