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1-0918 初階禪七 淨化身心的資糧

由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举办,于9月11日至18日圆满落幕的初阶禅七,假八打灵Bandar Utama Bodhi Vihara 举行,共有五十九位学员参与。大多数禅众是初学者,然而他们表现积极,显示他们很认同禅修,让总护法师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非常赞叹与感动。法师见证到禅法的不可思议,让禅众由禅七开始时的散乱趋向解七前的稳定,时刻心系禅堂,不间断地练习方法。 

‎禅七的内容相当单纯,除了有静态的打坐以外,动态的禅修包括了八式动禅、拜佛、瑜伽运动、出坡等。禅众在主七和尚,即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录像开示中,逐渐对佛法观念的建设和禅修方法有了概念。虽然圣严师父不在现场,很多学员表示师父的开示,一语道中他们当下的心情和想法,感到非常震惊。

此外,总护法师也采取循序渐进的带领方式,当禅众比较安稳的时候,法师就会善巧地多加一些功课,提醒禅众若能好好照顾生活中的一切,即是禅修最佳的辅助方法。不论是用斋、盥洗、走路或休息,身心要放松,方法要绵绵密密,让妄念丝毫没有浮现的间隙。

解七当天的早上,在七天练心的殊胜因缘后,有九位学员接受了三皈五戒,由果明法师代说皈依。简单而庄重的皈依仪式后,紧接着顶礼历代祖师。如圣严师父所说的,我们受用于这么好的禅法,因此要饮水思源,感恩这些祖师大德用他们的生命,让这么殊胜的禅法,得以流传至今。

这次禅七的内外护团队多数是道场禅修组组员,全程参与的义工有十二人,其余的皆是依自己的行程,随喜帮忙。活动负责人曾玉清菩萨在筹备的过程中,期许所有义工护持一个“快乐的禅七”。虽然义工人数有限,然而大家不分你我,对禅众的照顾面面俱到,让禅众可以安住在方法的练习。香积组义工林曼玲菩萨表示,自己住在禅七地点的附近,所以都会在三餐的上行堂时间抽空帮忙。她平时在道场受惠于其他义工无私的奉献与护持,这次发心来回馈,护持一群修行人。负责执掌引磬的助理监香林洄如菩萨也表明七天的心得,让她发现引磬即是自己的心,若心有闪失,即从引磬声中显露无疑。

虽然解七前一天有个交流机会,解七后学员仍意犹未尽,不断地分享自己的禅悦,有好些学员主动加入善后阵容。从新加坡专程来参加禅七的苏纪榜菩萨表示,自己透过网上得知禅七的信息,他感恩有因缘参与,让他更有动力地继续往前进。另外,禅修多年的苏淑婷菩萨在知道多数禅众属于初学者后,表示非常赞叹禅堂的安定氛围。她也很欢喜总护法师用活泼的方式,适时提醒禅众放松。虽然禅堂规矩很多,依然可以让大家无后顾之忧,安心用方法。张凤枝菩萨表示自己这两年来都参加禅七,两次的体验非常不一样,觉得总护法师提醒大家在行住坐卧中随时收摄眼根,对她非常受用。

被问及如何能够知道禅众当下的身心状况,首次担任总护的常藻法师声称,在带领禅众用功的过程,把自己放空,时刻感受禅众当下的需要,也抱着“大众慧命,在汝一身”的使命,让她有了新的体验。法师进一步说明禅七有别于一般的活动,不是参加一次就好,而是要发愿每年来打禅七。外在的诱惑太多,囚禁了我们的心,唯有不断地练习方法,让心得到真正的净化,方能做自己的主人。

报导:陈允洁,摄影: 马文燕、杨培福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初階禪七】之一 (11.9.2016-18.9.2016)
【初階禪七】之二 (11.9~18.9.2016)
【初階禪七】之三 (11.9~18.9.2016)

20160828 禪修組戶外禪

8月28日是禅修组难得举办“户外禅”活动的日子,地点选在郊外士毛月(Semenyih) 的双溪德卡拉瀑布(Sungai Tekala Waterfall),离道场大约45分钟车程。此次活动报名相当踊跃,学员加上学长共有40人。

