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大哉問——2018年【佛法研讀班】心得分享

文:郭紫薇
进入佛法研读班之前,我其实知道它是准备要教会我们怎样和别人分享佛法,至于课程进行的方式则不了解了。常藻法师在第一堂课就向大家说明佛法研读班有别于学佛五讲,如果学佛五讲是小学班,那么佛法研读班就是中学班。法师也开宗明义说道:这是一个学员发表多于讲师讲课的课程。

常藻法师深知马来西亚含蓄的人较多,所以出了奇招:抽签。抽中您的名字,就请您针对这句经文发表看法或尝试讲解它。发表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不只是考验着我们有没有先阅读过师父的《心的经典》,它更考验着你到底对这句经文体验了多少?有多深?

同学们都视抽签答题的时段为『心脏病游戏』(意思说抽签时非常紧张,彷佛随时会引发心脏病),实在是心惊胆颤。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人答一题就完结了的。法师会层层追问,根据你说出的答案再继续发问,问得非常仔细。课堂恍然间变成禅堂,法师变身成为手握香板的禅师,一个追问就像是一个香板,要你不断地放下再放下,放下你的恐惧、紧张和自我保护,直面生命的最深处。

有同学私下说法师提出的问题,当场一时半刻实在答不出来。问题的类型绝不是那种1+1=2直线式的或有标准答案,而是超越这一些直接问到你的内心去,可说是『生命大哉问』。光是第一堂课中所问的『什么是/谁是观自在菩萨』,你以为自己常耳闻很熟悉的名词,结果乍听之下只能瞠目结舌,说不清道不明。法师要求的是我们如何向不是佛教徒的人讲解观自在菩萨,这直接粉碎了我们想用一大堆佛教专有名词来讲解的痴心妄想。所谓的生命大哉问,它是需要回到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和观自在菩萨有什么连结和关联?

最近和一位同学讨论了上述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倾向用佛教名相去讲解佛法胜过用自己的语言去分享?除了体验不深以外,其实我们更害怕说错话,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表现,至少套用佛教用语来讲解一定安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抓住的东西,居然形成了我们的困境。

虽然第一堂课的抽签自己有被吓到的感觉,但是经过做功课的过程(法师结束前都会给大家回家作业),发现课堂上的讨论会启发自己针对问题做深入思考。不断地问问题,不断地破我执,这不失为一个读书的好方法,也可以破掉我『得少为足』的习性——抓住一个答案就以为是全部。就像我们在课堂发表时紧抓着的佛教名相,佛法真的就只有这些吗?或许我们缺少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启发生命的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