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3【從佛事談生命關懷】座談會

为了配合8月17和18日在育才华小礼堂举办的慈悲三昧水忏法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佛青)及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联办一系列与 “法会”相关的对谈,经过第一场在马佛总举办的对谈后,第二场的讲座会特别邀请了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代理监院常藻法师、马佛青总会长吴青松居士、马来西亚孝恩集团辅导与谘商顾问冯以量居士对谈,主题是 “从佛事谈生命关怀”。三位主讲人分享了本身对“生命关怀”的体验与见解,此对谈于8月13日晚上7:30~9:30,在蕉赖孝恩馆举办。

吴青松谈到许多人都是在亲友临终关怀时,接触佛教后,才深入思考生死问题;有临终关怀经验的冯以量,提到自己常接触许多家属,他分享人们如何透过佛事来安顿身心,让生死两相安;常藻法师认为,生命关怀就是看到每个人内心的需要,不是从外在去解决问题,而是透过佛法观念照顾好内心,让自己做主人。

谈到佛事与生命关怀的课题,曾在新加坡雅西西慈怀病院担任多年的资深医疗社工,现任马来西亚孝恩集团辅导与谘商顾问冯以量居士分享道,许多家属常常站在自己宗教信仰的角度,去面对和处理临终者身心的痛苦,然而往往却不是当事人的需要和期待,而造成另一种压力和痛苦。有者过度坚守某些原则,反对适度的按摩或安抚,而造成往生者在佛号声中继续维持扭曲和僵硬的身体。他表示人们是透过佛事来安顿身心,让往者善终、生者善生。

吴青松回应冯以量的分享,提到佛陀说的“戒禁取见”,如果持戒本身已经造成烦恼,就是不如法的行为,就应当舍戒,况且往生后八小时不能动往者的身体,也非佛陀时代制定的戒律。他认为”佛事“是做佛陀的事,来解决人的问题。提及如何做佛事,他说一般信众在家做早晚课及打坐等都属于做佛事,然而透过道场共修的力量能让自己更精进,也从中修正观念。

常藻法师接下去阐述大家一般认知的法会,如:“地藏法会”、“观音法会”等都是狭义的法会,广义来说,所有成佛之事都称为佛事,成佛的意思就是圆满身为人的义务和责任。法师进一步解释法会中种种仪式的意涵:“超度”的就是由生者先从念诵经文中体会“超度”(渡化)自己的方法和力量;透过“写牌位”是把众人祝福的善念聚集起来;法会共修是用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心,透过亲近佛菩萨的悲愿让心软化,转化自己,把烦恼障止息,即为“消业障”。

讲座会结束前半小时开放会众发问,大家也积极把握请法问路的机会,将心中的疑惑提出。有一位观众问及,人有情绪是正常的,面对往生者是否真的不能哭?吴青松先请会会大众思考何谓“不得善终”?难道当目犍连尊者平静接受他往生的因缘,就是被石头砸死,这就是不得善终吗?吴青松表示,亲友往生带来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鼓励在情绪宣泄后透过佛事来转化自己。以量则表示“哭丧”和“不哭”都是两种极端的现象,通常他会带着哭泣者离开往者,等他情绪较平静时才带他回去和往者说话。

常藻法师表示佛教是教人们如实地面对自己,所以并不鼓励大家压抑情绪。但也必须认清,我们的心念很容易影响往生者。在面对自己很想要哭的时候,可以用正念来面对,透过念佛不让妄念升起,难过的情绪就不会影响自己,往生者也不会受影响。法师更进一步分享在圣严师父舍报时,身为弟子失去导师难免会有悲伤之情,但师父的遗嘱说明了他的丧礼既不是喜事、也非悲事,而是一场庄严的佛事,就连人生的最后一刻都在教育着弟子们!

最后,常藻法师与大家分享,每天都要以感恩心与往者分享离苦得乐的方法,而且更要把关怀的心扩大,将一切女子视为我母,将一切男子视为我父,因为我们都在生生世世中和众生结缘。总会长则以圣严师父的法语“生者心安,往者灵安”和会众结缘。

报导:郭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