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0731 禪法修學班 深入探討“心在哪裡”

2016年度的禅法修学班于7月30至31日密集开班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带领50名资深义工一同深入探讨“心在哪里”?课程内容是根据圣严师父《心在哪里》一书的架构。第一天的课程着重在修行指要:导正心态与观念以及有次第的修行方法。

“我们为什么来道场?”、“在道场曾生起什么烦恼?如何以佛法来化解?”法师首先抛出这两个问题,引导学员回到各自的学佛初发心,继而自我反思,修行的动机与发心(心态与观念)? 信愿行的哪个部分需要改善或加强(方法/条件)?

法师指出,一般人都是习惯性的把事情复杂化而生起烦恼。众生皆执着在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我们处于烦恼热海而不自知的源头。只要能够出离上述四相,不起对立,即可自我消融而不会有烦恼。烦恼,要从根本解决,否则会成为一种责怪外境或向外寻求的惯性。若能真正受用于佛法和禅法而时刻保持心的安定,即使外在兵慌马乱也不会产生烦恼。这是心态与观念上务必要导正、厘清的。

在信愿行部分,法师特别强调,唯有发自内心认同佛法与禅法,并让佛法与禅法进入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信),道心坚固了,所发的愿就能完成,因为愿力可以是一股超越自己的动力。修行并不是去追求快乐或争论是非对错,修行是不断锻炼“心”的过程,只要时时心怀修行是人生中美好的事,修行就不是一件苦事了。当我们具备了愿意吃苦并体认到死亡(无常)这两个条件,修行的最大动力就此产生!

透过“问与答”、“小组讨论”、“大堂分享”的互动,大家热烈讨论如何把佛法和禅法运用在生活中遭遇到的状况,法师也一一给予回应。课程是解行并重的,除了听课,也安排了八式动禅和打坐,让学员实时检视、体验法师所说的缘起法。

进入第二天课程前,学员先分享昨晚下课后到现在是否仍维持正念的体验?部分菩萨可以一直保持在正念上,多数菩萨则被妄念带着走,也有少部分菩萨是不清楚自己的状况。课程开始后,话题延伸到日常生活里的喝茶习惯和选择困难症。

常藻法师分享,为什么现代人会有选择困难症?主要原因是不敢承担,怕自己做错选择。我们能否在选择之后就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论那个选择带来的后果是什么,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它 ?

法师从这里切入《心在哪里》的重点课题:如何掌握自己的心?如何放下?师父在书里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念起即舍。就是把生气、悲伤的情绪,把排斥、追求、期待的心都放下,回到当下应该做的那件事,并且去接受它的后果。练习每一时每一刻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因为每一念都是新的,每一念都是可以转变的,所以会不断有新的结果产生。接着,法师再谈及观空的五个层次,其实就是不断的舍。唯有舍掉过去和未来,才可以看清当下,而不会被过去的业力和惯性带着走;连现在、外境和身心也要舍掉,才能把心安住在方法上;最后,还要舍掉方法和自我,才有可能真正的放下。

下午,法师向学员解说师父在书中说明的禅修三大必备条件与修行的观念。禅修的三大必备条件是:
‎1. 大信心——大信心需要累劫的时间来培养,才能达到不退的阶段,才可以成就菩萨道的十信位。
‎2. 大愤心——用非常迫切的心用功,既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也在生活中运用佛法。
‎3. 大疑情——恳切的想要追根究柢。

修行的观念则是信心、忏悔心和惭愧心。忏悔和惭愧是自利的方法,但法师提醒我们,要在忏悔和惭愧后发愿、回向,才能落实自利利他。既要做到对自己不自私,不自我限制;也要对他人不抱怨,不过度期待,彼此互为善知识。能看待每一个众生都是同等重要的,那么在帮助众生的同时,也成就、圆满了自己的修行。

法师也提到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什么是开悟?师父在书里讲解了禅修四心: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前面三个阶段还是有漏的,统一心也只是禅定而已;唯有无心,才是真正的开悟。

课程最后,学员们彼此鼓励,发下各自的誓愿,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能来帮助自己、帮助众生,让生命更美好,让世界更和谐安定。

报导:张凤枝、郑敏思,摄影:杨培福、方迎璋

◆欲浏览此活动的照片,请点击以下FB相簿的连结:
【心在哪里】之一 (30.07.2016)
【心在哪里】之二 (31.07.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