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6 鄭振煌教授主講~【慈航普度生死海:生命價值與生死觀】

俗话说:「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可见观世音菩萨于佛教中占有崇高地位。观音菩萨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与娑婆众生最有缘。
在北传的佛教里,观音菩萨最为普及,又与藏传佛教最有缘。在西藏佛教里,共有二十一度母,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中白度母和绿度母最受广泛崇拜。「度母」即梵文的TARA,意思是以慈母般的悲心视一切众生为爱子,把众生从诸灾难怖畏中救度出来。
2012年8月25及26日,连续两天,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邀请了郑振煌教授为大家讲授观音法门,讲座主题为「慈航普度生死海:生命价值与生死观」,介绍观世音菩萨及其修持法门,畅谈如何修证生死轮回,参与讲座的人数约有35人。
郑振煌教授指出观音法门有很多,大致分为显教与密教两頪,修持法门有以下几种: 1.《首楞严经》耳根圆通章;2.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3. 《法华经.普门品》4. <大悲呪>;5. 六字大明呪;6. 白衣大士神呪;7. <延命十句观音经>
<耳根圆通章>与《心经》主要谈修证,教人如何解脱生死轮回;《法华经》与<大悲呪>则为慈悲门,让人生起大信心。郑教授于此讲座中,谈得最多的两个法门是<耳根圆通章>与《心经》。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心经的出现早于<耳根圆通章>,由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发展出来。《阿含经》谈到表相,讲无自性;而《心经》谈缘起性空,发展至<耳根圆通章>,延伸谈到心性与佛性。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心是指根本、核心,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心要。「般若」(梵文prajna),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即度、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可以解释为由生死轮回的苦海,度到解脱的彼岸。
众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外面的世界很少人关心。所以,要自我解脱就要从自我分析开始,了解这个「我」由五蕴构成,生命由心创造,心呈现出世界宇宙一切现象。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开头即说明了其修行方法,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彻见五蕴的世间法,如照X光般的,清清楚楚地观众生及众生所处的环境,一切现象都是空。空的意思是暂时地存在,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有无之间是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现象。如果能够彻底地了解世间无常的真相,一切均为五蕴造作的业果,就不会起贪瞋痴等执着,不执着的当下,就不受贪瞋痴等所带来的烦恼而苦。如此,便能不再继续地在生死流转中循环。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顚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明」是解脱生死,但不知涅槃也是空;「无智亦无得」即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也是空。《心经》的修行就是要破除人的「人我执」、「法我执」;破除修行人的「法我执」;破除缘觉修行者的「空我执」,达到「人我空」、「法我空」、「空我空」。
《首楞严经》谈自性,相较于《心经》,更进一步地超越三空,亦即「人我空」、「法我空」、「空我空」,进入莲花藏的世界。首楞严,译自梵文的Suragama(Shuragama),意即最坚固的佛心,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也称自性、真如、如来藏。是如来在大地所证得的大定,与奢摩他、三摩地、禅那的定不同,「楞严」是圆满的大定,所以成佛到最极致就是「首楞严」,指的是心识。
《首楞严经》告诉我们可以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来修行,其中意根最强,能够含盖十方三世;但是容易产生混乱。意根很不容易修,因为想像空间无穷,所以意念总是跑来跑去,容易心猿意马。其他五根,眼、耳、鼻、舌、身各有其功德与限制。其中以观世音菩萨所修持的耳根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耳根能力最强。
为什么是用耳根而不是耳识修?因为识的功能比较复杂,越复杂的东西,离开自性越远。而六根比较接近自性,只辨识存在与不存在;看到与没有看到;听到与没有听到,只是初步的污染。耳根,就好比没有添加很多调味料的食物,接近自性。以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声波存在宇宙任何一个角落;当我们以为没有听到声音,其实是耳根只能领受到固定声波范围,这就是我们能听闻的心性,即我们其实听到没有声音,而非真的没有声音。
《首楞严经》谈自性,以如来自性直证成佛。我们不需要求真,求真也是最细微妄想。佛性本就未消失,只是被无明遮敝。我们不需要刻意求,只要去掉妄想,慢慢放下,慢慢地超越,等到没有成佛的妄想,就是佛。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要从听闻心性的法开始,之后思惟心性的法是什么,再据此去修行。
信、愿、行是学佛人的不二法门,不管选择任何一项修持法门,只要能以信、愿、行之心修行,就可以蒙受利益。
报导:李云玉
