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聖嚴師父追尋佛法與修行之路~【越建東教授分享會】報導

今年【佛法研读班】研读圣严师父《佛法纲要》的〈四圣谛〉,于3月2日第四堂课晚间有幸邀请到撰写此书导读的越建东教授莅临分享,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穿针引线,代表大众提问。在谈到昔日与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互动的各种情境,越老师向学员们娓娓道来,并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分享着自己在佛教学界中的经历和心得。透过这场对话,学员们对师父办学的悲愿、佛学和佛法义理的研究、与佛教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为学员们在学佛的道路上带来了许多启发。


与师父结下甚深法缘

生于马来西亚的越老师,19岁远赴台湾就读师范大学物理系,同时加入师大的佛学社,造就了参加法鼓山创办人圣严师父所办的大专青年营的因缘,并于隔年考入中华佛学研究所(佛研所),成为了师父的学生。在求学生涯中,越老师也曾参与师父所带的禅七,正式成为了师父的弟子。「师父都用带禅七的方法来带我们这批学生,软硬兼施,除了关心我们的生活点滴,也不忘追问研究与功课的进度。」在追求知识学问的当儿,师父更要求学生把道心摆在第一,并提出了:「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


师父办学的悲心宏愿

「佛研所里来自农禅寺的学生非常非常少,但师父仍会呼吁护法居士和常住众大力护持佛研所。」越老师很是钦佩师父的眼光与远见,办学期间曾多次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分享与交流,让学生得以和世界佛教教育的发展接轨,奠定了日后与国际佛教学界的连结,不仅为佛教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佛学研究人才,也为法鼓山广结善缘,充分地展现了佛教无我与利他的精神。常藻法师回忆起师父曾说的一席话:「我们要想到的不只是法鼓山的僧俗四众,而是全世界;对象不仅是佛教徒,而是全体众生。」因为师父抱有如此远大的心襟,即使已圆寂多年,影响力还是很大。


深入法义应循序渐进

佛学的研究在全球已相当发达,这归因于网路资讯的开放,以及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水准和经典研读的能力提高了。由于现代社会对佛法知识和法义的好乐越来越强烈,有更多人希望能了解佛法的精髓。越老师说明学佛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钝根,因此需要依循有次第性的学习,」从一些基本的佛典书籍、到中阶的学佛课程、然后到高阶的佛学研究,再透过僧宝的引导,协助大众深入法义、练习实践、体验佛法。「佛学者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深入经藏,没有任何捷径;不过,一旦受益于此,就会被莫名深邃的佛法智慧所吸引,生命就会因而过得非常有价值。」


禅修学的观念与修行

擅长于钻研禅修学的越老师向学员们介绍道:「禅修近年来在西方经常是科学和佛教对话的课题,而禅修学是一门包含了佛教文献、义理和修行系统的学问,」从广义的「增上善学、增上信学」作为基础,来针对个人的涵养,进一步去修戒定慧,到狭义的「止观」修行,并以止修定、以观修慧,就能将学问转变成学佛的助缘,解行并重,相辅相成,因此会对禅修生起很大的信心。越老师进一步阐述禅修学的重要性,「修行是要协助我们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培养善心到锻鍊出止禅心与观禅心,并非只是静坐技巧的学习,藉由修行来提升人的品质,进而建设人间净土,」更应以正见为基础,通过法义的理解,让大众能够明确地分辨与检视什么才是真正的禅修课程,什么仅仅是浅嚐短暂体验型的工作坊和「类禅修型」的课程。


大马佛教的未来愿景

「许多大德对马来西亚佛教的未来愿景都有着广泛的认可和赞扬,而这乐观的愿景是结合了佛教学术进步的趋势和在家居士的修学与护持,同心协力培养出健全而强大的三宝,将乐观展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高峰。」此外,越老师认为,「五师人才具足」的概念或许可被视为实现马来西亚佛教远大愿景的关键,一再强调在家居士应护持五师,即律师、法师、论师、禅师和经师,也要多鼓励优秀的青年来投身于出家的行列,并且接受最好的教育。常藻法师赞叹越老师为在家居士的典范,「在佛教学术界除了关心自己的领域,也心系于整个佛教与三宝住世的大事。」法师勉励学员们要遵循四预流支的实践:亲近善知识以获得启示和指引、听闻正法以了解佛法真义、如理思维以深化对佛法的理解、法随法行,将所学的佛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刻实践佛法的教义。

◎文/罗志豪

◎图/叶丽芹

*欲查看更多活动照片,请点击道场FB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ddmmalaysia&set=a.19637031301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