早上8时30分,学员陆续地抵达瀑布集合。报到后,先做八式动禅安定身心。随后布达安全讯息和活动规则,其中包括禁语,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体验不一样的郊游。大众分成各小队后,排成长龙似的,依序跟随各自的队长漫步出发。

沿途有涓涓流水声、小孩嬉闹声和一组组在河流旁野餐的家庭。远处的参天高木,近处的小丛林,清新的空气,伴着我们前进,心也慢慢地沉淀下来,步伐也渐渐清楚了。越往森林深处迈进,越能体会森林的宁静。远近的虫鸣声、鸟叫声、落叶声、步伐踩在落叶上的声音,以及不同节奏的溪水声,都因宁静而清楚。

小休的第一站,停留在比较宽阔的瀑布旁,在这儿我们聆听“观水禅”及“听溪禅”的讲解。第二站停留在高低分明的瀑布旁,在此用餐及学习“大地观”。学员各自找了位置用餐后,有人小睡片刻,有人继续“观水”、“听溪”,有人静坐、有人拜佛,各有所好地用功。

停留大约两小时,以行禅的方式漫步到早上的集合点,全程学员们都安静、平和地与大自然相处,沿途中见有垃圾,学员都自发性的捡起装进袋,带离森林,想把大自然回归到原来的面貌。

有学员分享说,经过垃圾时没捡起,见后面的人捡,心生惭愧,还有学到直观而不起分别,也有分享说禅修是很好的修行方法,虽然曾经气馁、想放弃,但始终还是以禅修为修行的方向。

报导:马文燕,摄影:李欣洁

◆欲浏览此活动的相簿,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禪修組戶外禪】(28.8.2016)

20160828 兒童生命教育課程 帶領孩童盡情揮灑色彩

时隔一个月,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悲心班第四堂课于8月28日如期举办,15位小菩萨陆续报到,进入禅堂礼佛后,就自由选择三个为他们而设的角落:“静心圆”、“绘本”和“创意空间”,或与同学们分享他的“彩虹老鼠”近况,尽情运用时间,等待课程的开始。

‎做了熟悉的“八式动禅”后,续上一堂课对颜色粉团“老鼠捏捏乐”的了解,秋仪老师这次带领大家观赏大自然的颜色,有动物身上的颜色,有蔬果的深浅颜色,有东方人和西方人眼睛的颜色,有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不同国家的天空所展现出来的颜色。还有,心情的颜色是如何表达呢?再来,小组老师又带领小朋友们,如何运用不同材料和道具,让颜色产生变化,看看变化后的效果又是如何。

‎每人在4张小画纸上用不同的材料混合并观察其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颜色效果,过程中大家都小心翼翼,专注学习。接下来每人拿到一张大图画纸,要在自己的画纸上彩上自己当下的心情,小朋友开始摸索到自己的创意乐趣了。

最后,老师在地上铺上一张长长的卷纸,从禅堂的一角拉到远远的另一角,并示意大家可以任意地在卷纸上彩上自己还想要挥洒的创意时,小朋友心里的束缚仿佛终于得到释放。他们尽情地把色彩挥洒在卷纸上,只要有空隙,大家都不放过手上仅存的颜料。当下的情景,彷佛看到了一群奔跑在草原上的小野马——自由!热情!奔放!无比畅快!而这个画作,由当下每个人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一起完成,也显得缤纷色彩,体现了孩子们的简单与纯洁,异常珍贵!

‎来到善后的环节,热情还无法减退,老师要大家清洗各自的道具后,再一起分工合作打扫禅堂。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透过群体活动培养勇于承担的精神。

‎而道场二楼观音殿,“心灵环保父母成长工作坊”今天请来了环保手工艺达人,也是资深义工的施璎清老师,带领家长们如何运用创意手工,将被丢弃的废品,灵巧的转化成绿意盎然的成品,延续物命。每人只用了一个旧玻璃瓶子、一张孩子的旧作业簿书皮、奶粉罐撕下的铝箔片、小片麻袋布、浆糊和剪刀,做成了小花瓶,插上路边随手拈下的野花草,稍作修饰,原有的废弃物品就变身成为家里一个美观雅致又具有环保意义的作品了。

‎没有框架的创作,就是思想和意识最自由的创作。下一堂课,是否与颜色有关联的延伸学习呢?还是老师们要带领我们到达何等的广阔空间呢?探索未知,就是那么好玩!我们就拭目以待!

