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法·認識自己——2018年【福田班】生命故事分享
文:曾秀容
三年前接触道场,并没有任何学佛背景,佛学名相一窍不通。那个时候,不觉得佛教与我有什么关系,也不认为需要以宗教信仰作为心灵的依靠。当时没什么瓶颈问题,生活随心所欲,自信心饱满,自我价值感强烈,不认为有什么是需要转化的,所以参加福田班也是随性之举,属无所求而来。
初阶段,总觉得与道场有距离感,格格不入,找不到学习的立足点。为了调整适应期的心态,开始阅读师父的着作,发现师父的文采是那么的有趣及丰富,深入浅出的佛理,现代化而意义深远的词句,恰好碰撞到内心的傲慢,深受感动,由衷敬仰师父的身教与悲愿。透过师父的文字,我看到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意识到过往经历与佛法的种种联系,并在对照的过程中,发现佛法与我是那么的靠近。师父说:「佛法那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却那么多」。更令人感叹的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初阶段,尽管几乎都有很充分的理由不来上课,还是十分勉强地过来薰习了。
前年十月,被邀请接任香积组长。坦白説,这件事让不熟悉内部运作的我感到非常忐忑与犹豫。可是,既然切身认同”佛法那么好”,那为何处在当下的因缘时又口是心非呢?我看到我的自私,自私地要自我保护,明哲保身,不愿受到批评及伤害。看清楚这个念头后,感到非常惭愧,知道这是不如法的,所以调整心态后,接下了这烫手山芋。
承担职务后,免不了增加与人事物的互动,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且不管如何应对,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的确是吃力不讨好。由于误解延伸出的流言蜚语导致事情变得错综复杂,难作任何解释,进而引发种种负面情绪——委屈、无助、沮丧、焦虑、猜疑、自责……以至于患得患失地钻起牛角尖。起起伏伏的念头,延伸出大大小小的烦恼,起心动念波浪般无止尽地此起彼落。
难过的是,我起了退心的念头。怎么学佛是那么困难的一回事呢?不是说宗教道场应该是一片人间净土吗?放弃是最容易的选择,只要离开,所有自以为的问题及情绪弹指之间烟消云散。可是,当时候,心里有一把声音隐隐约约地説,倘若带着自己的习性离开,那么,我这一期的生命是不可能再与佛法连接了。
因为年近半百才接触到佛法,我为此生错过了许多法宝深感遗憾,但也因为经历了这些岁月,我深刻体会到佛法对这期生命的意义及迫切性。那个时候,清楚知道当下并不是要自我逞强,而是需如实地认知自己的不完美与脆弱——原来是太在乎被批评比较,介意别人的眼光,所以才会生起对抗与予盾,想要逃避。然而,会造成种种负面反应,和根深蒂固的自我与习气有关。当时候,我并没有力量把佛法观念用上,直到在道场一点一滴地薰习,透过閲读师父的书籍,才理解到佛法贵于实践到日常生活中。
原来,承担的另一层面,并不是要表现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能吃多少苦,而是要练就更开阔的心量去包容不同的声音,即使面对指责、误解,也能坦然地接纳、理解对方。当然,某些时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只要不断地练习应用观念和方法,必然能加强转化的力量。师父説:”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该学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尽量的付出,从中不断的修正自己,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基于此,确实没有一个”自我”或”主观意识”须要蛮横地捍卫。
师父有一则小时候的故事,让我受益良多——<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故事的涵义是说,不管是大路或小路都没关系,只要是自己游出来的,都可以到达对岸。可是,如果不游的话,肯定是无路可走。依着自己的能力,持之以恒,尽心尽力,必然会走出一条路来。这段故事,陪伴着我在学佛修行的路上踏实前进。深刻体会到,学佛并不是与别人作比较来建立自我价值,也不是要求别人及给人贴标签,而是必须透过自己老老实实一步一脚印,以修行来体验佛法。
接触道场之前,从未探索过这类问题,反而是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而自我思考:若是没有学佛,生命会变得怎么样?人生真的需要佛法的滋养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由开始懵然地自以为无所求而来,到渐渐明白自己为何留下,并逐步迈向更清楚的方向——因为接触佛法,我重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因为修学佛法,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若是没有佛法观念,没有道场的滋养,是不大可能有自我转化的机会。
与佛法相遇,期许自己学习以更多的包容淡化自我;更多的奉献,少一点计较;更多的接纳,少一点分别与期待,把这些一点一滴落实到生活当中。
师父说:人生的目的是受报、还愿;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与负责任。
与大家共勉。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