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3 漢傳佛教之建立與特色 專題講座

依着《圣严法师年谱》新书分享会的因缘,年谱编者林其贤教授于8月3日至5日在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主讲《汉传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系列讲座。林其贤教授是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专长于佛学、伦理学、生死学、人生哲学等,曾任圣严教育基金会董事、法鼓山僧伽大学教师。他二十岁学佛后即开始收集圣严法师的资料与事迹,在编写完师父的七十年谱后,被师父委任续编八十年谱的重任。

8月3日,系列讲座的第一场”汉传佛教之建立与特色”吸引了上百位信众前来聆听。一开始,林教授从因缘果的角度,以”数据+系统=知识”、”知见+对象+程度=效果”等方程式,分析其中的自力与外缘,说明学习要有动力、目标、有系统、有纪律和方法,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先宏观、次微观、再统整的”整零整”的修学步骤,可让学习者既能见树又见林 。而修学的原则是回向,意即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事向理;若能从开展、发散、收敛到落实信解行证,就能逐渐增加修行的密度与厚度。

接着,教授从《礼记‧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五层功夫及佛教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的四预流支,提出许多佛教徒在修学佛法时,总是停留在前面两个阶段,而较少思维的普遍现象。他强调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教授进而提出了:为什么要读历史?为什么要信仰宗教?为什么要读佛教史?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为什么要读汉传佛教史?为什么要信仰汉传佛教?这六项问题供信众思考。

教授从耳熟能详的日常家庭对话及年谱带出背后的历史意义,进一步阐述历史是以当前的事变为出发点,从中”知世运兴衰,辨人物贤奸” ,这才是关心历史的重要意义。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创造人,而人又在其中修正历史。若能了解近三百年的历史演变,会更清楚现今的佛教情况及未来的发展。

在经、律、论师中,律师会较关心历史,因为戒律会影响教团质量,教团的质量会影响教运兴衰,所以关心戒律的历史演变,就能掌握佛教教运兴衰的脉络;当年圣严师父在美浓闭关时研究戒律学纲要,即是在关心教运的兴衰。人们可以从佛教的当前事变为出发点来回顾历史,了解个中之因;但若只看经论,就只建立了平等知见,读了历史才可以建立差别知见。人其实是要经历头脑不清不楚地没有分别、错误的分别、正确的分别、祛除错误的分别后,才能达到没有分别心的分别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佛教徒不是不要分别,而是不要有错误的分别;所以,一开始学佛就要以正知正见为标准,来分别是非善恶。

修学佛法要以四圣谛为基础。从初发心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修学佛道过程,就像两个开口朝上和开口向下的交接漏斗。从开口朝上的广泛学习,逐渐收敛归纳至交接处,即是证空、涅盘;之后再从开口向下延伸,开展出灭苦的生活之道。其间则以福慧双修为修行的基础,藉由慧业提升自我、培养见识,透过服务他人、培养器量来培育福业。设定适当的目标、境界是”所求”,修订相契的法门、功夫是”能求”,大家可以运用”压力=压力源/能力”的公式来化解”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化为云烟”等撞墙期。也可以组成小组读书会,互为同行善知识、凝聚保温往前行,待碰到高人适时提点往上提升,就能一阶阶地向上爬。

教授简略讲述了佛教在印度的六个发展阶段和年代以及南北藏传佛教延伸的简史后,带入汉传佛教的开展:汉魏两晋的中期性空教,后期南北朝真常教的”真空妙有”和”真常唯心”的二流分化,隋唐五代八宗立畅的兴盛,宋元的衰微至清朝以净宗为主的历史演变。

他分析汉传佛教的特色是:一、与中国倡导入世的儒家和出世的道家相融合。二、如来藏系是汉传佛教的特色,印度大乘的如来藏系、法相唯识系、般若性空三系传入中国后演变为八宗。三、印度佛教只提到禅、定,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强调定慧一体的解脱境界。最后,林教授以图表的方式让大众了解禅宗的传承及圣严师父的法脉。

报导:郭秀花,摄影:杨培福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林其賢教授課程【漢傳佛教之建立與特色】(03.08.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