报导:陈妍杏,摄影:符祥伦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Let’s paint!】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悲心班第四堂课(28.08.2016)

20160827 聽見自己世界才會聽見你 心靈環保講座

为了推广心灵环保的理念,8月27日首场“听见自己,世界才会听见你”巡回讲座在法鼓山马来西亚怡保共修处开跑了,现场吸引了50多位听众。

马来西亚法青会以当红的游戏作为戏剧开端,引进了以心灵环保为题的歌曲。而后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为听众讲解在生活上如何把心带回来。法师以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作为例子,以及两则小故事带动大家思考。

法师提到我们总有理由去抱怨生活,期待着外在给予我们幸福快乐而不懂如何去用心感受,但生活是由心境改变而非外境。法师给予的方法是“做生命的主人”,把心交回给自己,感受及感恩生命这一刻。

法师也分享一个因果的观念,生命中每个当下是因也是果,遇到烦恼时,并非因为是佛教徒的身份就要一味忍受,而是用佛陀教的方法转念,学习清楚每个当下心的起伏,才能决定每个当下种下什么因,而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法师以禅修作为把心带回来的练习方法,分享“身在哪里,心在哪里”的诀窍,让大家体验简单的禅修。法青以合唱〈和心在一起〉以及手语介绍〈世界公民〉歌曲内容的表演作为讲座的结尾,法青们悦耳动听的歌声配搭着吉他声,以及活泼的手语,让现场的氛围也轻快起来。

报导:叶紫恩,摄影:关爱华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聽見自己,世界才會聽見你】心靈講座暨歌曲分享會-怡保站 (27.8.2016)

20160820-0821 中元孝親法會 把握殊勝因緣孝親報恩

农历七月是佛教的吉祥月,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近三年都于这段期间,邀请孝恩集团协办两天的“慈悲三昧水忏法会”。今年法会凝聚两百多位信众及义工在蕉赖孝恩馆以法相会、净化身心,把握这殊胜因缘,感受佛菩萨慈悲力量,透过禅修、闻法、念佛、拜忏等超荐亡者和为生者祈福。8月20日、21日,法会期间的义工共有108位;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大家都透过法会共修的力量,学习从108种的烦恼中解脱自在,亲近清净的如来自性。首次来马来西亚结法缘的常空法师、常报法师和常良法师,分别担任了法会的主法法师及悦众法师。

法会是从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义工们在两天法会的凌晨六点就随法师于会场做早课。虽然早上八点开始开放报到,许多参与者七点多即陆续抵达,安顿身心后,完成云端祈福的输入及填写、献供与报到的登记。

以禅修融入法会中是法鼓山举办法会的特色之一。一开始,透过监香法师常藻法师所带领的禅修,大家都渐渐地把心安顿与沉淀下来。无论是在小休、法会期间的动作或善后,法师都不断提醒大家收摄身心,将禅修的方法用上;因为会众的起心动念都会影响着众生,所以要以一个戒慎虔诚的心来参与。

《慈悲三昧水忏》的仪轨,结合了音乐、仪式及文学。水忏的精神主要建构在“礼拜诸佛—发露忏悔—发愿回向”上,希望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悔,得以消释宿世冤业或超度亡魂。忏文内容说明各种罪过可能引发的果报,更揭示众生罪业产生的原因,促使众生不再造作种种的业因。众生因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而不得解脱自在,应去除贪嗔痴来修正身口意三业,回归清净本性。

