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成佛不遥远,觉醒在当下

“身心放松如同土壤,土地干燥时,种子难以萌芽;而湿润松软,则能让花草树木茁壮成长,吸引万物栖息。”法鼓山弘讲师演究法师如此比喻,若身心能够随时保持放松,我们便能承载更多的挑战,而不会被困境压垮。2月7日晚,演究法师应邀于 菩提工作坊 Bodhi Buddhist Fellowship Malaysia 弘法,以“请佛住世之 I Am Buddha”为题,深入剖析《普贤十大愿王》之一的核心意涵,并通过游戏与静心体验,引导大众觉察身心。
“我们常常只是跟随指令,而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而做;生活中的许多行为模式亦是如此。”法师以“平衡太空人”桌游,让大众体验自己的起心动念:有人体会到得失心的运作、有人在过程中感到迷失、也有人能以平常心应对挑战,这一互动让大家开始观察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随后,法师带领大众进行头部运动,强调“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清楚放松,全身放松”的心法,并提醒大众,在面对烦躁不安时,不应急于回应外境,而应先调整身体,通过深呼吸与放松,使身心得到安定。
“请佛住世,尤其是佛陀入灭后,我们究竟是在请哪一尊佛?”法师抛出问题,让大众深思,并进一步解释,诸佛以度化众生为志,擅长说法教化,“佛陀虽已入灭,色身不再,但佛法、戒律、经典、僧宝依然能让正法久住世间。”因此,请佛住世并非执着于佛陀的形象,而是透过实践佛法,使其真正流转于世,成为自身与社会的光明指引。法师勉励大众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认为成佛遥不可及,“佛的本义即是觉与菩提,无论弘法方式如何变化,其最终目标始终不变——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之道。”

《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个人的理解角度虽不同,但成佛之道却有清晰的方向:了知五蕴所构的我是无常、无我、空的“自觉”;在自觉之后,帮助众生觉悟的“觉他”;不因外缘波折而退转的“觉行圆满”。法师认为,修学佛法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践与体验,“即使不会打坐,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觉察能力。例如:洗碗时,觉察肩膀是否放松?手臂是否紧绷?身心的觉察,终究需要自己练习,旁人无法替代。”法师进一步解析,成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条可具体实践的修行路径:先透过觉察自身状况来“调身”,再调整呼吸或生活作息来“调息”,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来“调心”,并指出若我们时刻都能在稳定的身心状态下工作和与人互动,就能减少对立与冲突。
修行之路,是业力与愿力的交织。“有时候,我们会选择‘摆烂’或‘躺平’来逃避现实,但佛法并非教人逃避,而是让我们在身、心、世界的关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法师鼓励大众,在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时,可以多做尝试,与善法建立连结,不让自己停滞不前。“当我们停下来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己的愿力。”愿力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超越业力的束缚。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宣说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与四弘誓愿彼此契合,法师更引用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提出的“好愿在人间”并非是口号,而是佛法的基础义理和实践方针,“请佛住世,不只是仰望佛陀的存在,而是唤起自性清净的佛性,只要愿意在日常中发好愿、实践佛法,每个人都能走在成佛的道路上,让佛法因我们的修行而久住世间。”
◎文/罗志豪
◎图/菩提工作坊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