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常藻法師應邀對談臨終關懷議題

星洲日报《活力副刊》以关怀社会出发,于8月17日晚上在该报社B2礼堂举办公开讲座《减少临终前的痛苦—适时放手,善终无憾!》,邀请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与马大医药中心脑神经科盛晓峰医生对谈,座谈会由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主持。讲座会吸引了两百多位的读者前来聆听。
常藻法师指出,佛教称”死亡”为”往生”,若能以要出门旅行般的欢喜心来面对这一期生命的结束和迎接下一趟生命的开始,就不会难以放下了。其实葬礼不是一场喜事、丧事,而是一场佛事、一个让生命净化的历程。亲友在出门前最好的礼物就是祝福,可以让往生者没有挂碍、心安和欢喜的祝福。当生命无法延续时,就要对没有生命迹像的身体放下。在世者应抱着”不怕死、不等死、不追求死”的乐观积极心态生活,许多无法像年轻时一样作出具体奉献的老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没有用,然而其存在是让子女感受生命美好与实践孝道的学习机会。
法师和医师侃侃而谈后,引起与会者的共鸣、思考,并纷纷提问及分享回馈。有者面对临终或病重者经历身体的痛苦时,往往心情会波动起伏,如何帮助对方面对?法师开示,当身体感受痛时,心不一定会体验到苦;透过禅修、注意力转移时,心就不会受身体所影响。人们是因为抗拒,才会觉得更痛;唯有如实接受生命会有痛苦、挫折,并包容它,就能安然度过。同时,若让心透过宗教等为着力点支撑,就能在起伏不定的人生中乘风破浪,开展出正面的力量。盛医生则表示医生会用正确的心态和仪器去客观地测量病人的身体状况,据实以报。
星洲日报基金会负责人萧依钊女士从事许多社会关怀的工作,当面对很多癌症病人,往往不知道何时该说”加油”,何时要说”放下”?盛医师表示,医师是不会放弃病人的生命的,会适时做适当的治疗;同时不保留病情的汇报,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法师开示,”业”一定会有”障”吗?若凡事都归咎于业力会容易产生无力感。反之,如果能够以愿力来看待,则能开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每个看起来不太圆满或顺利的现象,都可能是当事人发愿而来完成的,并非是一种惩罚;以此转念,就能在生病中发挥生命的光彩,凭愿力来完成服务奉献。
如何帮助家属面对临终事往往是大众关切的课题。在医师尽医疗良能抢救生命的同时,家属应随时坦然面对,病人也需交待好后事;双方都不要害怕做选择,而且要勇于承担选择的后果。盛医生表示,在这场对谈中获益良多,并以”用『心』和病人说话就不会觉得那么沉重!”的心得分享,圆满了当天的对谈。
报导:郭秀花,摄影:李锦成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星洲日報講座【减少临终前的痛苦——适时放手,善终无憾】(17.8.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