主法法师开示了用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报佛恩心、观罪性空这七种心来洗涤心灵垢秽。法会共修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修菩萨道能有相好庄严、去除我执等利益。法师善用忏文中的情境说法,无论是晁错与袁盎怨仇中的慎因畏果、耶输陀罗历经火焰化红莲的考验印证因果不爽、阿难尊者及摩登伽女五百世夫妻的纠缠等,都让大众印象深刻,深信因果。法师最后用师父《美好的晚年》书中所述:“在晚年里,我所遇到的人,我所经历的事,都是那么可爱,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的身教来期勉大众转念,把心照顾好,就能时时好心,日日好日。

中元节前后,法鼓山各分院道场多有举办中元孝亲相关法会,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在“慈悲三昧水忏法会”之后的一周,即8月28日的下午两点也于法鼓山怡保共修处举办“中元孝亲报恩地藏法会”,让当地的信众能在缅怀故人的同时,也能孝亲报恩,普度众生;大家以至诚恳切的心念,回向给一切众生,包括现世父母、周遭亲友以及往生的父母亲、怨亲债主,让与己有缘的众生,就都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

报导:郭秀花,摄影:方迎璋、李锦成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2016慈悲三昧水忏法会首日
2016慈悲三昧水忏法会圆满
2016慈悲三昧水忏法会场佈、彩排、洒净
2016慈悲三昧水忏法会场佈

20160817 常藻法師應邀對談臨終關懷議題

星洲日报《活力副刊》以关怀社会出发,于8月17日晚上在该报社B2礼堂举办公开讲座《减少临终前的痛苦—适时放手,善终无憾!》,邀请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与马大医药中心脑神经科盛晓峰医生对谈,座谈会由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主持。讲座会吸引了两百多位的读者前来聆听。

常藻法师指出,佛教称”死亡”为”往生”,若能以要出门旅行般的欢喜心来面对这一期生命的结束和迎接下一趟生命的开始,就不会难以放下了。其实葬礼不是一场喜事、丧事,而是一场佛事、一个让生命净化的历程。亲友在出门前最好的礼物就是祝福,可以让往生者没有挂碍、心安和欢喜的祝福。当生命无法延续时,就要对没有生命迹像的身体放下。在世者应抱着”不怕死、不等死、不追求死”的乐观积极心态生活,许多无法像年轻时一样作出具体奉献的老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没有用,然而其存在是让子女感受生命美好与实践孝道的学习机会。

法师和医师侃侃而谈后,引起与会者的共鸣、思考,并纷纷提问及分享回馈。有者面对临终或病重者经历身体的痛苦时,往往心情会波动起伏,如何帮助对方面对?法师开示,当身体感受痛时,心不一定会体验到苦;透过禅修、注意力转移时,心就不会受身体所影响。人们是因为抗拒,才会觉得更痛;唯有如实接受生命会有痛苦、挫折,并包容它,就能安然度过。同时,若让心透过宗教等为着力点支撑,就能在起伏不定的人生中乘风破浪,开展出正面的力量。盛医生则表示医生会用正确的心态和仪器去客观地测量病人的身体状况,据实以报。

星洲日报基金会负责人萧依钊女士从事许多社会关怀的工作,当面对很多癌症病人,往往不知道何时该说”加油”,何时要说”放下”?盛医师表示,医师是不会放弃病人的生命的,会适时做适当的治疗;同时不保留病情的汇报,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法师开示,”业”一定会有”障”吗?若凡事都归咎于业力会容易产生无力感。反之,如果能够以愿力来看待,则能开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每个看起来不太圆满或顺利的现象,都可能是当事人发愿而来完成的,并非是一种惩罚;以此转念,就能在生病中发挥生命的光彩,凭愿力来完成服务奉献。

如何帮助家属面对临终事往往是大众关切的课题。在医师尽医疗良能抢救生命的同时,家属应随时坦然面对,病人也需交待好后事;双方都不要害怕做选择,而且要勇于承担选择的后果。盛医生表示,在这场对谈中获益良多,并以”用『心』和病人说话就不会觉得那么沉重!”的心得分享,圆满了当天的对谈。

报导:郭秀花,摄影:李锦成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星洲日報講座【减少临终前的痛苦——适时放手,善终无憾】(17.8.2016)

20160807 清楚體驗放鬆與專注 禪一順利圓滿

8月7日,随着38位禅众带着满满禅悦,脸上挂着轻松幸福的笑容并列在大合照中,2016年最后一场“禅一”终于圆满结束了!

