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03【古晋弘法系列讲座】生命为何而来?——以禅心过好生活

“我常被问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或挑战时,应该如何应对?”对此,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坦言,这样的问题往往令法师感到为难,因为以缘起法的角度来看待,并没有标准答案。法师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此,最重要的是回归自己,问问自己:“我们的生命为何而来?”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所有的讨论都只是理想化的,无论在哪里工作或与人相处,烦恼依旧会层出不穷。

马佛青砂拉越州联委会 YBAM Sarawak SLC主办、 古晋慈云佛教正信会 Kuching Tze Yin Buddhist Orthodox Association承办,常藻法师于9月2至3日晚间分别主讲【#带着禅心去上班】及【#生命的永续经营】,以互动形式、浅显易懂的佛法开示,吸引了近90位民众参与。现场气氛轻松活泼,民众时而会心微笑,时而踊跃提问,将修行和生活中的困惑抛出讨论。法师提醒大众,我们来到人间一趟正是为了找回我们遗忘的东西——那本来清净无染的佛性,“我们的心是有能力不生起烦恼的,正如佛陀成道时所言,所有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无明遮蔽了。因此,我们这一生就是要找回这份本自具足的宝藏。”

法师引用《楞严经》中的一则故事来描述世界从何而来,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说,一念无明使我们不理解缘起法,不知道本来一切都是因缘所成,而生起“能”与“所”的分别,即能觉知的功能与被觉知的对象,从而形成了众生的概念。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清净无染的本性,与佛无异。因无明而生的分别,才有了众生和山河大地。“佛陀本无烦恼,所在之处皆净土,不受能所束缚”;法师揭示道“禅心”即是这颗清净无染的心,透过禅修能回归到这颗本自具足的佛心,无论身处何境,都能自在无忧。

法师以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提出的“#四感”与民众分享,强调以回归清净心为出发点:

  • 感恩:众多因缘成就了我。我们的每一刻生存都依赖众缘所成,感恩每一个因缘,无论顺境或逆境,都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激励我们回馈整体,而非只想着自己的得失。
  • 感谢:遇见的每一位都是菩萨。“菩萨不一定是慈眉善目,他们也可能是怒目金刚。”法师表示,若把每个遇见的人都视为得道菩萨的化身,就能帮助我们克服自我中心的障碍,“菩萨的慈悲不在于表象,而在于引导我们成长。”
  • 感化:要赶不要急,要忙不要紧。“感化的对象是自己,而非他人!”法师解释,“赶”是一种速度,“急”是一种心态;通过禅修的练习,将心安住于当下,即使身处忙碌,内心也不受外境扰乱,把每个当下变成修行的机会。
  • 感动:修行在众生中。日常中,人与人之间即是最好的修行场域,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自我中心。感化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当我们能启发他人也回归到清净本性时,当下即是人间净土。

《维摩诘经》中,宝积长者子带领五百长者子拜见佛陀,惊叹于清净庄严的国土,并问佛陀:“如何修行才能种下清净庄严国土的因?”这提醒我们,追求目标必须先种下正确的因,如是因,如是果,无法跳过种因而直接得果。在忙碌的生活中,若缺乏修行,烦恼容易生起,反而积累负面因缘。法师引述禅门公案,点出世间事物各有因缘,不必混杂一起,需以放松心态、抽离视角去看待,尽力做好本分,而不执着于掌控。仰山问:“百千万境一起来,怎么办?”沩山答:“青不是黄,长不是短,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

“许多人认为解脱是没有压力、没有困难,但真正的解脱是看清生命的本质,明白世间万象皆无常无我。”法师指出,真正的解脱是在烦恼最多的时懂得如何走出来,“工作依然堆积如山,压力依旧存在,人际问题尚未解决,但心却不被牵绊,这才是解脱的真谛。”人生本是苦乐参半,法师以“不除妄想不求真,不求安乐不畏苦”勉励大众:面对困境时不畏艰辛,不生嗔心,反而精进不懈,这是生命的成长;在安乐中不生贪心,也是生命的提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法师叮嘱大众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一念与佛法相应,即可回归清净无染的本性,解脱于烦恼,这一念即是成佛。然而,凡夫因习性深重,需不断练习,守护每个当下的心念,与日常中实践心灵环保,才能做到念念与佛法相应。法师总结道:“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和机会,但往往因懈怠和安于舒适圈而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要反问自己“我们的生命为何而来?”督促自己,持续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开发内在的无限智慧与潜能。

◎文/罗志豪
◎图/黄俊杰

#ddm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