依循着法鼓山既有的禅一课程纲要,这次共修含括了法鼓八式动禅、坐姿瑜伽、立姿瑜伽、大休息以及共五支香的禅坐。除此以外,为了巩固禅众的正知正见,课程也穿插了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的开示影片。透过这穿越时空的开示,禅众们领受了师父极具启发性的用心教诲,并活用在禅坐中,实际体验了活在当下的禅悦。在师父教导的数息与随息中,禅众也对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在禅坐中把心安在呼吸间。

这一整天的共修,随着总护勉励大家“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而开始。禅众们在动与静结合的禅修中学习着把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并体验着“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把平时因生活忙碌而散乱的心渐渐地安定下来。在小组分享当中,禅众回馈“可以清楚体验到放松和专注,把平时累积的压力慢慢地也给放下了。”

对于禅众的问题:“读了一些禅修书籍,打坐时常出现一些奇怪的话语”,法师借机勉励大家平时要多熏习正法和正知见,并多来共修,学习不断的放下,放下妄念,放下幻象。不能只是靠书籍来学习禅修,书本所记录的只能够是供参考。至于禅众的一般身心状况,如酸痛麻痒等乃身体在禅坐时正常的调适现象,可以不管它,一直回到方法。如果出现不正常现象,如头胀、头痛得厉害,以及胸痛等,则应该把方法放下,停止打坐,并寻求帮助。

 报导:邹委桦,摄影:郭紫薇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禪一 (7.8.2016)

20160806 聖嚴法師年譜 新書分享會

我们都因不同的机缘与圣严法师相遇,不论岁月走了多远,他的身教始终让人动容;期许自己能接续师父的脚步,续写“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的历史。

《圣严法师年谱》编者林其贤教授说,人创造历史,而领导历史向上向前的为贤者;历史则成就人,使人能够“于众人见一人”或“于一人见众人”, 圣严法师就是后者的佳例楷模,接引愈来愈多的人投入佛陀本怀,发愿行菩萨道。

8月6日,林其贤教授在海外的第一场《圣严法师年谱》新书分享会上,以“这个人这些事这些人”交织出来的纪事简述年谱,展现师父“一生充满惊奇,晚年却平常无奇”的历程。特别是师父以身作则,示范如何应对生病老苦的考验,着实给大众上了一堂生命课程。

“无论是从地理区域、身份转移、弘法或是个人晚年等方面来看,师父均是一个跨界甚远的出家人。例如从小沙弥成为小兵,小兵转为军官,军官成为比丘等,处处突显一位人间比丘如何向人间众生示现人间正行。”

林教授说,圣严法师与马来西亚结缘甚早。第一次结缘是吉隆坡鹤鸣寺的法师寄了几块马币给正在闭关的圣严法师,希望他出关后,可以接掌鹤鸣寺。

另一次是师父1962年在南洋的《无尽灯》双月刊刊载一篇有关戒律的弘传文章,引起当地竺摩长老的注意,寄给尚在闭关的师父十块美金,并说要把那篇文章单印流通。竺摩长老也表示,如果师父能继续书写相关内容的文章到可印刷成书,就会赞助印刷费用。因此,有了《戒律学纲要》的出版。

林教授强调,阅读伟人传记或年谱的作用,在于可以从中学习及贯彻他们的思想行谊。尤其是我们愈熟悉这个人时,就愈能在实践中发挥更多的力量利人利己,进而净化人心、建设净土。他也鼓励大众自行成立《圣严法师年谱》读书会,互相交换读书心得,此举有助精进自己、成就他人。因为年谱的内容相当丰富,难于一时之间理解消化,若能集思必能广益。

最后,法青也以《世界公民》一曲传达师父“求其同,存其异”的理念。这首歌曲是马来西亚道场首张创作专辑《和心在一起》的其中一首,祝愿每个人均能“拥抱心、感受心,和心在一起、听见自己”。这张专辑也在当天正式发行,获得大众的积极回响。

报导:黄秀仪,摄影:杨培福、李选胜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聖嚴法師年譜】新書分享會 (6.8.2016)

20160806-0807 常藻法師於馬佛青就職訓練 主講為何而來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于8月6日及7日,假马六甲佛教居士林主办两年一度的新届全国理事会就职训练。在两天一夜就职训练结束前,邀请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前往主讲如何建立正确的心态。法师以“为何而来”与现场90位理事会成员分享如何在担任理事的过程中落实佛法。

出席者包括来自全国13个州联委会理事、常务委员会代表等,课程以活泼生动的问答方式进行,大家也都积极地参与及表达自己的想法。法师在引言时提到,在慈善机构、临终关怀领域或弱势团体当义工,往往比较有机会直接而快速地看到付出的成果,也更容易得到满足感。相较之下,在佛教团体当义工,则不一定马上有显著的成效或改变。法师藉此引领大家来思考,为何要选择在佛教团体当义工?法师指出,此问题的思考很重要,我们必须理解学佛要朝往的方向和最初的本意,若是我们不清楚自己“为何而来”,遇到烦恼时,身心易受煎熬,也很容易起退心。

法师提到,佛教团体不缺做工的人,可是欠缺有道心的人,就是用生命修学及实践佛法的人。大家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来,所以不需要坚持己见和执着于个人的利益。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共事,沟通协调是穷其一生不断学习的功课。是以,佛教团体的义工,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有互相提醒、鼓励与分享佛法的氛围和功能。彼此不断地提醒,如何在境界中清楚观照身口意,转化心态,才有力量走得更稳和更远。

再是,马佛青是一个有方向及理念佛教组织,其根本就在于修学佛法。以佛法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人事物,以及落实在共事当中,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力。法师提醒大家凡遇到意见不一时,都要回到修行的方法,观整体,同时随顺当下的因缘。我们在佛教组织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修学佛法、护持佛法及弘扬佛法,正法因此得以久住世间。

课堂上也提到了在组织内经常发生的现象,例如:大家都很害怕承担。法师鼓励大家,有承担,才会有成长。不要让善因缘停留在自己的身上,只有持续的学习与奉献,才能真正达到自利利他。

最后,法师在问答环节中强调,佛法不是让生活过得更精彩的点缀品,也不是起烦恼时才派上用场的药品。佛法是一份实在而珍贵的日常用品,能够转化及圆满生命。大家都是“为法而来”,千万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

报导、摄影:何翊菱

20160804 從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思想 認識法鼓山的學習地圖

继”汉传佛教之建立与特色”讲座之后,林其贤教授在8月 4日 于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为大家主讲”圣严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由于机会难逢,此讲座开放给一般大众,吸引了约160人参与盛会。

两个小时的讲座,林教授介绍法鼓山教学的主轴图,带领大家掌握自己的学佛地图。林教授从明清佛教的背景基础,谈到现代佛教之父—太虚大师,再延伸至圣严法师重视人间的、生活的、实用的佛教。

法鼓山的教学核心,是 圣严法师为现代人施设契理契机的学佛之路。藉由心灵环保来提升人的质量,从而建设人间净土。林教授娓娓道来圣严法师提出的法鼓山理念是重视人道,而且净土是现在此土即可达成的。

除了观念的分享,林教授也为大家指引学习的方向。在戒定慧的修学上,法鼓山皆有相关的课程活动设计:戒学有菩萨戒,定学有禅修,慧学则有佛学班、学佛五讲等课程。最后,林教授以《四众佛子共勉语》勉励大众,强调日常生活中即是实践解行的场域。

这位为圣严法师编纂年谱的资深学者,笑说自己从台湾远道而来,就是要倾全力为大家端出满汉全席。林教授接下来还会再跟大家分享”现代汉传佛教的复兴: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

 报导:陈允洁,摄影:李锦成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林其賢教授課程【聖嚴法師與人間淨土】(04.08.2016)

1 ...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